..續本文上一頁失利、衰敗也有叁個,後邊都要講。
午一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
初中分二:一顯示理不應瞋,二顯示理應悲愍。
未一 顯示理不應瞋
初中分叁:一觀察境,二有境,叁所依瞋非應理。 今初
我們不應該起瞋恨心,耐怨害忍,這個怨家來害你,你要忍得下去。那麼怎麼忍呢?這個東西來害你很痛麼,或者要把你殺掉,你怎麼忍的下去呢?就要多方面地觀察,多方面地去這個把道理搞通,自然就忍下去。
申一 觀察境
初中有四。
這裏就分四個方面來觀察。
一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
就看他來害你的人,就是怨家,他有沒有自在?是不是他自己要害你?還是他受人家驅使來害你的?如果他自己自覺地害你的,就是有自在的。如果他自己沒有自在,自己是人家的奴婢,人家主人差他來害你的,那他沒有自在。這兩種呢,我們來看:
應當觀察,于能怨害應瞋之因相爲何。
能夠作我們作怨害的怨家,我們要對它起瞋恨心,這個因,爲什麼要起瞋恨心?
如是觀已,覺彼于自欲作損害,意樂爲先,次起方便遮我安樂,或于身心作非愛苦。爲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抑無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損害故瞋恚耶。
我這個瞋恨心是怎麼起的?是兩種。下邊把兩種說出來了。他說你觀察我們的瞋恨心是怎麼起的?那麼就是說,他這個怨家“于自欲作損害”,他自己意樂,要起一個念頭,他說我要害你,那麼這樣起方便。先意樂心,然後就方便,拿刀,拿什麼來了,來“遮我安樂”,我的好的東西、安樂的,他給我遮掉了,不給我受、享受。“或于身心作非愛苦”,或身也好,心也好,做一些你不想受的苦惱:打、罵等等、或者殺,那麼他這樣子做。
“爲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他是不是有自在權,可以不作損惱,而偏偏他要起一個心,要害我?你這樣子去恨他:他本來是可以不害我的,他自己有自在權,他就是要害你,這樣子你起瞋恨心,這是一種;另外一種,他本身沒有自在,是人家驅使他,教他這麼做的,那你就恨他。這樣子不出兩種:一種是他自己有自在權,他就是要害你;一種他沒有自在權,人家教他害,他也沒辦法。由這兩種呢,你起瞋恨心。那麼這個兩種,下邊就慢慢地研究。
若如初者瞋不應理,他于損害無自在故。
“若如初者”,假使說他有自在權的。“瞋不應理”,他自己有自在權的話,你不應該瞋。爲什麼?“他于損害無自在故”,你說他有自在權,實際上他並沒有自在權。
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
“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他是害你,並不是他有這個自在權,就是起一個害你的心。害你是什麼呢?由過去的煩惱種子、現在的境界現前、“非理作意”,這個學過《俱舍》就知道,我們起個煩惱:一個是煩惱種子沒有斷;一個是引起煩惱的境界現前;一個自己心裏沒有如理的作意,起一個非理作意,不好的心。這個和合之後,因緣和合,起一個煩惱,損害的心,瞋恨心,要損害你。即使你不是故意要害,即使他不是故意要害你。“縱不故思”,而這些因緣呢,自然和合的時候,會生起害你的心。所以說他並不是故意要害你,因爲過去有他煩惱種子,現在有境界現前,他有非理作意等等因緣和合。即使他不安心害你,“此諸因緣亦能生故”,這些因緣也可以使得他生起惱害你的心。
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假使這個因緣不夠的話,即使他心裏安心要想害你,也生不起這個害的心,你因緣不夠,生不起。
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複起損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他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
所以說,他沒有自在權,他即使想害你,也是過去因緣和合而成,過去現在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不和合的話,哪怕他要起一個心要害你的話,他害不起來,因爲因緣不夠。假使因緣夠的話,即使他不起心要害你,自然他要害你了。因緣條件夠了,就會産生這個果。所以說從這裏看,用不著起瞋心,他並沒有自在權,他是過去因緣和合而生的,這些害你的事情。
“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你說他有自在權,實際上毫無自在權。“以他亦隨煩惱自在”,他是跟著煩惱轉的,煩惱起了,叫他做什麼壞事,他就做了。“如煩惱奴而隨轉故”,他等于是煩惱的奴才一樣的,煩惱指揮他幹什麼,他就做什麼,所以你一開始這個想他有自在權,不對的,實際上他毫無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這是第一個,這是說他自己有自在,實際沒有自在。
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爲余所使作損害者,極不應瞋。
第二個,“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爲余所使作損害者”,他自己沒有主權的,人家喊他怎麼做,他只好怎麼做,那麼這樣的人呢,你更不應起瞋恨心了。
譬如有人,爲魔所使隨魔自在,于來解救饒益自者,反作損害行捶打等。
爲什麼不應該瞋呢?打個比喻,有個人魔附在身上,魔就對他有自在權。他隨了魔的自在,他自己失去自在,由魔來指揮。你要救他,“于來解救饒益自者”,你去救他,你去要幫他的忙,結果他反而打你、損害你。這個不怪他了,是魔使他做的。
彼必念雲,此爲魔使,自無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勵力令離魔惱。
“彼必念雲”,幫助他的人必定這樣想,“此爲魔使,自無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勵力令離魔惱”,去幫助他、解救他的人決定這樣想的,這個是被魔所迷,魔叫他這麼來打的,不是他自己要打,他毫無主宰的。這樣打人,是魔叫他打的。所以說雖然挨了打,毫不瞋恚,不起瞋心,甚至還是努力地要把他解救,從魔裏邊,離開魔的損惱。這個是一個例。我們也是這樣子,他既然是人家所使的,你恨他幹什麼?應當去把使他這個,脫離這個魔的力量,使他不害人就對了嘛。
如是菩薩見諸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此爲煩惱魔使無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須更發心爲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
“如是菩薩見諸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同樣的,這是一個比喻,菩薩看到這些怨家,要損害人的時候,既然他沒有自在的,他就這麼想,“此爲煩惱魔使無主”。他這個魔是煩惱(煩惱也是四魔之一),是煩惱這個魔,使他沒有主宰,打人的。“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所以說他即使這樣打人、害人,並不恨他,這個補特伽羅本身沒有自在的。“須更發心爲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不但不恨他,還要發心,我要使他離開煩惱,離開煩惱這個魔,他可以自在了。我要好好地修菩薩道,不但是不要恨他,還要自己更精進修菩薩道。
如《四百論》 雲:「雖忿由魔使,醫師不瞋怪,能仁見煩惱,非具惑衆生。」
就是說病人雖然恨,就是說一個病人,被魔所使,醫生去解救他,這個病人看見醫生來了,反而打醫生。病人雖然很恨這個醫生,實際上他並不是自己恨,是魔使,是魔使他的。這個醫生雖然被這個病人打了幾下,他也不瞋恨這個病人,也不怪這個病人,他知道是魔附在他身上做的,還是熱心地要把他這個病人救好。那麼同樣的,佛看到煩惱,“能仁見煩惱,非具惑衆生”,這個佛看到衆生做壞事,並不是衆生不好,是衆生心裏的煩惱,這個魔使他做壞事的。所以佛對衆生並不起瞋恨心,還是很慈悲要救他,而要使他斷煩惱。他後頭這個魔,就是煩惱要使他斷掉。
月稱論師亦雲:「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瞋諸有情。」
這個意思是連貫的,月稱論師說像這樣子情況之下,這個有情並沒有什麼過失。這個過失不在有情身上,是煩惱的過失。因爲煩惱指揮他做壞事的,那麼主事的人是煩惱,他是被迫而幹的。這個有情,他沒有什麼大的過失。有智慧的人,能夠把這個道理善巧地觀察明了之後,絕對不會再瞋恨那個有情了。我們所以要對怨家起瞋恨心,就是這些道理不明了,所以說我們要學嘛。你如果不學的話,我們這些道理聽也沒聽到過,怎麼會明了呢?聽到之後,還要起決定的勝解,不搖動的,那麼才起作用了。所以第一個要學,學了之後還要慢慢的串習,思惟,生起定解。
《入行論》中雖說多理,然唯于此易生定解,對治瞋恚最爲有力。
“《入行論》中雖說多理,然唯于此易生定解”,《入行論》裏邊講了很多忍辱的道理,但是這個東西呢,最容易生定解的,就是說他是自己不自在的,是魔所使的。這最容易使我們生起定解,不起瞋恨心了。“對治瞋恚最爲有力”,以這種方式對治瞋恚最有力。
《菩薩地》說修唯法想,堪忍怨害與此義同,故于此上乃至定解當勤修習。
《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裏邊也說,它也講了很多忍的道理。有一個就是“修唯法想”,這個“唯法想”,我們有注解,等一下看,修“唯法想”這個方法可以“堪忍怨害”。怨家來害你,你可以受的了,忍得下去。這個道理,跟我們這裏說的,他是不自在的道理是一樣的。“故于此上”,所以對這個道理呢應當要起定解,好好地修行。那麼起了定解,自然瞋恨心就不會起了。《菩薩地》 裏邊,怎麼說“唯法想”呢?我們一個注解。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雲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托衆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诃。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諸怨害悉能堪忍。」
“雲何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這…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