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悉皆安乐,此等胜利皆由忍生,于此因果关系乃至未得坚固猛利定解之时,当勤修学。
“若能恒常修习堪忍不失欢喜,故于现法一切时中常得安乐,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毕竟能与决定胜乐,故于现后悉皆安乐”,这句话宗大师解释,为什么把这个烦恼,瞋恨心摧毁之后,现世后世都能安乐呢?那就是说假使你经常的能够修堪忍的话,那么你就“不失欢喜”,当下就会,还是很欢喜的。因为你不起瞋恨心嘛,瞋恨心一来呢,欢喜就没有了。你修忍辱的话,不起瞋心,那么你欢喜心经常可以保持。“于现法中一切时常得安乐”,你不去恼害他,人家也就不来惹你。现法中不但心里欢喜,事上也常得安乐。“于当来世”,当然不会生恶趣了。“破诸恶趣生妙善趣”,这个妙善趣就是增上生。最后“毕竟能与决定胜乐”,最后慢慢地修上去,决定胜的快乐、安乐也能得到。所以说现后世都得安乐。
“故于现后悉皆安乐,此等胜利皆由忍生”,这一些的好处,都由忍辱而生的。“于此因果关系乃至未得坚固猛利定解之时,当勤修学”,这个里边的因果关系,你要好好地修。一直到什么?没有得到很坚固不动摇的猛利的定解,人家再怎么说不会动摇了,这个定解生的时候,那么就够量了。没有到这个时候呢,你要好好地勤修学,不要放舍。修到能够生起猛利的坚固的定解,那么这个量就够了,可以修下边的了。
所以《菩提道次第》有个好处,每一个给你说个修法,它的量多少告诉你。那么你自己修量够了,接下修;量不够还得慢慢修。我们这里修四加行一样的,四皈依的量修到怎么样子够了,我在录音带里讲了很多,平时也讲了很多。但是很多人总要问,“我念了多少了,还要不要修?”你看你量还够不够?够了就不要修了,不够再修,不要问我的嘛。我早告诉你了,你去看量够不够好了。量不够,哪怕你念了一百万、二百万、五百万,没有够量的话,不要说你数字虽多,质量修得不好,你还得要修。如果你修了一百万,那些量够的现象出现了,很好,那就可以不修了。这个不在数字多少,就看你够不够量。
瞋恚过患中,不现见之过患者。
忍辱的好处看到了,不忍就是起瞋恨心,那就是必然的,忍不住就瞋心生起了。那么有什么过患呢?有现见的;有不现见的。现见当然好看到,起了瞋恨心,有什么毁害性,前面也讲得很多了;不现见的,我们现下看不到的,这里就特别讲一下。
《入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这个前面好象也有的。你一千劫所布施、所积聚的供养佛的那些功德、一切善行,只要你起一个瞋恨心,马上就摧坏、都烧掉了,功德林就烧了。你这个功德林再大,就像以前大兴安岭这个原始森林一样的,一把野火就给你烧了。那是烧了一个多月,烧了多少天,木材都烧完了,这样可惜呀。这个木材从小的树苗长大,长得那么多,几千年的树,烧掉了。如果我们自己,无始以来,做了很多的善业,一点瞋恚心都烧完了,你想可不可惜?比大兴安岭的树还可惜得多。那么就是瞋恚的过患,不好了。
此是如其圣勇所说录于《入行》,《曼殊室利游戏经》说,摧坏百劫所积众善。
“此是如其圣勇”,圣勇是马鸣菩萨,“所说录于《入行》”,这些是马鸣菩萨的话,《入行论》里录下去了。《曼殊室利游戏经》里边也说,“摧坏百劫所积众善”,《曼殊室利游戏经》里边说,它要摧坏多少的善根呢?一百劫的善行都被摧坏了。
《入中论》亦说:「由起刹那忿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多所集诸善。」
同样的,假使你刹那间起了一个瞋恨的意乐心,就是起了瞋恨心,把一百劫所修的布施、持戒等等这些善业,全部摧毁掉了。没有了,烧掉了。
须瞋何境者,或说菩萨或说总境,前者与《入中论》所说符合,如云:「由瞋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坏。」
“须瞋何境者”,你这个瞋恨是对什么人起瞋恨呢?把百劫的功德烧掉呢?“或说菩萨或说总境”,这个说法就不一样了。有的人说:“你对菩萨起瞋恨心,就毁百劫善根。”有的说:“不一定。”总的哪一个都可以。“前者与《入中论》所说符合”,说是菩萨的,跟《入中论》所说的是相符的。《入中论》里边也是第三卷,“由瞋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坏”,你对菩萨(佛子就是菩萨),对他起瞋恨心,那么一百劫的布施、持戒的善根(善行),“刹那能摧坏”,全部都毁掉了。那么同样指瞋恨的是菩萨。
生恚之身者,《入中论释》说:「菩萨生瞋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
“生恚之身者”,你能瞋的人是什么人呢?“《入中论释》说”,《入中论》的解释里边说,“菩萨生瞋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菩萨对菩萨起瞋恨心,一百劫的善根尚且坏掉了,何况你本身不是菩萨,你还要瞋恨菩萨的话,那你坏的善根就更多了。所以说:
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瞋相随实不实,悉如前说能坏善根。
你境是菩萨,就是你生瞋恨的是菩萨,这个菩萨你知道或者不知道:有的菩萨示现了一个普通凡夫,你不知道他是菩萨;或者他是菩萨的像现出来了。管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同样百劫的善根都毁掉了。你恨的事情,实际上可恨的;或者不实,你误会了,你瞋恨他了。实际有可瞋也好;不可瞋也好,管他什么,只要你起瞋恨心,都毁百劫善根。“悉如前说能坏善根”,一样的,同样坏掉。
总其能坏善根,非是定须瞋恚菩萨。
是不是一定要瞋恨菩萨才坏善根呢?不一定。说是“总其”,其他的也可以。他引一个《集学论》里边的话。
《集学论》云:「圣说一切有教中亦云,诸苾刍,见此苾刍以一切支礼发爪塔,发净心否。如是,大德。诸苾刍,随此覆地下过八万四千逾缮那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刍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
这部书里边说。佛问比丘,比丘们,你们看到这个比丘,“以一切支礼发爪塔”,“发爪塔”,就是我们这个塔,里边是头发、爪的那个塔,我们的这个是发牙塔。“一切支”,就是五体投地。你看到这个比丘,以五体投地的礼拜这个发爪塔了。我们是发牙塔,他是爪。发净心否?他礼拜这个塔,要发殊胜的心,看到没有?“如是,大德”,他们比丘说我们看到了。“诸苾刍,随此覆地”,就在这个比丘礼拜的,所碰到的地。这个地一直下去,八万四千逾缮那,一直到金轮。我们说我们的地下面是空、是风轮,火轮,水轮、再是金轮。他这个地过八万四千逾缮那一直碰到金轮,这里边所有的沙数,每一个泥土的沙颗了,那么多数字的沙数。而这个比丘呢,因为拜那个塔的原因,将来受这个沙数的一千倍转轮圣王的位置,就说要做转轮圣王呢,有那么沙数字那么多的,还要一千倍,做那么多的转轮圣王,一世一世地做,做那么多。就是拜一个塔功德那么大,那么这是说赞叹好了。乃至下边还有:
乃至「具寿邬波离来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说此苾刍善根如是广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而为疮患,为疮患已我则不见有如是福,邬波离,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销灭永尽。」
正在这个说的时候,一个具寿邬波离,邬波离尊者,他到佛的旁边,恭敬合掌住了一边,问佛,他说,佛说这个比丘拜了这个塔,他的善根这么大,将来做转轮圣王的次数,有地下一直到金轮那么多的一千倍。这个泥土的数字,一千倍那么大,那么很大了。他又问佛:“世尊,这样的善根可不可以用一个很小的东西把它全部的消灭完?”佛告邬波离,他说假使这个比丘,他“与同梵行所”,他同修的那些里边,“而为疮患”,就是说起瞋恨心。他假使说在同梵人,同修的人里边起一个瞋恨心的话,“为疮患已”,这个瞋恨心一起呢,“我则不见有如是福”,这些福就不见了,怎么?只要是同修的人起一个瞋恨心,那么拜发牙塔的功德全部都消掉了,所以瞋恨心不一定对菩萨。对同修梵行的同样,也是要毁灭一切善、折福报的。“邬波离,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销灭永尽”,只是起了一点点瞋恨心,很小的就把它消完了。等于是一个毒,很厉害的,整个那么多福报全部消了。
「邬波离,故于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于有识之身。」
从这一点看呢,瞋恨心不能起。哪怕一个枯树,枯树是无情,而且是已经枯掉的树,不值价的,你也尚且不能起一个瞋恨心,何况对有情来说呢?对有识之身――有情来说,你要生瞋恨心的话,那就是危害极大。那就是,这个话引来就证明所瞋恨的对象,不一定要是菩萨。哪怕枯树都不要瞋恨它,还是要受果报的。那么有识之身更不要起;那修梵行的同修更不要起;那么菩萨更不能起了。
坏善根义,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瞋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
“坏善根义”,这下边呢,就要辨别怎么叫坏善根呢?我们以前学的就是上品的邪见会坏善根。这里说坏善根呢,意义是什么,哪些法能坏善根,这里详细地把它辨一下。
坏善根的意思呢,“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有些有智慧的大德们,他这样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瞋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有的大德这么说,他说瞋恨心坏善根呢,就是说,把那些过去造的善,它们要感果的功能,把它坏掉了。本来很快要感果的,这个果很快的时间感果,把它坏掉了。那么这个果呢,要慢慢地感了。什么时候才感果呢?先要把瞋恨心的不好的果受了,后来遇到缘之后,就是善根的,那些善法的果呢,还是慢慢会出生的。
什么道理呢?“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