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62

  ..續本文上一頁

  “慈心純利他,然無貪熏染,悲不忍他苦,不憂懈低劣。雖喜無散動,舍不棄利他,諸德所治品,由慧滅故妙”,這個慈心,慈無量心起的時候,純粹利他了。但是沒有貪心來熏染它。悲心是不忍他苦了,看見人家苦就起悲心了,起了悲心了,“呵,就算了。”就心沈下去了,不想幹事情了。但是他呢,“不憂懈低劣”,並不是因爲看見他苦很憂愁、懈怠,心沈下去了,不想幹事情,好事情不想幹了,他還是要極力住。“雖喜無散動”,雖然喜無量,極大的歡喜,但是心沒有散動。雖然起舍無量,對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但是沒有放棄利他,並沒有不想幹了。舍了就不想幹了,沒有,還是拼命地利他,刹那也不廢。

  這些功德所對治的品,就是說慈這個障是貪,悲心就是懈廢,喜就是散亂,舍就是漠視一切,就是不想幹了,不管他了。這些障呢,這些功德(慈悲喜舍),它生的時候都會有和它力量相等的障同時帶起來。這個它的所治品的障,由慧生起之後,就可以把它的所治品呢,障去掉,而把它功德生起來。所以說,這個慧極妙,因爲它功德極大嘛,所以說極殊勝了。

  

  又如《贊應贊》雲:「不棄舍法性,亦隨順世俗。」

  這個是二谛圓融,既不舍棄一切法空的自性,也並不是說我得了空性定,我什麼都不管了。一切方便,布施波羅蜜多、持戒都不要做了,不是。隨順世間,世間的、出世間的好事都要做。

  

  謂諸相縛所執之事,雖微塵許亦不可得,于此法性獲大定解而不棄舍,然與世俗內外因緣各別生果,所獲定解無違隨順。

  這就是“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一樣的道理。就是說“相縛”――所知障,一個相把我們縛住了,捆住了,就是執著于法了。所執到的事情,就是我們所知障所執到的,“雖微塵許亦不可得”,哪怕一點點自性也沒有。“于此法性獲大定解”,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絕對地不可動搖,就叫大的定解。不舍棄,同時呢也不會舍棄它,證到了。“然與世俗內外因緣”(緣生的因果)。“各別生果”什麼因緣生什麼的果:六因四緣五果嘛。“所獲定解無違隨順”,如如不虛誤,毫無違背地隨順。所以說證了空性的人更講因果,如果說你這個人“我證了空性了,因果不要講了。”一切法,因果都自性空,不講究了,那這個空是假的。是證錯了的,不是真的。真正得了空性的人,對一切因果更明確地知道,更依因果來辦事,不會漠視這個因果的。這是二谛圓融的話,這是要靠慧。沒有慧二谛就不能圓融,執了空性就不管世間法;不管那些方便的法;執了方便空性就失掉了。

  

  又諸余人認爲極相違事,然具慧者皆能隨順令無所違。

  下邊還要講一些,有一些人認爲極相違的,完全合不攏的事情,但是有智慧的人一看呢,都能夠使它毫無相違。

  

  如前論雲:「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違。」

  “如前論雲”,就是前面那個論,“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違”,我們說佛的時候,講戒的時候,有的時候開,有的時候遮;有的時候是一定要這樣做,有的時候是並不決定。人家看了:“怎麼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好象說佛的話沒有定的。不是我舉過一個例嘛,有一個歐洲的佛學家,研究了一輩子的佛,佛經都看透了,結果說了個一個結論:佛說的話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沒有一定的,前後是個矛盾百出的大雜燴。就是沒有體系的,雜的,亂的。那就是沒有智慧了。有智慧的人看佛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他都裏邊有內在的聯系的,他一定有他的體系的,不是亂說的。所以說,“然皆不相違”。佛這麼說,一定這樣說,有的是不決定,有的說開,有的遮,這裏邊並沒有相違。沒有智慧的人看了,全部是違背的。但是有智慧的人看了毫不相違。這裏他怎麼解釋呢?

  

  謂大小乘及經咒中,見有衆多開遮不同,若以一人雙修二事,尋求無邊經論密意時,諸愚無慧雖覺相違,然諸智者實見無違,亦是慧之所作。

  “謂大小乘及經咒中”,大小乘,經咒,顯密。“見有衆多開遮不同”,大乘裏邊開性罪,小乘裏邊什麼都不要動,只要少事少惱,利他的事情不幹的,那不是矛盾嗎?顯教裏邊和密宗裏邊有些也有,也有“衆多開遮不同”。“若以一人雙修二事”,假使你這個人受菩薩戒的,也要受比丘戒的,那麼你這個是要矛盾了。“尋求無邊經論密意時,諸愚無慧雖覺相違,然諸智者實見無違,亦是慧之所作”,你看了表面上有矛盾的,他無邊的經論去找,沒有智慧的人看起來,確實相違,沒有辦法,解決不了。但是有智慧的人一看呢,毫無相違。你說佛裏邊,在菩薩戒開了很多,他是悲心出發,要度衆生嘛。根本乘裏邊的,他要你出離,那個時候要這麼做嘛。就是看你的身份處于什麼地方?就是具體的事情,具體地決定,不能說死板板地一定這樣子,不能動了。我們經常說的,形而上的,形而上就是不講具體的。在什麼情況、什麼時間之下該怎麼做的,就要改變嘛。你說:“你說過這樣子的,我就不能動了,我非這樣做不可。你叫我一會兒這麼,一會兒那麼,你說的話沒有准的,我聽不了。”這是沒有智慧。這個佛的話,你去看一看嘛,開遮持犯,顯密。密宗裏邊有些是以貪治貪、以瞋治瞋的法很多,在別解脫、根本乘裏邊絕對不允許的,但是有,密宗可以開許屍羅。但不是一般人亂開,所以說我們不說這個話的話,人家聽了開許就亂來了,這個是不能亂搞的。就是說具體的分析,是這樣的人可以做,不是這樣的人不能做。那你說一會兒好做,一會兒不好做,那不是亂了套了?沒有亂套,就看你什麼條件。所以佛教是最科學的,什麼條件之下可以做什麼事情,什麼條件之下不能做那個事情。你不能死板板地,要麼大家都好做,要麼大家都不能做,這個是不對的。所以不能太簡單地看問題,我經常看有些人是太刻板地看問題,這個就是智慧不夠了,就勸他多修點“阿ra巴雜那的”,這個會對你有幫助。“然諸智者實見無違”,這是慧的功能。

  

  如是無慧覺爲相違,及有慧者見不相違事雖有無邊,然二谛建立及經論中互相開遮衆多不同,以慧分辨意趣無違,即是智慧無上功德。

  這是贊歎智慧的功德了,他說,根據前面說的,“如是無慧覺爲相違”,沒有智慧的人看到是絕對相違的東西,有智慧的人看它一點也不相違。這些事情“有無邊”,這裏的重點呢“二谛建立”,到底是空還是有?我們說自性空,緣起是有。那麼名言有,自性空。這個東西不相違,“二互不違”。不但是不違,“相助以出生”,相輔相成。這一些就是靠智慧,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把二谛圓融了,不矛盾了。我們學法的人一開始總是矛盾了,怎麼空了又有,有了又要空。空了,持戒是有麼,執著了啥東西來了,那你沒有持戒的功德,空性怎麼證到呢?證了空性之後,佛還是持戒,緣起的因果還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廢掉了,因爲證了空性緣起都廢掉了,沒有這個話。所以說真正了解空性的人,對因果更明確,更要遵守因果的道理,這也(原因)就在這裏。“二谛建立及經論中互相開遮衆多不同”,有的時候開,有的時候遮,各式各樣相違的,有智慧的眼睛一看,絕對是沒有相違。“以慧分辨意趣無違”,他的意趣是沒有違的,佛說一個意趣,但是在具體情況下說的話都不同。“即是智慧無上功德”,這些能夠看得到的,智慧的無上功德,所以我們尋求智慧,不尋求智慧的話,佛教裏邊路路不通。很多人學法學到一定的高度,因爲智慧不夠,感到這也矛盾,那也矛盾,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退心了。退心了是你智慧不夠,不能怪人家。

  

  一切功德皆從慧生者,如雲:「世間圓滿從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勝力,一切無等最勝事,及余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世間藝術及勝藏,所有如眼諸經典,救護覺慧及咒等,種種建立法差別。衆多異門解脫門,彼彼利益世間相,大力佛子所顯示,此等皆從慧力生。」

  “一切功德皆從慧生者”,那麼一切功德怎麼從慧生呢?這個有個依據。“如雲:世間圓滿從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勝力,一切無等最勝事,及余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世間的圓滿,要智慧。你說講藝術,沒有智慧的藝術品哪個要嗎?你說工藝品,或者造一個房子,造一幢樓房,沒有智慧造出來亂七八糟的,哪個要買嗎?世間的圓滿,你要發財,你做生意,沒有智慧你賺得來錢嗎?所以說世間的圓滿,尚且要智慧生。這個智慧生圓滿,“如母育子”,有了母才有子,有了智慧才有一切。現在是重視智慧,一切工作都要有智慧才能幹了,這個也是客觀的真理,是這樣子的。有智慧,智慧是母嘛,“大般若佛母”,才有子,沒有母,圓滿從何而來呢?有什麼希奇呢?所以一切都從慧生,不希奇的。是這樣子的。善逝――佛,他的十力、四無畏等等功德,最殊勝的力量,“一切無等最勝事”,度衆生的,那些不可比量的這個成熟衆生的事情,“及一切功德聚”,一切其他的功德,都是從智慧而生的。這是智慧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世間藝術及勝藏,所有如眼諸經典,救護覺慧及咒等,種種建立法差別”,世間上的一些藝術,他們西藏有六十四種的技藝。“勝藏”,一切寶藏,就是財那些等等。“所有如眼諸經典”,一切經典,引導我們取舍,善的要取,惡的要舍,引導我們走上解脫道的,作眼睛一樣。沒有眼睛就亂走,不知取舍嘛。有了眼睛,知取知舍,然後走上正路,解脫成佛的大路。這是如眼睛一樣的經典。“及救護”,那麼救病救魔的一些方法,西藏很多。“覺慧”,有覺慧嘛,知取舍。“及咒等”,這個密宗裏的事業,息增懷伏的事業等等,這些法的差別都是慧來的。

  “衆多異門解脫門”,各式各樣的解脫門,有叁解脫門,有八解脫等等,各式各樣的。…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