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一自內成熟成佛資糧,二爲成熟他有情相續,六度四攝即能成辦此二事故。
菩薩行菩薩道是無邊的,菩薩行是無邊的。但是“大嗢柁南”,就是總的說起來,就是六度四攝兩個事情。因爲菩薩做的就這兩種:六度,自己成熟成佛的資糧;四攝,成熟一切有情的,使他們成熟的、是純粹利他的。六度四攝就成辦這兩個事情。六度是成辦成佛的資糧的;四攝成熟一切有情。這兩個事情總地攝起來就是六度四攝。
如《菩薩地》雲:「由諸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諸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歸納起來,菩薩該做什麼善的事情呢?他說就是說兩個,一個是波羅蜜多:“諸波羅蜜多”就是六度,他能夠“成熟一切佛法”,自己成熟一切佛法,自己要成熟成佛的一切資糧呢,就是靠修六度。“由諸攝事”,就是四攝,能成熟其他的一切有情。那麼自利利他都包完了。所以說,“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就兩種:就是六波羅蜜多跟四攝。
故于此中略說彼二,若欲廣知,應于《菩薩地》中尋求。
所以這個裏邊歸納下來,行菩薩道只有兩種:六度、四攝。假使你要廣開地打開說呢,《菩薩地》裏邊講得很多,你好好地去看了。這個裏邊我們就推薦,《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確實講得很多的,希望大家有空的就看一看。
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
在菩薩道:在“根本”的時候――入定的時候;“後得”――就是出定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如尊者 雲:「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
資糧道的菩薩,受了菩薩戒之後資糧道,初業菩薩。他要修什麼呢?在根本的時候――入定的時候,或者後得――出定之後,他要修的就是不出六度。下邊宗大師解釋。
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于後得時修。
“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這個資糧道,不是見修資糧道,是見修六度。就是在資糧道的時候。就是六波羅蜜等,六度是菩薩的廣大行。在根本的入定的時候,出定的時候,本後瑜伽,就是出定、入定的時候要堅持修這個六度的,這就是菩薩的資糧道。“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在資糧道的時候,根本、後得,入定、出定都不出六度,修的都是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所以六度裏邊有的是定中修,有的是出定之後後得時修的。下邊簡別。
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缽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時所修。
那就是在定中抉擇的空性之類的。
前叁波羅蜜多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
前叁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那是動中修的。“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是出定之後修的。靜慮一分,就是當你修一個法的時候,專心一致地,那是靜慮的一分。般若就是說方便的那一分,除了空性的,方便的這個度衆生了、搞五明的時候那是出定以後的事情,所以說後得時修。
精進俱通根本後得。
精進這個呢,入定的時候也要,出定的時候也要。所以通根本後得的,後得就是出定以後的。
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時修。
“忍中一分”,前面說忍波羅蜜多,修忍辱當然是在出定的時候修的,但是有一部分,“定思深法”,就是說對甚深的法決定地思惟,也叫谛察法忍,這個是定中修的。在定裏邊對甚深的法,一切法空的那些甚深的法要觀察,使它決定下來。這種思惟是定中修的。
如尊者雲:「起根本定時,遍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于根本定時,應恒常修習,止觀分平等。」
“如尊者雲”,阿底峽尊者又說,“起根本定時,遍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這是說出定的。“起根本定時”,“起”就是出,出根本定的時候,觀一切法都如幻如化,這是如幻叁昧嘛。我們《上師供》裏的“外內諸法悉如幻化夢”,這是修後得智的時候。
“幻等八喻”,我們在《攝大乘論》講過,本來想拿出來,每一個喻呢,都有一定的意思。但是我們想呢,學過《攝大乘論》的已經聽過了,沒有學的呢,這麼略略講一下也懂不了,那麼還是幹脆自己回去看吧。哪八個喻呢?我們可以說一下,《攝大乘論》的第五卷,裏邊解釋八個喻:一個是如幻的事——幻事,一個是陽焰,一個是夢,一個是影像(就是鏡子裏的像),光影(光影是說在光的背後,影子作一些形象),還有谷響(山谷裏邊回音),還有水月(水裏影的月亮),還有變化(可以變化成牛羊等等)。這八個都是表示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但是現象是有的。那就是後得智的時候要修的如幻的八法。這個如幻八法修了,“能淨後分別”,我們後得智的時候,能夠知道一切法本身是空性相應的,並不是實在有的。只是如幻而已,所以說修這八個法呢,就是如幻的叁昧可以使我們後得智,出了定以後對一切法有清醒認識,跟空慧相應,不會執著實在有了。那麼凡夫就是執著實在有了。
“應正學方便”,這個菩薩呢,出定的時候他主要學的是方便行。我們說菩薩道有智慧和方便兩分:智慧就是講空性的智慧;方便就是說其它的一切善行:前五度、還有饒益他、四攝、叁十七道品等等,都是屬于方便的。我們前面講的時候已經抄了很多筆記,可以去看一看。那麼這個出定之後呢,就是以方便,學方便爲主的。
“于根本定時”,入定的時候呢,根本入定的時候呢,“應恒常修習,止觀分平等”,入定的時候,要修止觀雙運的。這個時候,是如空的修法。前面是如幻的修法,如幻修法出定以後的,觀一切法都如幻如化。在入定的時候――止觀雙運的時候,就學這個如空,一切法自性空,那麼這是正學般若,這是智慧,前面是方便。這兩個:入定正修智慧,如空的修法;出定之後呢,正學的是方便,修如幻的修法,這是兩種。
若由未習如是希有難行諸行,聞時憂惱,應念菩薩于最初時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願境漸次修習,久習之後,不待功用能任運轉,故其串習極爲切要。
這裏就是怕有些人,看了這個很困難了,要退了。那麼再鼓勵,宗大師很慈悲,鼓勵我們不要退。過去沒有修過這些法,希有的、難行的這些菩薩道,聽到我們要這樣子修呢,一聽就愁倒了,憂惱,害怕,不想修了。這個時候宗大師就鼓勵我們,我們應當想到,菩薩(就是大菩薩或者是佛),他做菩薩道的時候,最初開始修的時候,跟我們一樣,都是很困難的。但是呢,“由先知所作願境”,我們把這個認爲難行的東西呢,開始做不了了,做個願境,發願我將來要做到。這樣子慢慢地做,久而久之,任運就能做了,不要下功夫也自己做得起來了。所以說呢,“故其串習極爲切要”,好好地串習――就是修習極爲重要。你不修習,永遠是一個難事。你慢慢做,越做越好,越做越輕巧。最後呢,任運,不要下功夫也做起來了。那麼就靠要做,要修習,不修習的話,永遠停在原地不能進一步。所以說,再難要起步,慢慢地做。不說做得很高,小小地做一點,能做的做一點,這樣子等流果下去,慢慢地一輩一輩地做下去,總有一天任運地不要功用了。所以這個道理很切要,不要忽略。你一開始怕難不做,那永遠都做不起。
若見現前不能實行,即便棄舍全不修心,是極稽留清淨之道。
反過來,假使你現在感到困難,做不到的,那就放棄了。就全部不修了,不去修它了。“是極稽留清淨之道”,這個清淨的道這是最稽留,就是說極慢,要修上去就是極慢極慢地,不曉得哪一天才修得上去。千萬不要養成這一種習慣。
如《無邊功德贊》雲:「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實行。然尊習其行,時至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
“如《無邊功德贊》雲”,下邊引一個贊證明這個事情。“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實行”,假使說我們聽了一個法,很困難,令世間的人都生起恐怖的心,不想做了。那麼要看看佛怎麼做,尊就是佛。“亦于此法,久未能實行”,佛開始修行的時候,跟我們一樣,對于這個法也感到很困難,從來也沒有做過。
“然尊習其行,時至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但是佛跟我們不一樣,並不因爲難,過去沒有修過就不修了。他就是說雖然是難,能夠“習其行”,慢慢地做,長時地去做。到了時間久了,“任運轉”,不要功用就做起來了。“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所以那些功德呢,就是靠修的。現在少少地修、慢慢修,長時間地積累下去。到後來呢,就任運自然了。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想修了,害怕了,那永遠就修不起了。所以說功德呢,一定要靠修的,才能增長。你不去修它,永遠生不起。那麼就開頭慢慢修嘛。不是一下子做得那麼高,可以做的先修起來,修的習慣一定要養成。
故受菩薩律儀者,定無方便不學諸行,未如儀軌受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
“故受菩薩律儀者,定無方便不學諸行”,所以說要受菩薩戒的話,決定沒有這個方便你不要去學那些,就是要學。即使做不起,現在先學起來。慢慢地做起來。你說:“你教我方便,我不學,可不可以?”沒有的,沒有這個方便。“未如儀軌受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我們不是說菩薩戒,要修行菩薩戒的時候,要按了儀軌受。你還沒有開始受菩薩戒,沒有按了儀軌受行心的(行心就是受戒,願心是發個心)。還沒有按了儀軌受行心的――受菩薩戒的,還暫時做不起的,“應當勵力修欲學心”,要努力修什麼?我願意學。並不是畏難,“根本做不起,我也不要去學了。”這個心也不起了,退掉了。那不對。即使現在暫時做不起,還沒有受,那麼你要發心,努力地要修這個,願意學的心要把它生起來。
若于諸行勇樂修學,次受律儀極爲堅固,故應勤學。
“若于諸行勇樂修學,次受律儀極爲堅固”,假使你已經對這個菩薩道意樂心生起來了,勇猛精進地願意學了,那麼你趕快受了。這個受了之後就堅固了,不會退了。“故應勤學”,總的來說呢,要學,一切都要付諸實踐去做的。單說不做,歎氣、退卻,永遠不能進步。那麼到此爲止:
上士道次第中,已說淨修願心,及學菩薩總行道之次第。
上士道裏邊,開始的願心菩提,最後菩薩戒的行菩提。“總行道”就是六度跟四攝這些都講完了。
這個《菩提道次第》,我們從去年開講到現在,時間也好幾個月了。在大吉佛爺的加持下,總算清淨地圓滿,這個我們要感謝佛爺的加持。
後邊的奢摩他、毗缽舍那呢,當然了,有的人他也很好,勸請接下去。但是我們說,這個因緣還沒有成熟,要聽法的機還得提高。至少我們講《中觀》的時候,才能夠。我們不是說過麼,法尊法師在西藏聽《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聽完了畢業的只有他一位。很多藏人都退掉了。那最難的就是《止觀章》。海公上師也給我們介紹,跑馬山裏邊一個諺語,就是通俗的一個傳說呢,就是那裏人甯可背石頭,不願學止觀。甯可背石頭,再辛苦,背石頭,放下來還輕松。學止觀呢,把心焦得難受得很。學嘛想學,學又學不懂,非常難受,比背石頭還要難受。這個就是說難度很高,不但是聽的人要提高,講的人還要提高。講的人不提高,講不好,講錯了,這糟糕了。我們都要提高,共同提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因緣和合,我們就可以在求佛爺的加持下,我們希望這個願望能夠實現。
那麼今天圓滿了,我們回向,第一個要感謝佛爺跟本尊、護法的加持,使這個法會順利地圓滿,所以說我們要回向佛爺師身壽康,正法久住。再麼回向在座的聽法的各位,身體健康,學法的順緣具足,能夠現世得到一定的成就。再總的呢,正法久住之後,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使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以這樣子回向。
好,今天我們就順利圓滿了。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