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P71

  ..续本文上一页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

  菩萨行菩萨道是无边的,菩萨行是无边的。但是“大嗢柁南”,就是总的说起来,就是六度四摄两个事情。因为菩萨做的就这两种:六度,自己成熟成佛的资粮;四摄,成熟一切有情的,使他们成熟的、是纯粹利他的。六度四摄就成办这两个事情。六度是成办成佛的资粮的;四摄成熟一切有情。这两个事情总地摄起来就是六度四摄。

  

  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归纳起来,菩萨该做什么善的事情呢?他说就是说两个,一个是波罗蜜多:“诸波罗蜜多”就是六度,他能够“成熟一切佛法”,自己成熟一切佛法,自己要成熟成佛的一切资粮呢,就是靠修六度。“由诸摄事”,就是四摄,能成熟其他的一切有情。那么自利利他都包完了。所以说,“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就两种:就是六波罗蜜多跟四摄。

  

  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

  所以这个里边归纳下来,行菩萨道只有两种:六度、四摄。假使你要广开地打开说呢,《菩萨地》里边讲得很多,你好好地去看了。这个里边我们就推荐,《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确实讲得很多的,希望大家有空的就看一看。

  

  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

  在菩萨道:在“根本”的时候――入定的时候;“后得”――就是出定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如尊者 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

  资粮道的菩萨,受了菩萨戒之后资粮道,初业菩萨。他要修什么呢?在根本的时候――入定的时候,或者后得――出定之后,他要修的就是不出六度。下边宗大师解释。

  

  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

  “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这个资粮道,不是见修资粮道,是见修六度。就是在资粮道的时候。就是六波罗蜜等,六度是菩萨的广大行。在根本的入定的时候,出定的时候,本后瑜伽,就是出定、入定的时候要坚持修这个六度的,这就是菩萨的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在资粮道的时候,根本、后得,入定、出定都不出六度,修的都是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所以六度里边有的是定中修,有的是出定之后后得时修的。下边简别。

  

  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

  那就是在定中抉择的空性之类的。

  

  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

  前三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那是动中修的。“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是出定之后修的。静虑一分,就是当你修一个法的时候,专心一致地,那是静虑的一分。般若就是说方便的那一分,除了空性的,方便的这个度众生了、搞五明的时候那是出定以后的事情,所以说后得时修。

  

  精进俱通根本后得。

  精进这个呢,入定的时候也要,出定的时候也要。所以通根本后得的,后得就是出定以后的。

  

  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

  “忍中一分”,前面说忍波罗蜜多,修忍辱当然是在出定的时候修的,但是有一部分,“定思深法”,就是说对甚深的法决定地思惟,也叫谛察法忍,这个是定中修的。在定里边对甚深的法,一切法空的那些甚深的法要观察,使它决定下来。这种思惟是定中修的。

  

  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

  “如尊者云”,阿底峡尊者又说,“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这是说出定的。“起根本定时”,“起”就是出,出根本定的时候,观一切法都如幻如化,这是如幻三昧嘛。我们《上师供》里的“外内诸法悉如幻化梦”,这是修后得智的时候。

  “幻等八喻”,我们在《摄大乘论》讲过,本来想拿出来,每一个喻呢,都有一定的意思。但是我们想呢,学过《摄大乘论》的已经听过了,没有学的呢,这么略略讲一下也懂不了,那么还是干脆自己回去看吧。哪八个喻呢?我们可以说一下,《摄大乘论》的第五卷,里边解释八个喻:一个是如幻的事——幻事,一个是阳焰,一个是梦,一个是影像(就是镜子里的像),光影(光影是说在光的背后,影子作一些形象),还有谷响(山谷里边回音),还有水月(水里影的月亮),还有变化(可以变化成牛羊等等)。这八个都是表示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但是现象是有的。那就是后得智的时候要修的如幻的八法。这个如幻八法修了,“能净后分别”,我们后得智的时候,能够知道一切法本身是空性相应的,并不是实在有的。只是如幻而已,所以说修这八个法呢,就是如幻的三昧可以使我们后得智,出了定以后对一切法有清醒认识,跟空慧相应,不会执着实在有了。那么凡夫就是执着实在有了。

  “应正学方便”,这个菩萨呢,出定的时候他主要学的是方便行。我们说菩萨道有智慧和方便两分:智慧就是讲空性的智慧;方便就是说其它的一切善行:前五度、还有饶益他、四摄、三十七道品等等,都是属于方便的。我们前面讲的时候已经抄了很多笔记,可以去看一看。那么这个出定之后呢,就是以方便,学方便为主的。

  “于根本定时”,入定的时候呢,根本入定的时候呢,“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入定的时候,要修止观双运的。这个时候,是如空的修法。前面是如幻的修法,如幻修法出定以后的,观一切法都如幻如化。在入定的时候――止观双运的时候,就学这个如空,一切法自性空,那么这是正学般若,这是智慧,前面是方便。这两个:入定正修智慧,如空的修法;出定之后呢,正学的是方便,修如幻的修法,这是两种。

  

  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

  这里就是怕有些人,看了这个很困难了,要退了。那么再鼓励,宗大师很慈悲,鼓励我们不要退。过去没有修过这些法,希有的、难行的这些菩萨道,听到我们要这样子修呢,一听就愁倒了,忧恼,害怕,不想修了。这个时候宗大师就鼓励我们,我们应当想到,菩萨(就是大菩萨或者是佛),他做菩萨道的时候,最初开始修的时候,跟我们一样,都是很困难的。但是呢,“由先知所作愿境”,我们把这个认为难行的东西呢,开始做不了了,做个愿境,发愿我将来要做到。这样子慢慢地做,久而久之,任运就能做了,不要下功夫也自己做得起来了。所以说呢,“故其串习极为切要”,好好地串习――就是修习极为重要。你不修习,永远是一个难事。你慢慢做,越做越好,越做越轻巧。最后呢,任运,不要下功夫也做起来了。那么就靠要做,要修习,不修习的话,永远停在原地不能进一步。所以说,再难要起步,慢慢地做。不说做得很高,小小地做一点,能做的做一点,这样子等流果下去,慢慢地一辈一辈地做下去,总有一天任运地不要功用了。所以这个道理很切要,不要忽略。你一开始怕难不做,那永远都做不起。

  

  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

  反过来,假使你现在感到困难,做不到的,那就放弃了。就全部不修了,不去修它了。“是极稽留清净之道”,这个清净的道这是最稽留,就是说极慢,要修上去就是极慢极慢地,不晓得哪一天才修得上去。千万不要养成这一种习惯。

  

  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

  “如《无边功德赞》云”,下边引一个赞证明这个事情。“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假使说我们听了一个法,很困难,令世间的人都生起恐怖的心,不想做了。那么要看看佛怎么做,尊就是佛。“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佛开始修行的时候,跟我们一样,对于这个法也感到很困难,从来也没有做过。

  “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但是佛跟我们不一样,并不因为难,过去没有修过就不修了。他就是说虽然是难,能够“习其行”,慢慢地做,长时地去做。到了时间久了,“任运转”,不要功用就做起来了。“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所以那些功德呢,就是靠修的。现在少少地修、慢慢修,长时间地积累下去。到后来呢,就任运自然了。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想修了,害怕了,那永远就修不起了。所以说功德呢,一定要靠修的,才能增长。你不去修它,永远生不起。那么就开头慢慢修嘛。不是一下子做得那么高,可以做的先修起来,修的习惯一定要养成。

  

  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

  “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所以说要受菩萨戒的话,决定没有这个方便你不要去学那些,就是要学。即使做不起,现在先学起来。慢慢地做起来。你说:“你教我方便,我不学,可不可以?”没有的,没有这个方便。“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我们不是说菩萨戒,要修行菩萨戒的时候,要按了仪轨受。你还没有开始受菩萨戒,没有按了仪轨受行心的(行心就是受戒,愿心是发个心)。还没有按了仪轨受行心的――受菩萨戒的,还暂时做不起的,“应当励力修欲学心”,要努力修什么?我愿意学。并不是畏难,“根本做不起,我也不要去学了。”这个心也不起了,退掉了。那不对。即使现在暂时做不起,还没有受,那么你要发心,努力地要修这个,愿意学的心要把它生起来。

  

  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

  “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假使你已经对这个菩萨道意乐心生起来了,勇猛精进地愿意学了,那么你赶快受了。这个受了之后就坚固了,不会退了。“故应勤学”,总的来说呢,要学,一切都要付诸实践去做的。单说不做,叹气、退却,永远不能进步。那么到此为止:

  

  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上士道里边,开始的愿心菩提,最后菩萨戒的行菩提。“总行道”就是六度跟四摄这些都讲完了。

  这个《菩提道次第》,我们从去年开讲到现在,时间也好几个月了。在大吉佛爷的加持下,总算清净地圆满,这个我们要感谢佛爷的加持。

  后边的奢摩他、毗钵舍那呢,当然了,有的人他也很好,劝请接下去。但是我们说,这个因缘还没有成熟,要听法的机还得提高。至少我们讲《中观》的时候,才能够。我们不是说过么,法尊法师在西藏听《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听完了毕业的只有他一位。很多藏人都退掉了。那最难的就是《止观章》。海公上师也给我们介绍,跑马山里边一个谚语,就是通俗的一个传说呢,就是那里人宁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宁可背石头,再辛苦,背石头,放下来还轻松。学止观呢,把心焦得难受得很。学嘛想学,学又学不懂,非常难受,比背石头还要难受。这个就是说难度很高,不但是听的人要提高,讲的人还要提高。讲的人不提高,讲不好,讲错了,这糟糕了。我们都要提高,共同提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因缘和合,我们就可以在求佛爷的加持下,我们希望这个愿望能够实现。

  那么今天圆满了,我们回向,第一个要感谢佛爷跟本尊、护法的加持,使这个法会顺利地圆满,所以说我们要回向佛爷师身寿康,正法久住。再么回向在座的听法的各位,身体健康,学法的顺缘具足,能够现世得到一定的成就。再总的呢,正法久住之后,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以这样子回向。

  好,今天我们就顺利圆满了。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