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世间法。劝导他,这是“劝导利行”。怎么劝导呢?你好好地叫他如法地招集守护增长财位,如法地去招集财位,就是你赚钱,如法地赚,不要投机倒把了,开跳舞厅,做犯淫的事情,或者是杀的事情,做这个杀猪杀羊捕鱼这些,那不如法。如法的招财的事情,招了之后还要守护,然后怎么增长,这都要如法。有的人财招集了,到处投机倒把,放高利贷,虽然增长财位了,但是不如法,这个都不要。如何如法地招集守护增长财位,这些世间上可以摄引他,这个还要做,这是第一种。这是对现世有利。
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
二是对后世有利的。“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这是另一种劝导利行。对后世有利的。“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这又高一层的,你就劝他好好地把现世的财位舍掉,家庭、财产舍掉了,因为这是现世有利,将来是造了罪还要堕恶道的。即使不造罪,你这个福报用完了,将来还是没有了,一分钱也带不走的。那么你倒不如修下一世的更好的增上生,或者是修决定胜。那么要出家,劝他清净地出家。“乞求自活”,真正的无产阶级嘛,一点钱也没有的,这是讨饭要饭来吃的。“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你这样子做,现前好象是比较辛苦了,清苦一点,但是将来决定好的,“后法安乐”,增上生、决定胜都会来。当然了,“不必获得现法安乐”,现法安乐要放弃,不要执着。你执着现法安乐,那后法安乐就得不到了。
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
“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前面一个是着重于现法的,一个是着重后法的,第三个呢,现法后法都好的,另外一种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劝那些在家出家的,修一些世间的离欲道,或者出世的离欲道。世间的离欲道,一般说就是说禅定,离欲恶不善法,得初禅,乃至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色界。修了这个禅定,现生因为禅定身心轻安,后世生净天――就是清净的天,初禅、二禅这些,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出世的离欲道呢,一般是指的是修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最后当然证到涅槃。
又应修行难行利行。
这是一切利行分了几个,分了两个或者分三个,那么另外一种呢,难行利行。有一种利行很难做到的也要做。
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
过去没有善根的,那劝他修善法,那很困难。有的人家庭里边他的丈夫不信佛,再怎么劝他不信,还要发脾气,还要骂。那么这些人过去没有善根,但是说,这个样子人你就放弃他吗?还是要做。所以说没有种善根的人呢,你叫他行善很困难,但是要利行,还是要使他做,那么这是难了,这是极难。有的人希望他的家属皈依,有的很好,有善根的,一劝就皈依了,有的就死不皈依,为什么?他没有善根。这是难行,但是也还是要做。
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
对现在大财富的那些圆满财位的人,他叫他去修行的话,那就困难了。因为他很有钱嘛,安住在大大的放逸的地方。就是大放逸的人,你叫他精进修行,那是很困难。但是难行的利行还是要劝他好好修,那么当然很困难。那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有广大的财位,很多人为什么曼茶修法不告诉他?他说嘛说得很好,我发了财供养三宝等等。但是你一旦有了圆满的财位之后,你修行就困难了,你住在大放逸处。再一个你要发财、要做生意,跟很多人打交道,弄得你忙碌不堪,那么要修行就绝对困难。所以说大财位并不是好事。
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
“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劝那些一贯过去修外道的,已经修得很久了,难以放下的这些人,你要劝他这是很难的。“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因为这些人,修外道呢,对这个佛的圣教是不欢喜的。像有些教就说,佛教徒就是魔。他对佛的圣教呢很讨厌、瞋恨,那么他愚痴的邪执,对这个真理就不能理解了。这些都是难行的利行,但是我们还是要做。这是难行的利行,分三个。最后一个,渐次利行,就是按了次第慢慢地教他做。
又应修行渐次利行,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就是看机,那些“劣慧”,智慧很差的你只能叫他修粗浅的一些教授教诫。浅的下手的教起来,教他深的他就做不起,他就要退了。“若成中慧”,假使他是中等的慧,或者是开始劣慧慢慢修了成了中慧,那么中等的教授教诫。“成广大慧”,最后成了广大的慧,那就说甚深法,一切法自性空的法告诉他。“随转”,告诉他“幽微”的教授教诫,就是很甚深的教授教诫。
所以说一开始很多人想学中观,这是幽微的甚深的教授教诫。初学的人不能接受,接受不了。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子的,就是把《广论》的文稍微地打开消一下,才来的人就感到无从下手了。我就收到一些居士们写来,他来听这个《广论》,他来呢,他是满怀信心地来听《广论》,但是一听呢,如听天书,云里雾里,不晓得说什么。他感到很惭愧,感到自己没有善根,那么他就去请了一本白话的,大概是罗桑嘉措的,这个看看,对他们说很有利益,看得懂嘛,这个也好,作个帮助。那么到了广大慧的时候呢,那可以讲甚深法了,那些毗钵舍那才可以讲。现在毗钵舍那又是听天书了,听了半天就是打磕睡就完了。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
什么叫同事呢?你什么事情教他去做,教他安住在何等义利方面,那么这个事情呢,你自己也要先做。先要安住在这个地方。“若等若增”,你做的最起码跟他相等,或者比他做得还多,这样子人家相信。你叫人家做,自己稍稍做一点点,假使说你教人家布施,说你要布施什么,几万几万地,给人家修大雄宝殿。自己布施了十块钱,一百块钱,叫人家布施几十万,这个人家做得到吗?你又不是没有钱。同样一个居士,都是大老板,你怎么叫他去?自己一点点,不行的。那他肯定不会捐的。那幺你自己捐了一百万,“呵”,他看看你也这样子,他给你来个竞争性的东西,他来个两百万,那就会来了。所以说你要“等”,或者是要比他做得更多。这样子做他才相信,跟了你做。但是你做这个事情呢,一定要对有情义利的事情,不要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定不应离利他意乐”,决定不能够离开利他的意乐心。如果你做了个事情,自己做也劝他做,“同事”倒做得更好,但这不是利他的意乐心出发的,那就不行。我们的菩萨道,一切从利他出发。
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
你要这样子做,要有加行。决定自己要调伏,自己调伏好了,才能调伏人家。
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
你想教化人家的话,虽然你说的很好,“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你说幺说得那么好,自己说的话,但是自己做呢不按了自己说的做,只叫人家做,自己不做,那人家怎么会调伏呢?不会调伏的,不会相信你的。所以说做法师的,你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人家就看你,你做不做?你说得再好,你不做,他们也不会做的。“我上你当了,你自己都不做,你叫我们做,我不会做。”你自己做了,他就相信了。“这些是好事情,他自己也做了,我们也要做。”所以说呢,你不能单是说得好。自己没有调伏,自己不去做的话不行的,不能调伏他。
「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
世尊――佛,这个道理他懂的。所以他在因地的时候,他是大悲心护念众生,就是从利他的意乐心出发。自己还没有调伏呢,就努力地调伏自己。等到自己调伏了呢,再调伏他。这个就是说自己要做到嘛。自己没有做,你不能叫人家做。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四摄又可以分为两个:财摄、法摄。这个我们经常说的,要摄受弟子呢,财法两个不能少一个。有法没有财,有些弟子他善根浅一点的,他就生活过不了了,那就不行了。那么有财了没有法呢,那就没有意思了,跟在家人一样,吃吃喝喝倒很舒服,住也住得豪华,洋楼什么花园等等,但是没有法的,大家住了一堆干啥?冲壳子,这个没有意思了。
财施为初,余三属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
“财施为初,余三属法”,第一个布施属于财摄的;其余三个:就是爱语、利行、同事是以法来摄的。“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这个法是我们所缘的境,也是我们正行的行,也是我们所以能够清净、长时不退的一个法。
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
“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财、法两个摄受弟子。法是什么呢?所缘,所行,还有清净,这些法。“由此二摄门”,由财法二摄,打开就四个摄。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
三世: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菩萨,要利他方便只有这个四摄,所以是“共道”,是共同的,大家都要走这个道。
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已摄”,过去已经摄受有情的;“当摄”,将来要摄受有情的;“现摄”,现在摄受有情的,都是同样的这个四摄法。所以四摄法是成熟有情的共同之道。
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唯二所…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