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70

  ..續本文上一頁那世間法。勸導他,這是“勸導利行”。怎麼勸導呢?你好好地叫他如法地招集守護增長財位,如法地去招集財位,就是你賺錢,如法地賺,不要投機倒把了,開跳舞廳,做犯淫的事情,或者是殺的事情,做這個殺豬殺羊捕魚這些,那不如法。如法的招財的事情,招了之後還要守護,然後怎麼增長,這都要如法。有的人財招集了,到處投機倒把,放高利貸,雖然增長財位了,但是不如法,這個都不要。如何如法地招集守護增長財位,這些世間上可以攝引他,這個還要做,這是第一種。這是對現世有利。

  

  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棄舍財位,清淨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獲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二是對後世有利的。“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這是另一種勸導利行。對後世有利的。“謂正勸導棄舍財位,清淨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獲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這又高一層的,你就勸他好好地把現世的財位舍掉,家庭、財産舍掉了,因爲這是現世有利,將來是造了罪還要墮惡道的。即使不造罪,你這個福報用完了,將來還是沒有了,一分錢也帶不走的。那麼你倒不如修下一世的更好的增上生,或者是修決定勝。那麼要出家,勸他清淨地出家。“乞求自活”,真正的無産階級嘛,一點錢也沒有的,這是討飯要飯來吃的。“由此定獲後法安樂”,你這樣子做,現前好象是比較辛苦了,清苦一點,但是將來決定好的,“後法安樂”,增上生、決定勝都會來。當然了,“不必獲得現法安樂”,現法安樂要放棄,不要執著。你執著現法安樂,那後法安樂就得不到了。

  

  叁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在家出家,趣向世間出世離欲,由此現法能令獲得身心輕安,于後法中或生淨天或般涅槃。

  “叁于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前面一個是著重于現法的,一個是著重後法的,第叁個呢,現法後法都好的,另外一種勸導利行。“謂正勸導在家出家,趣向世間出世離欲,由此現法能令獲得身心輕安,于後法中或生淨天或般涅槃”,勸那些在家出家的,修一些世間的離欲道,或者出世的離欲道。世間的離欲道,一般說就是說禅定,離欲惡不善法,得初禅,乃至二禅叁禅四禅,乃至無色界。修了這個禅定,現生因爲禅定身心輕安,後世生淨天――就是清淨的天,初禅、二禅這些,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出世的離欲道呢,一般是指的是修資糧、加行、見道、修道,最後當然證到涅槃。

  

  又應修行難行利行。

  這是一切利行分了幾個,分了兩個或者分叁個,那麼另外一種呢,難行利行。有一種利行很難做到的也要做。

  

  一于往昔未種善根者,難令行善。

  過去沒有善根的,那勸他修善法,那很困難。有的人家庭裏邊他的丈夫不信佛,再怎麼勸他不信,還要發脾氣,還要罵。那麼這些人過去沒有善根,但是說,這個樣子人你就放棄他嗎?還是要做。所以說沒有種善根的人呢,你叫他行善很困難,但是要利行,還是要使他做,那麼這是難了,這是極難。有的人希望他的家屬皈依,有的很好,有善根的,一勸就皈依了,有的就死不皈依,爲什麼?他沒有善根。這是難行,但是也還是要做。

  

  二現有廣大圓滿財位者,難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處故。

  對現在大財富的那些圓滿財位的人,他叫他去修行的話,那就困難了。因爲他很有錢嘛,安住在大大的放逸的地方。就是大放逸的人,你叫他精進修行,那是很困難。但是難行的利行還是要勸他好好修,那麼當然很困難。那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有廣大的財位,很多人爲什麼曼茶修法不告訴他?他說嘛說得很好,我發了財供養叁寶等等。但是你一旦有了圓滿的財位之後,你修行就困難了,你住在大放逸處。再一個你要發財、要做生意,跟很多人打交道,弄得你忙碌不堪,那麼要修行就絕對困難。所以說大財位並不是好事。

  

  叁諸已串習外道見者,難行利行,由憎聖教,愚癡邪執不解理故。

  “叁諸已串習外道見者,難行利行”,勸那些一貫過去修外道的,已經修得很久了,難以放下的這些人,你要勸他這是很難的。“由憎聖教,愚癡邪執不解理故”,因爲這些人,修外道呢,對這個佛的聖教是不歡喜的。像有些教就說,佛教徒就是魔。他對佛的聖教呢很討厭、瞋恨,那麼他愚癡的邪執,對這個真理就不能理解了。這些都是難行的利行,但是我們還是要做。這是難行的利行,分叁個。最後一個,漸次利行,就是按了次第慢慢地教他做。

  

  又應修行漸次利行,謂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淺教授,若成中慧,轉中教授,成廣大慧爲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

  就是看機,那些“劣慧”,智慧很差的你只能叫他修粗淺的一些教授教誡。淺的下手的教起來,教他深的他就做不起,他就要退了。“若成中慧”,假使他是中等的慧,或者是開始劣慧慢慢修了成了中慧,那麼中等的教授教誡。“成廣大慧”,最後成了廣大的慧,那就說甚深法,一切法自性空的法告訴他。“隨轉”,告訴他“幽微”的教授教誡,就是很甚深的教授教誡。

  所以說一開始很多人想學中觀,這是幽微的甚深的教授教誡。初學的人不能接受,接受不了。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子的,就是把《廣論》的文稍微地打開消一下,才來的人就感到無從下手了。我就收到一些居士們寫來,他來聽這個《廣論》,他來呢,他是滿懷信心地來聽《廣論》,但是一聽呢,如聽天書,雲裏霧裏,不曉得說什麼。他感到很慚愧,感到自己沒有善根,那麼他就去請了一本白話的,大概是羅桑嘉措的,這個看看,對他們說很有利益,看得懂嘛,這個也好,作個幫助。那麼到了廣大慧的時候呢,那可以講甚深法了,那些毗缽舍那才可以講。現在毗缽舍那又是聽天書了,聽了半天就是打磕睡就完了。

  

  同事者,謂于何義勸他安住,即于此義自當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隨作何事,先應緣于有情義利,定不應離利他意樂。

  什麼叫同事呢?你什麼事情教他去做,教他安住在何等義利方面,那麼這個事情呢,你自己也要先做。先要安住在這個地方。“若等若增”,你做的最起碼跟他相等,或者比他做得還多,這樣子人家相信。你叫人家做,自己稍稍做一點點,假使說你教人家布施,說你要布施什麼,幾萬幾萬地,給人家修大雄寶殿。自己布施了十塊錢,一百塊錢,叫人家布施幾十萬,這個人家做得到嗎?你又不是沒有錢。同樣一個居士,都是大老板,你怎麼叫他去?自己一點點,不行的。那他肯定不會捐的。那幺你自己捐了一百萬,“呵”,他看看你也這樣子,他給你來個競爭性的東西,他來個兩百萬,那就會來了。所以說你要“等”,或者是要比他做得更多。這樣子做他才相信,跟了你做。但是你做這個事情呢,一定要對有情義利的事情,不要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定不應離利他意樂”,決定不能夠離開利他的意樂心。如果你做了個事情,自己做也勸他做,“同事”倒做得更好,但這不是利他的意樂心出發的,那就不行。我們的菩薩道,一切從利他出發。

  

  然其加行則先自調伏。

  你要這樣子做,要有加行。決定自己要調伏,自己調伏好了,才能調伏人家。

  

  如《無邊功德贊》雲:「有未自調伏,雖說正理教,違自語而行,不能調伏他。」

  你想教化人家的話,雖然你說的很好,“正理教”。“違自語而行”,你說幺說得那麼好,自己說的話,但是自己做呢不按了自己說的做,只叫人家做,自己不做,那人家怎麼會調伏呢?不會調伏的,不會相信你的。所以說做法師的,你盡管說得天花亂墜,人家就看你,你做不做?你說得再好,你不做,他們也不會做的。“我上你當了,你自己都不做,你叫我們做,我不會做。”你自己做了,他就相信了。“這些是好事情,他自己也做了,我們也要做。”所以說呢,你不能單是說得好。自己沒有調伏,自己不去做的話不行的,不能調伏他。

  

  「尊知此義故,心念諸衆生,自未調伏時,暫勤自調伏。」

  世尊――佛,這個道理他懂的。所以他在因地的時候,他是大悲心護念衆生,就是從利他的意樂心出發。自己還沒有調伏呢,就努力地調伏自己。等到自己調伏了呢,再調伏他。這個就是說自己要做到嘛。自己沒有做,你不能叫人家做。

  

  又四攝事可攝爲二,謂以財攝及以法攝。

  “又四攝事可攝爲二”,四攝又可以分爲兩個:財攝、法攝。這個我們經常說的,要攝受弟子呢,財法兩個不能少一個。有法沒有財,有些弟子他善根淺一點的,他就生活過不了了,那就不行了。那麼有財了沒有法呢,那就沒有意思了,跟在家人一樣,吃吃喝喝倒很舒服,住也住得豪華,洋樓什麼花園等等,但是沒有法的,大家住了一堆幹啥?沖殼子,這個沒有意思了。

  

  財施爲初,余叁屬法,法爲所緣正行清淨之法。

  “財施爲初,余叁屬法”,第一個布施屬于財攝的;其余叁個:就是愛語、利行、同事是以法來攝的。“法爲所緣正行清淨之法”,這個法是我們所緣的境,也是我們正行的行,也是我們所以能夠清淨、長時不退的一個法。

  

  如雲:「由財及以法,謂所緣法等,由此二攝門,說爲四攝事。」

  “如雲:由財及以法,謂所緣法等”,由財、法兩個攝受弟子。法是什麼呢?所緣,所行,還有清淨,這些法。“由此二攝門”,由財法二攝,打開就四個攝。

  

  又此即是叁世一切菩薩利他方便,故是共道。

  叁世: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菩薩,要利他方便只有這個四攝,所以是“共道”,是共同的,大家都要走這個道。

  

  如雲:「已攝及當攝現攝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已攝”,過去已經攝受有情的;“當攝”,將來要攝受有情的;“現攝”,現在攝受有情的,都是同樣的這個四攝法。所以四攝法是成熟有情的共同之道。

  

  又菩薩行總有無邊,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攝,以諸菩薩唯二所…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