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P69

  ..续本文上一页意乐心修法,这是方便。“令取”,令取正法,爱语告诉他。“令修行”,利行,知道之后就要行了,这是利行。“随转”自己也做,那么这样子人家信服了。这个四个摄事就是这四个,所以说为什么要四个呢?因为我们做的事情是这么四个,所以四个。

  

  寅三 四摄之作业

  

  第三四摄之作业。

  “第三四摄之作业”,那么,四个摄他做什么共业呢?

  

  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

  “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这四个摄对所化的有情做什么事情呢?有什么作为呢?“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你先是布施他,你布施他呢,他生了欢喜心了,对法师就生起信心来了,那么他才要听法。如果说对法师不生欢喜心,也没有信心,那么你再说得好他不要听。所以说“令成闻法之器”先要有布施,财施在先。“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爱语并不是一味说好话,就是把佛的正法很好地解释给他听,态度也好。那么这样子呢,所说的法使他生起信解。对这个说的法正确地了解,也断了疑惑,没有什么怀疑了。那么彻底地了解之后生起一定的信解。“由利行故,如教修行”,既然是懂了之后,那当然要行了,就是利行,叫他如所教地来去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你和他一起做,那就鼓励他。知道这个事情是对的,没有怀疑。他已经修的可以坚持不退,可以长时地修行。

  

  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由第一个布施,“初为法器”使他生欢喜心,对法师起了信心他就成闻法之器了。“第二令胜解”,爱语呢把这个法仔细告诉他,使这个胜解心生起来,决定如此,没有怀疑了,一切疑都断掉了。第三呢,既然你胜解心起了,有意乐心了,那就是要修了,这个就开始修起来了。“第四成净修”,因为你也和他同修,他就不会中断,可以长期地清净地修行。那么这个是自己做个榜样嘛。

  

  寅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我们摄受弟子,必须要有四个摄。

  

  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

  佛说的,这个四摄成办一切众生的义利,是最殊胜的方便,这是很好的方便。

  

  故摄徒众应须依此。

  所以说摄受弟子,应当以四摄法来摄受。所以我们说摄受弟子,一个是财施,一个是法施。财的摄受,如果你没有财摄,没有地方住,没有饭吃,没有御寒的衣服,也没有避风雨的处所,那人家要学法太艰难了,摄受不了的,那么第一个财施。然后以法摄受,如果你物质条件都很好,却是法是没有的,在那里大家享受,那有什么意思呢?跟世间上一样了,毫无意思。主要还是法。所以说财法两个摄受都要。这个四摄就是财法都有的。

  

  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如云:诸摄眷属者”,要摄受徒众的人呢。“当善依此理”,要善巧地依四摄的道理。“能办一切义”,依了这个方法,可以成办一切众生的义利的事情都能做到。这个呢,佛在很多经里边赞叹这是最殊胜的方便。

  

  寅五 略为解说

  

  第五略为解说。

  大概地讲。太广的,《瑜伽师地论》的四十二、三卷里边广讲。这里是略略地说一下。

  

  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

  “随世仪轨”,随世间的一些风俗的那些习惯,以爱语的方式使有情欢喜。就是说话的时候不要皱了眉头,鼓起眼睛,这人家看到你很凶的,不敢接近你。“舒颜平视”、“远离颦蹙”,不要皱起眉头,要舒颜平视,这是说没有一个凶恶的相。平视就是把眼睛放平,这是友好的表示嘛。“含笑为先”,说话之前先带了笑容。人家说:“你在拍马屁。”这不是,摄受有情。这是含笑为先。那么你问他:“诸界为调适否?”诸界――四大,身体好不好?为什么这样问呢?你问他身体好不好嘛,你可以学法嘛,身体好嘛学法;身体不好嘛调养。“随世仪轨慰悦有情”,根据世间的风俗习惯,来使有情使他高兴。你心里高兴,他接受你的说法嘛。你这个瞪了眼睛,皱了眉头,这个发脾气的样子,他逃都来不及逃掉了,听你说什么法呢?不要听了。这是随世间的一些方式。

  

  二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

  第二个,当然,我们说正法,“二随正法教语”,正法的教这些话要给他说。“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我们要“利益安乐有情”,对他有利,使他安乐,那么要说什么法呢?就要说佛的法。一般就是“信戒闻舍慧”,就是七圣财里的那些功德。这些功德呢,使它生起来。对他宣说这些正法:起信心;要持戒;要多闻;要舍掉那些五欲;要智慧来抉择是非。那都是最重要的那些东西,给他宣说,这是爱语。说的时候要“远离颦蹙,舒颜平视”等等这样子,他才接受得了。

  这是两种爱语:一种随世俗规矩的;一种是随正法的语。另外一种,这是另外一种难行的爱语。这种爱语呢,很难做到。那么又分了三种。

  

  又一于能杀害怨敌之家,无秽浊心说利益语。

  能够杀害人的怨家,就是这些人对你有仇恨的,甚至于可以杀你的,对这些人要“无秽浊心”,没有恶的分别心,没有使他不欢喜的心,就是还是对他非常慈悲地说一些利益语。利益语就是说随顺世间的那些慰问的话,随顺出世的正教的话都给他说。这是难行,这些要害你的人,你还要没有怀那些恨的心,不好的分别的心,不去害他的心,不恼害他的心,还要给他说利益的好的话。这是难行的爱语。

  

  二于极钝根,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

  有一些人根极钝,给他说了搞不清楚的。就是说他纠缠不清的,说了半天他搞不清楚的,极钝的根。我们行菩萨道的人呢,心里不要有这些疑虑的心。要发愿,情愿不知疲劳,要跟他好好地说,令他能够达到目的――就是使他能够摄受善法,能够接受下去了。所以说再钝的根,再疲劳还是要做下去。那么第三种难行爱语呢。

  

  三于其谄诈欺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

  对一些谄诳的,“诈欺二师”――就是和尚、阿阇黎,还有等――那些尊长、师长的那些人。“行邪恶行”,就是经常做坏事的那些有情所。那么你对他们,一般人就讨厌他们,嫌恨他们,起恚恼心。对他们呢,不要嫌恨他,也不要恨他们,还是要跟他们说利益语。利益语包括前面两种:世间的慰问的好话、出世间的对他有利的那些正法,都要跟他们说。就是即使他是这么坏的人,还是要给他说正法。跟他态度也极好,舒颜平视,含笑先言。这些是难行的爱语,一般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行菩萨道的就是要难行能行。即使触一鼻子的灰呢,不在乎。凡是菩萨道就是利他为先,只要对他有利益的,什么自己的一切都不要顾虑,这是一个原则嘛。我们在《上师供》天天念,“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只要是执爱有情的,那就拼命要做,见义勇为,不要退。这样子难行爱语要做,“亦当修学”。

  

  又一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

  这是一切门爱语里边的,又分四个。对相续――有情,他的身心(相续就是身心)还没有成熟的有情,那么要断盖(五盖:贪、瞋、睡眠、掉举、疑),这些五盖要除掉的,要向善趣的这些人,那么给他先说该做什么,就是说先要布施,持戒,然后才能生善趣(下一辈子不会到恶道去)。那么对这些相续的没有成熟的说这些。

  

  又二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

  “又于已离盖”,已经离了盖了,相续已经成熟了。“心调善者”,心已经调善了。“为说增进四圣谛法”,这些人已经成熟了,心也调善了,那么给他说高一等的。高一等的就是四圣谛法――苦集灭道。这是第二种。

  

  又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

  不管在家的出家的那些,他们多放逸的,就是不用功的,多放逸的人呢,要使他安住于不放逸呢,你要无倒地谏诲,要劝他。但是不要颠倒地劝,有的人颠倒地劝:“啊,你身体不好,该休息,这样子你下一次身体养胖了好修行。”把他越弄越懒了,这就是有倒的谏诲。无倒谏诲呢,就是说既不使他过于疲劳,该休息的要休息,也不使他过于偷懒而懈怠,该用功的时候要用功。无倒地谏诲他,使住于不放逸处。

  

  又四疑惑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决择,是为一切门爱语。

  有怀疑的,他心里犹豫不决的人,要使他断除怀疑呢,就要给他说正法。“论议抉择”,那是说辩论,抉择哪些善的、哪些恶的、那些该取、哪些不该取的,断他的疑。“是为一切门爱语”,这四种叫一切门爱语。爱语好几种,《瑜伽师地论》里边广讲,这里略略地把要点说了一下。第一种是两种爱语:一种是随世俗仪规的,一种是随正法教义的。第二种就是说难行爱语,分了三种。第三种一切门爱语,这里分了四个。当然《瑜伽师地论》还有多,有空嘛就去看,可以参考。

  这是爱语讲完了。布施为什么不讲?布施就是前面布施波罗蜜多一样的,当然不要多说了。第三个利行。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

  没有成熟的使他成熟;已经成熟的使他解脱。第二个又分三种。

  

  又分三种,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

  “现法利”,现前的利益,…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