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樂心修法,這是方便。“令取”,令取正法,愛語告訴他。“令修行”,利行,知道之後就要行了,這是利行。“隨轉”自己也做,那麼這樣子人家信服了。這個四個攝事就是這四個,所以說爲什麼要四個呢?因爲我們做的事情是這麼四個,所以四個。
寅叁 四攝之作業
第叁四攝之作業。
“第叁四攝之作業”,那麼,四個攝他做什麼共業呢?
以此四攝于所化機何所作耶,謂由布施故,令成聞法之器,以于法師生歡喜故,由愛語故,能令信解所說之法,以于法義令正了解斷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長時修行。
“以此四攝于所化機何所作耶?”這四個攝對所化的有情做什麼事情呢?有什麼作爲呢?“謂由布施故,令成聞法之器,以于法師生歡喜故”,你先是布施他,你布施他呢,他生了歡喜心了,對法師就生起信心來了,那麼他才要聽法。如果說對法師不生歡喜心,也沒有信心,那麼你再說得好他不要聽。所以說“令成聞法之器”先要有布施,財施在先。“由愛語故,能令信解所說之法,以于法義令正了解斷疑惑故”,愛語並不是一味說好話,就是把佛的正法很好地解釋給他聽,態度也好。那麼這樣子呢,所說的法使他生起信解。對這個說的法正確地了解,也斷了疑惑,沒有什麼懷疑了。那麼徹底地了解之後生起一定的信解。“由利行故,如教修行”,既然是懂了之後,那當然要行了,就是利行,叫他如所教地來去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長時修行”,你和他一起做,那就鼓勵他。知道這個事情是對的,沒有懷疑。他已經修的可以堅持不退,可以長時地修行。
如雲:「由初爲法器,第二令勝解,由叁使修行,第四成淨修。」
由第一個布施,“初爲法器”使他生歡喜心,對法師起了信心他就成聞法之器了。“第二令勝解”,愛語呢把這個法仔細告訴他,使這個勝解心生起來,決定如此,沒有懷疑了,一切疑都斷掉了。第叁呢,既然你勝解心起了,有意樂心了,那就是要修了,這個就開始修起來了。“第四成淨修”,因爲你也和他同修,他就不會中斷,可以長期地清淨地修行。那麼這個是自己做個榜樣嘛。
寅四 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第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我們攝受弟子,必須要有四個攝。
佛說此爲成辦一切衆生義利賢善方便,
佛說的,這個四攝成辦一切衆生的義利,是最殊勝的方便,這是很好的方便。
故攝徒衆應須依此。
所以說攝受弟子,應當以四攝法來攝受。所以我們說攝受弟子,一個是財施,一個是法施。財的攝受,如果你沒有財攝,沒有地方住,沒有飯吃,沒有禦寒的衣服,也沒有避風雨的處所,那人家要學法太艱難了,攝受不了的,那麼第一個財施。然後以法攝受,如果你物質條件都很好,卻是法是沒有的,在那裏大家享受,那有什麼意思呢?跟世間上一樣了,毫無意思。主要還是法。所以說財法兩個攝受都要。這個四攝就是財法都有的。
如雲:「諸攝眷屬者,當善依此理,能辦一切義,贊爲妙方便。」
“如雲:諸攝眷屬者”,要攝受徒衆的人呢。“當善依此理”,要善巧地依四攝的道理。“能辦一切義”,依了這個方法,可以成辦一切衆生的義利的事情都能做到。這個呢,佛在很多經裏邊贊歎這是最殊勝的方便。
寅五 略爲解說
第五略爲解說。
大概地講。太廣的,《瑜伽師地論》的四十二、叁卷裏邊廣講。這裏是略略地說一下。
愛語有二,一隨世儀軌語,謂遠離颦蹙,舒顔平視,含笑爲先,慰問諸界爲調適等,隨世儀軌慰悅有情。
“隨世儀軌”,隨世間的一些風俗的那些習慣,以愛語的方式使有情歡喜。就是說話的時候不要皺了眉頭,鼓起眼睛,這人家看到你很凶的,不敢接近你。“舒顔平視”、“遠離颦蹙”,不要皺起眉頭,要舒顔平視,這是說沒有一個凶惡的相。平視就是把眼睛放平,這是友好的表示嘛。“含笑爲先”,說話之前先帶了笑容。人家說:“你在拍馬屁。”這不是,攝受有情。這是含笑爲先。那麼你問他:“諸界爲調適否?”諸界――四大,身體好不好?爲什麼這樣問呢?你問他身體好不好嘛,你可以學法嘛,身體好嘛學法;身體不好嘛調養。“隨世儀軌慰悅有情”,根據世間的風俗習慣,來使有情使他高興。你心裏高興,他接受你的說法嘛。你這個瞪了眼睛,皺了眉頭,這個發脾氣的樣子,他逃都來不及逃掉了,聽你說什麼法呢?不要聽了。這是隨世間的一些方式。
二隨正法教語,謂爲利益安樂有情,依能引發信戒聞舍慧等功德,宣說正法。
第二個,當然,我們說正法,“二隨正法教語”,正法的教這些話要給他說。“謂爲利益安樂有情,依能引發信戒聞舍慧等功德,宣說正法”,我們要“利益安樂有情”,對他有利,使他安樂,那麼要說什麼法呢?就要說佛的法。一般就是“信戒聞舍慧”,就是七聖財裏的那些功德。這些功德呢,使它生起來。對他宣說這些正法:起信心;要持戒;要多聞;要舍掉那些五欲;要智慧來抉擇是非。那都是最重要的那些東西,給他宣說,這是愛語。說的時候要“遠離颦蹙,舒顔平視”等等這樣子,他才接受得了。
這是兩種愛語:一種隨世俗規矩的;一種是隨正法的語。另外一種,這是另外一種難行的愛語。這種愛語呢,很難做到。那麼又分了叁種。
又一于能殺害怨敵之家,無穢濁心說利益語。
能夠殺害人的怨家,就是這些人對你有仇恨的,甚至于可以殺你的,對這些人要“無穢濁心”,沒有惡的分別心,沒有使他不歡喜的心,就是還是對他非常慈悲地說一些利益語。利益語就是說隨順世間的那些慰問的話,隨順出世的正教的話都給他說。這是難行,這些要害你的人,你還要沒有懷那些恨的心,不好的分別的心,不去害他的心,不惱害他的心,還要給他說利益的好的話。這是難行的愛語。
二于極鈍根,心無疑慮,誓受疲勞,爲說法語,令攝善法。
有一些人根極鈍,給他說了搞不清楚的。就是說他糾纏不清的,說了半天他搞不清楚的,極鈍的根。我們行菩薩道的人呢,心裏不要有這些疑慮的心。要發願,情願不知疲勞,要跟他好好地說,令他能夠達到目的――就是使他能夠攝受善法,能夠接受下去了。所以說再鈍的根,再疲勞還是要做下去。那麼第叁種難行愛語呢。
叁于其谄詐欺二師等,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恚惱心說利益語,于此難行愛語,亦當修學。
對一些谄诳的,“詐欺二師”――就是和尚、阿阇黎,還有等――那些尊長、師長的那些人。“行邪惡行”,就是經常做壞事的那些有情所。那麼你對他們,一般人就討厭他們,嫌恨他們,起恚惱心。對他們呢,不要嫌恨他,也不要恨他們,還是要跟他們說利益語。利益語包括前面兩種:世間的慰問的好話、出世間的對他有利的那些正法,都要跟他們說。就是即使他是這麼壞的人,還是要給他說正法。跟他態度也極好,舒顔平視,含笑先言。這些是難行的愛語,一般是很難做到的,但是行菩薩道的就是要難行能行。即使觸一鼻子的灰呢,不在乎。凡是菩薩道就是利他爲先,只要對他有利益的,什麼自己的一切都不要顧慮,這是一個原則嘛。我們在《上師供》天天念,“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只要是執愛有情的,那就拼命要做,見義勇爲,不要退。這樣子難行愛語要做,“亦當修學”。
又一于相續未熟,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爲說先時所應作法,謂施及戒。
這是一切門愛語裏邊的,又分四個。對相續――有情,他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還沒有成熟的有情,那麼要斷蓋(五蓋:貪、瞋、睡眠、掉舉、疑),這些五蓋要除掉的,要向善趣的這些人,那麼給他先說該做什麼,就是說先要布施,持戒,然後才能生善趣(下一輩子不會到惡道去)。那麼對這些相續的沒有成熟的說這些。
又二于已離蓋,相續成熟心調善者,爲說增進四聖谛法。
“又于已離蓋”,已經離了蓋了,相續已經成熟了。“心調善者”,心已經調善了。“爲說增進四聖谛法”,這些人已經成熟了,心也調善了,那麼給他說高一等的。高一等的就是四聖谛法――苦集滅道。這是第二種。
又叁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爲令安住不放逸行,無倒谏誨。
不管在家的出家的那些,他們多放逸的,就是不用功的,多放逸的人呢,要使他安住于不放逸呢,你要無倒地谏誨,要勸他。但是不要顛倒地勸,有的人顛倒地勸:“啊,你身體不好,該休息,這樣子你下一次身體養胖了好修行。”把他越弄越懶了,這就是有倒的谏誨。無倒谏誨呢,就是說既不使他過于疲勞,該休息的要休息,也不使他過于偷懶而懈怠,該用功的時候要用功。無倒地谏誨他,使住于不放逸處。
又四疑惑者爲斷疑故,爲說正法論議決擇,是爲一切門愛語。
有懷疑的,他心裏猶豫不決的人,要使他斷除懷疑呢,就要給他說正法。“論議抉擇”,那是說辯論,抉擇哪些善的、哪些惡的、那些該取、哪些不該取的,斷他的疑。“是爲一切門愛語”,這四種叫一切門愛語。愛語好幾種,《瑜伽師地論》裏邊廣講,這裏略略地把要點說了一下。第一種是兩種愛語:一種是隨世俗儀規的,一種是隨正法教義的。第二種就是說難行愛語,分了叁種。第叁種一切門愛語,這裏分了四個。當然《瑜伽師地論》還有多,有空嘛就去看,可以參考。
這是愛語講完了。布施爲什麼不講?布施就是前面布施波羅蜜多一樣的,當然不要多說了。第叁個利行。
利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脫。
沒有成熟的使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使他解脫。第二個又分叁種。
又分叁種,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謂勸令如法招集守護增長財位。
“現法利”,現前的利益,…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