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就是说这一辈子要犯戒,下一辈子就“不乐多闻”,等流果嘛,这一世不想多闻,下一世肯定也不想多闻。如果我们有的人他听经感到麻烦,一听就打磕睡了,那肯定你前辈子是没有多闻的。那么你如果再不努力的话,你后辈子更不能多闻。甚至于听不到了,要听佛法都听不到了,那赶快努力了。这个下辈子也不能多闻,不欢喜多闻,不能学习菩萨戒,那你菩萨戒也不能学了。
若于现法勤修开发智慧方便,能遮现法不学之罪,如《妙手问经》所说,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若于现法勤修开发智慧方便,能遮现法不学之罪”,假使反过来,你现在这辈子能够好好地修开发智慧的方便,就是多闻,那你“遮现法不学之罪”,你现法不学的,菩萨戒的不学有罪嘛,这个罪就遮掉了,不会犯戒了。那么跟《妙手问经》所说的一样,“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下辈子很快地圆满般若波罗蜜多,等流果嘛,这辈子爱学,下辈子也爱学。这样子生生世世地爱学,很快就圆满了。
如是经咒二道栋梁,六度之中,修习静虑之次第,尚似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皆已隐没,故于修行摄要及引发定解之方便,略为宣说。
宗大师感叹,这样的经咒,显密两道,就是显教和密教两个的栋梁,它的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这个六度之中,修习静虑的次第好象还有点,至于修习其他五度的次第都隐没了。所以说宗大师对修行的摄要――重点,和引发定解的方便略略地给你讲,宗大师就重点地讲了一下。因为很多隐没掉了,所以要讲。
诸大经论所说,修习缘如所有及尽所有般若自性毗钵舍那之次第,及修习静虑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后当广释。
其它很多经论里说的:修习如所有性――诸法真如性;尽所有性――就是各各性,就是缘起了。它的般若的自性,毗钵舍那的次第,修习静虑的自性,奢摩他的次第,这个在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品里要广讲,这里就略了。
凡菩萨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
这个话肯定的,菩萨要成佛呢,都要依六度的,所以六度一定要好好学。不学是不能成佛的。
《菩萨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后,皆珍重宣说,故应了知,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无上大嗢柁南。
《菩萨地》,就是《瑜伽师地论》,在每一度之后都很郑重地说,你们要知道,这是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菩萨共行之道,不但是过去现在,将来也是走这个道。六度,非此不可的。“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这六个度就是一切善法的大海,是修行宗要――最重要集中的一个扼要。下边引《菩萨地》的话。
如《菩萨地》 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
每一地之后,《菩萨地》都说这个话,这样子“六种波罗蜜多”呢,“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应当要精进地修习的。这是大法的溟,溟就是海,一个大海,充满了这个白法的,就是一切善法聚集的一个大海,叫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一切有情一切种类:一切有情是所有的法界有情;一切种类,这是《瑜伽师地论》,是唯识见,它说有五个种性。那么没有种性的 ,他靠这个呢可以到善趣去,有种性的可以乘三乘法而得解脱,声闻、缘觉、菩萨,所以说呢,都可以得到圆满。他自己圆满的因素就在这六个波罗蜜多里面。它是涌施大宝的泉池,它一切大宝可以象喷泉池一样地涌出来,涌出大宝的一个泉池。
「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这样子他们所集到的六个波罗蜜多所集的无量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没有其它的果可以和他比,除了佛。就是说这个六个波罗蜜多产生的、集的无量的福德资粮呢,可以成佛的。只有佛可以和他相等,一切声闻缘觉,人天福报这个绝对跟它比不了的。那就是成佛的因素。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九十三讲
上一次,我们把六度都讲完了,最后的是般若度,今天我们要讲的四摄。六度四摄是菩萨利益众生的事情:六度是成就自己功德;四摄是摄受有情,全部是利他的。
学习四摄
丑二 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第二四摄成熟他相续分五:一四摄自性,二立四之理由,三四摄之作业,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五略为解说。 今初
寅一 四摄自性
一布施,如前六度时说。
四摄第一个是布施,那么前面六度的时候第一度是布施度,是一样的。跟六度里的布施一样,这个和前面说的一样。
二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
对于所化的那些有情,开示他六度的胜利那些。
三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
给他开示六度的教义之后,令所化的那个机――就是所化的有情呢,如实地修起来。或者使他受,“正受”就是受菩萨戒。
四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
你教他做,自己不做,人家要怀疑:“既然好,你为什么自己不做呢?叫人家做呢?”那么自己也要做,同样的一起学了做。
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施同”,第一个布施和六度里的布施是相同的。“示”就是爱语,告诉他该修什么。“劝学”,利行,叫他做,告诉他之后,就叫他行起来。“自亦随顺转”,同事。叫人家做,你自己不做,人家要怀疑,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劝我们做,你自己不做呢?所以自己也要同样地做,也随顺这样去做。这个 “爱乐语”,就是“示”。“利行”就是“劝学”。“同事”,就是“自亦随顺转”。这是四摄自性。
寅二 立四之理由
第二立四之理由。
为什么要立四个呢?
何故定为四摄耶?
为什么一定要四个摄呢?
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须为他所教,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
为什么要四个摄呢?我们说开始摄受眷属,眷属就是自己的弟子,叫他修善行。那么先要使他起欢喜心。他如果根本不起欢喜心,他就不肯修的。怎么使他欢喜呢?依世间法。“此必先须施以资财”,先给他一些资财。“饶益其身”,使他身安乐,那么他肯修了,生起欢喜心。我们现在丛林里面也是这样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他吃饱了,身体舒服了,他才能去学法。身体吃不好,睡不好,又受冻,受寒的,你叫他学法,那就困难,没有意乐心了,生不起欢喜心。所以“以资财饶益其身”,四个事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些资财使他身体能够饶益。
生起欢喜心来之后,才能修道。修道的时候先要知道,该怎么修呢?要讲给他听呢。“此由爱语宣说正法”,由爱语来给他说佛的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告诉他佛的正法之后,就除了他的无知,那么疑惑也可以断了。能够使他“无倒受持法义”,这个佛的法义,他可以无倒地领受下来。有颠倒就不行了,就错了,要无倒地受持法义。
“既了知已”,爱语给他讲清楚了,疑惑也没有了,无知也除掉了,能够无倒地受持法义之后,那么要做了。佛说的法就是教授教诫。不是知道就算数的,知道马上就要做起来的。知道之后呢,“利行”,叫他去修善行,就是叫他修起来了。知道之后就要做了,那么这是利行。
“若自不修”,假使自己不修,而对他说:“这个好,该做;那个不好,不要做。”他就不相信了。他反而问你:“你自己都不修,你教我干什么呢?”这个我们以前也有具体一个事实。有一个居士他专门劝人出家,到处劝,他自己不出家。这个人家就怀疑了:“你专门劝我们出家,你自己不出家,那你就是要功德嘛。”劝人出家有功德,你把功德都拿到了,自己却不出家。就是说你对出家不感兴趣,而叫我们去出?那你这个人就是很狡猾嘛,功德要的,自己又不干的,这个东西成问题了。那么到底他是不是这个意图,当然我们也不敢说了,但是很多人就怀疑他有这个想法。所以说,你自己不修,教我们修,这个什么意思啊?那你教我们修,你自己也不修。那么你还得人家来教你修,你还得去受教去了,你该叫人家来教你了,你怎么教起我来了呢?这样子就有讥嫌。假使自己修了,人家就相信了。他说:“他教我们这样子做,修这个善的,他自己也这么做的,也是这么修的。那么修了这个法呢,决定能够得到利益、安乐。他自己也修,当然有好处了,我们照他的修呢,当然得到利益安乐了。”
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
没有修的,看了他的榜样就修起来了;已经修的,看见他也努力在修,就坚持不退了。所以说同事很要紧。就是身教嘛,言教就是爱语,身教就, 是同事。嘴里说得很好听,自己不做,那人家不会听的。自己做,也说,那就人家信服了。“呵,他说这个好,他自己也这么做,肯定是好的。”所以说身教言教一起来的,不能单是嘴里说,身不动,那个没有用的。有的时候,身教比言教还要好,你说了半天他不相信,你自己做起来了,他说:“噢,他在做了,肯定是好的。”所以说同事很要紧。
如云:「一能利他方便,二令取三令修行,如是四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四个摄,利他的方便,你要利他,要四个方便。就是说财摄,以资财摄受他使他高兴,以后有…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