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68

  ..續本文上一頁中”,就是說這一輩子要犯戒,下一輩子就“不樂多聞”,等流果嘛,這一世不想多聞,下一世肯定也不想多聞。如果我們有的人他聽經感到麻煩,一聽就打磕睡了,那肯定你前輩子是沒有多聞的。那麼你如果再不努力的話,你後輩子更不能多聞。甚至于聽不到了,要聽佛法都聽不到了,那趕快努力了。這個下輩子也不能多聞,不歡喜多聞,不能學習菩薩戒,那你菩薩戒也不能學了。

  

  若于現法勤修開發智慧方便,能遮現法不學之罪,如《妙手問經》所說,余生亦能速疾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若于現法勤修開發智慧方便,能遮現法不學之罪”,假使反過來,你現在這輩子能夠好好地修開發智慧的方便,就是多聞,那你“遮現法不學之罪”,你現法不學的,菩薩戒的不學有罪嘛,這個罪就遮掉了,不會犯戒了。那麼跟《妙手問經》所說的一樣,“余生亦能速疾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下輩子很快地圓滿般若波羅蜜多,等流果嘛,這輩子愛學,下輩子也愛學。這樣子生生世世地愛學,很快就圓滿了。

  

  如是經咒二道棟梁,六度之中,修習靜慮之次第,尚似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皆已隱沒,故于修行攝要及引發定解之方便,略爲宣說。

  宗大師感歎,這樣的經咒,顯密兩道,就是顯教和密教兩個的棟梁,它的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這個六度之中,修習靜慮的次第好象還有點,至于修習其他五度的次第都隱沒了。所以說宗大師對修行的攝要――重點,和引發定解的方便略略地給你講,宗大師就重點地講了一下。因爲很多隱沒掉了,所以要講。

  

  諸大經論所說,修習緣如所有及盡所有般若自性毗缽舍那之次第,及修習靜慮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後當廣釋。

  其它很多經論裏說的:修習如所有性――諸法真如性;盡所有性――就是各各性,就是緣起了。它的般若的自性,毗缽舍那的次第,修習靜慮的自性,奢摩他的次第,這個在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品裏要廣講,這裏就略了。

  

  凡菩薩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

  這個話肯定的,菩薩要成佛呢,都要依六度的,所以六度一定要好好學。不學是不能成佛的。

  

  《菩薩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後,皆珍重宣說,故應了知,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衆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無上大嗢柁南。

  《菩薩地》,就是《瑜伽師地論》,在每一度之後都很鄭重地說,你們要知道,這是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菩薩共行之道,不但是過去現在,將來也是走這個道。六度,非此不可的。“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這六個度就是一切善法的大海,是修行宗要――最重要集中的一個扼要。下邊引《菩薩地》的話。

  

  如《菩薩地》 雲:「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爲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爲湧施大寶泉池。」

  每一地之後,《菩薩地》都說這個話,這樣子“六種波羅蜜多”呢,“菩薩爲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應當要精進地修習的。這是大法的溟,溟就是海,一個大海,充滿了這個白法的,就是一切善法聚集的一個大海,叫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一切有情一切種類:一切有情是所有的法界有情;一切種類,這是《瑜伽師地論》,是唯識見,它說有五個種性。那麼沒有種性的 ,他靠這個呢可以到善趣去,有種性的可以乘叁乘法而得解脫,聲聞、緣覺、菩薩,所以說呢,都可以得到圓滿。他自己圓滿的因素就在這六個波羅蜜多裏面。它是湧施大寶的泉池,它一切大寶可以象噴泉池一樣地湧出來,湧出大寶的一個泉池。

  

  「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余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這樣子他們所集到的六個波羅蜜多所集的無量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再沒有其它的果可以和他比,除了佛。就是說這個六個波羅蜜多産生的、集的無量的福德資糧呢,可以成佛的。只有佛可以和他相等,一切聲聞緣覺,人天福報這個絕對跟它比不了的。那就是成佛的因素。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九十叁講

  

  上一次,我們把六度都講完了,最後的是般若度,今天我們要講的四攝。六度四攝是菩薩利益衆生的事情:六度是成就自己功德;四攝是攝受有情,全部是利他的。

  

  

  

  學習四攝

  

  醜二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第二四攝成熟他相續分五:一四攝自性,二立四之理由,叁四攝之作業,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五略爲解說。  今初

  

  寅一 四攝自性

  

  一布施,如前六度時說。

  四攝第一個是布施,那麼前面六度的時候第一度是布施度,是一樣的。跟六度裏的布施一樣,這個和前面說的一樣。

  

  二愛語者,謂于所化機開示諸度。

  對于所化的那些有情,開示他六度的勝利那些。

  

  叁利行者,如所教義令所化機如實起行,或令正受。

  給他開示六度的教義之後,令所化的那個機――就是所化的有情呢,如實地修起來。或者使他受,“正受”就是受菩薩戒。

  

  四同事者,謂教他所修自亦應修,與他同學。

  你教他做,自己不做,人家要懷疑:“既然好,你爲什麼自己不做呢?叫人家做呢?”那麼自己也要做,同樣的一起學了做。

  

  如《莊嚴經論》雲:「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是爲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施同”,第一個布施和六度裏的布施是相同的。“示”就是愛語,告訴他該修什麼。“勸學”,利行,叫他做,告訴他之後,就叫他行起來。“自亦隨順轉”,同事。叫人家做,你自己不做,人家要懷疑,爲什麼這麼好的事情勸我們做,你自己不做呢?所以自己也要同樣地做,也隨順這樣去做。這個 “愛樂語”,就是“示”。“利行”就是“勸學”。“同事”,就是“自亦隨順轉”。這是四攝自性。

  

  寅二 立四之理由

  

  第二立四之理由。

  爲什麼要立四個呢?

  

  何故定爲四攝耶?

  爲什麼一定要四個攝呢?

  

  答:謂攝受眷屬令修善行,須先使歡喜,此必先須施以資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令修道時,先須令知雲何應修,此由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無倒受持法義。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爲他說應取應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難,且不自修何爲教他,汝今尚須爲他所教,若自實行他便信受,謂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樂我等,

  爲什麼要四個攝呢?我們說開始攝受眷屬,眷屬就是自己的弟子,叫他修善行。那麼先要使他起歡喜心。他如果根本不起歡喜心,他就不肯修的。怎麼使他歡喜呢?依世間法。“此必先須施以資財”,先給他一些資財。“饒益其身”,使他身安樂,那麼他肯修了,生起歡喜心。我們現在叢林裏面也是這樣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他吃飽了,身體舒服了,他才能去學法。身體吃不好,睡不好,又受凍,受寒的,你叫他學法,那就困難,沒有意樂心了,生不起歡喜心。所以“以資財饒益其身”,四個事情,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些資財使他身體能夠饒益。

  生起歡喜心來之後,才能修道。修道的時候先要知道,該怎麼修呢?要講給他聽呢。“此由愛語宣說正法”,由愛語來給他說佛的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告訴他佛的正法之後,就除了他的無知,那麼疑惑也可以斷了。能夠使他“無倒受持法義”,這個佛的法義,他可以無倒地領受下來。有顛倒就不行了,就錯了,要無倒地受持法義。

  “既了知已”,愛語給他講清楚了,疑惑也沒有了,無知也除掉了,能夠無倒地受持法義之後,那麼要做了。佛說的法就是教授教誡。不是知道就算數的,知道馬上就要做起來的。知道之後呢,“利行”,叫他去修善行,就是叫他修起來了。知道之後就要做了,那麼這是利行。

  “若自不修”,假使自己不修,而對他說:“這個好,該做;那個不好,不要做。”他就不相信了。他反而問你:“你自己都不修,你教我幹什麼呢?”這個我們以前也有具體一個事實。有一個居士他專門勸人出家,到處勸,他自己不出家。這個人家就懷疑了:“你專門勸我們出家,你自己不出家,那你就是要功德嘛。”勸人出家有功德,你把功德都拿到了,自己卻不出家。就是說你對出家不感興趣,而叫我們去出?那你這個人就是很狡猾嘛,功德要的,自己又不幹的,這個東西成問題了。那麼到底他是不是這個意圖,當然我們也不敢說了,但是很多人就懷疑他有這個想法。所以說,你自己不修,教我們修,這個什麼意思啊?那你教我們修,你自己也不修。那麼你還得人家來教你修,你還得去受教去了,你該叫人家來教你了,你怎麼教起我來了呢?這樣子就有譏嫌。假使自己修了,人家就相信了。他說:“他教我們這樣子做,修這個善的,他自己也這麼做的,也是這麼修的。那麼修了這個法呢,決定能夠得到利益、安樂。他自己也修,當然有好處了,我們照他的修呢,當然得到利益安樂了。”

  

  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堅固不退,故須同事。

  沒有修的,看了他的榜樣就修起來了;已經修的,看見他也努力在修,就堅持不退了。所以說同事很要緊。就是身教嘛,言教就是愛語,身教就, 是同事。嘴裏說得很好聽,自己不做,那人家不會聽的。自己做,也說,那就人家信服了。“呵,他說這個好,他自己也這麼做,肯定是好的。”所以說身教言教一起來的,不能單是嘴裏說,身不動,那個沒有用的。有的時候,身教比言教還要好,你說了半天他不相信,你自己做起來了,他說:“噢,他在做了,肯定是好的。”所以說同事很要緊。

  

  如雲:「一能利他方便,二令取叁令修行,如是四令隨轉,四攝事應知。」

  四個攝,利他的方便,你要利他,要四個方便。就是說財攝,以資財攝受他使他高興,以後有…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