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P67

  ..续本文上一页就难获定解。因为你得少满足呢,我们整个修圆满的修行这个扼要呢,你就不容易生起定解。因为少少地修了就满足了嘛。

  

  故应亲近良师,净持尸罗,数闻教授,每日四次修习所缘,至诚祈祷师长本尊。

  那么该怎么补救呢?要得到这个圆满道次第的定解,要怎么能得到呢?没有得到的人怎么去得到他呢?要亲近善知识、“良师”;“净持尸罗”,好好地持戒;“数闻教授”,多多听闻——多闻;“每日四次修习所缘”,四次瑜伽;还要至诚祈祷上师本尊,这样子可以把定解生起来。

  

  又由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若能勤修此圆满因,其慧倍复殊胜增长,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又由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还要多方面地积集资粮:一个是集资;再一个是净障,消除业障,忏悔法。“若能勤修此圆满因,其慧倍复殊胜增长,乃能生起彻底定解”,那幺你这样子做了:亲近善士;勤持戒律;多多地去闻教授;每日四次瑜伽;还要至诚地祈祷上师本尊;由多方面地积集资粮,清除业障,这些圆满的因素你能够好好地努力地修的话,那么这个智慧,成倍成倍地增长,而且殊胜地增长。那么你前面所需要的定解呢,能够彻底地生起来。所以说方法也告诉你了,假使生不起的话,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生起来。

  

  如先觉云:「先所闻法令心总现,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助伴。」

  “如先觉云”,过去的祖师他们都说,“先所闻法令心总现,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助伴”,“先所闻法”,我们先学的多闻的法呢。“令心总现”,令心总体把它现出来。“数数思惟”,那幺再进一步思惟。“称量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假使你学的法忘掉了,专门靠持心,就像支那堪布一样专门观心呢,那么“则无助伴”,这个助伴呢,藏文的我们查了一下,就是意外的法财。那么这个意思很好,就是说你想持心,想意外地广开大解,一切法都悟了,一悟百悟,没有的。你有多少就悟多少,多少的闻,多少的思,多少的修,开多少的悟。你没有闻思,只有持心,就是个止,什么慧都没有。所以说不会突然来一个大悟,把你什么都懂了,不会的。

  

  故上修者是上法师,中品修者是中法师,凡所修法即知彼法。若由是思定解坚固,则诸恶友唱说,善恶一切思惟,皆是分别悉应弃舍者,自知法中无如是语,良师不许,便能不随彼转。

  所以说呢,照上面这样的方法修的呢,是上等的法师。修行就是法师嘛,弘法和修行是一致的。不要说修行就是老修行,讲法的是大法师,好象分了两品,会修的就是大法师,中等的修的就是中法师。那么你专是会修不能讲法的,根本修都修不起。因为说就是修,修就是说,所以上品修者上法师。反过来,上法师就会上品修,中法师就是中品修,你不是法师就不能修。“凡所修法即知彼法”,你修的跟知的就是一个东西。

  “若有是思”,这样子的思惟,“定解坚固”,那么一切恶友他说什么你都不会听了。他说什么呢?善恶一切思惟都是分别,都要舍弃的。就是前面说的:“黑狗也好,白狗也好,都是要咬人的,都要舍弃。”这些话“自知法中无如是语,良师不许”,自己就知道,佛说的法里没有这些话。善知识也不会承认这个话的。“便能不随其转”,恶友再多,你自己心有定,不会随他所转。因为定解生起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定解的话,恶友一唱,随他转了。

  

  若无此解有信无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随他所说觉为真实,犹如流水随引而转。

  假使我们还没有生起这个定解,“有信无慧”,对人家很相信:“呵,这个人不错,他的话不会错的。”智慧不够,人家哭你也哭,人家笑你也笑,跟了他所说的就认为他说得很对。就像流水,你引到哪里它就流到哪里。我们说一个水塘子,你只要开一个沟,它“啪”就朝这里流。你那里开一个沟,它又朝那里流。随人摆布,自己没有主宰。这里是强调慧的重要。我们说修行不求多闻,不开智慧的话,很少不走歧路的。为什么修行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很少,就是能够真正理解宗大师的那些精要的是极少。那么像支那堪布那样的人却又极多,所以说很危险了。

  我们以前在某寺有个学生,他就告诉我,某山上边很多茅蓬,很多茅蓬都是很修行的人。他修到后来呢,狂了。他是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哇哇”大叫,边叫边跑。这样的人很多,他亲眼看到的。我最近看到一本书,是莲池大师着的,就感叹一个修行人,说他出家了没好久就要闭关了,闭死关,结果在关里边没有好久就着魔死掉了。他作了个诗,才出生死关,就马上进了死关了。才出生死关就是才出家,想跳出生死的,结果因为修行不当,就死掉了,很可惜。就是修行没有很好的方法,没有善知识引导,自以为得计,这个方法又方便又安逸,不要辛苦,吃得胖胖的,将来能成佛。这个,打这个算盘的人,最好要敲敲警钟,没有那么方便的事情。

  

  卯三 慧之差别

  

  第三慧之差别分三: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  今初

  三种慧,前面我们《瑜伽师地论》念过的,这里他说了。一个是“通达胜义慧”:空性的慧;“通达世俗慧”——五明的慧;“通达饶益有情慧”——做饶益有情的事情的智慧。“今初”:

  

  辰一 通达胜义慧

  

  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实性。

  第一个,通达胜义的慧,就是通达一切法无我,空性的慧。这个慧分两种。“总相觉悟”,这个根据昂旺堪布说,是以比量而知,就是还没有证到,没有证到空性,由比量而知道的,经过圣教量比量而知道的“总相觉悟”。或由现证,现量证到的,证到什么呢?无我实性,就是无我的空性。一切法——补特伽罗、法二无我的实性、空性证到了,这就是胜义的慧。

  

  辰二 通达世俗慧

  

  第二通达世俗慧,谓善巧五明处慧,如《庄严经论》云:「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

  《庄严经论》说,你假使不好好学五明的话,那么圣者也证不到一切智,不能成佛。所以说呢,要成佛五明都要学。法门无量誓愿学嘛,这个我们早就说了,自利利他嘛。为什么要学五明呢?“为调伏及摄他”,调伏他,摄受他,自己悟,开悟,这五个东西都要学。下边宗大师就解释什么叫调伏。

  

  谓为调伏未信圣教者故,应求声明及因明处;

  那些没有信圣教的,或者外道之类的,或者是未信的,要调伏他,那么要学声明和因明。这两个方法把他们吸引到佛门来。

  

  为欲饶益已信者故,应求工巧及医方明;

  “为欲饶益已信者故”,已经信佛的要饶益他,“工巧及医方明”。他有病给他治病,他有什么需要的要工巧明,这是利他的。

  

  为自悟故应求内明,此是别义。

  “为自悟故应求内明”,自己要断烦恼、开智慧要内明。这是分别说的,要调伏他需要声明和因明;要饶益他,饶益已经信的,工巧明、医方明;为自己开悟呢,要求内明。这是分别说,这是别义。那么总的来说呢:

  

  又此一切皆为成佛故求,是为通义。

  “又此一切皆为成佛故求”,要成佛,这五明都要求,这是总的说,“通义”。

  

  辰三 通达饶益有情慧

  

  第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

  “现法”,现下当下的。“后法”,将来的。“义利”,这个义利是没有罪的。世间的义利有罪,看是享受很好,但是造了罪了将来受报。我们要引导众生呢,饶益他要无罪的义利。现世的后世的,就是增上生决定胜。那么这三种慧三个区别。

  

  卯四 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第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发三慧时,应令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为慧施,余如前说。

  “发三慧时”,我们前面说的三个慧。“应令具足六种殊胜”,讲了好几次了,六个殊胜都要具足,可见得六度不是全部具足六殊胜的。有的说是什么回向,什么东西,说了半天。这个六种殊胜就是要具足,就是你要去做到。并不是说你修施度马上就具足了,要努力做到六个殊胜。再一个呢,一个波罗蜜多包含其他五个,一个就是六个,都具足的。“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就略了。至于说般若波罗蜜多怎么具足布施呢?“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为慧施”,自己有智慧了,也安立他有智慧,这就是布施,是慧的布施。“余如前说”,其它的前面都讲了,就不说了。

  

  卯五 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愿境。

  “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声闻也有空性嘛。虽然我们说慧很重要,你甚至于证到空性的慧,假使没有菩提心,还不是菩萨、菩萨道。般若是母、菩提心是父,这个前面讲了很多。所以说,菩萨行不但要空性的慧,还要大菩提心。“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所以说我们不要忘记要增长大的菩提心。为一切菩萨行所依靠的是菩提心,不能离开。“地上慧度修所愿境”,我们的发愿要达到什么高度呢?地上菩萨修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我们发愿的一个境界,将来要做到。现在当然没有登地,做不到那么高。

  

  其能圆满无上妙智资粮所有方便,谓发三慧,现应励力而求多闻,若不尔者,违越学处罪所染着,诸余生中亦不乐多闻,不能学习菩萨学处。

  我们要圆满无上的妙智资粮所有的方便,那该怎么呢?要多闻。无上妙智就是要开发三慧,这个所有的方便,就是现在要努力地求多闻。“若不尔者”,假使不求多闻的话,不但是智慧开不了,现在菩萨戒,因为不多闻,就会犯戒。“违越学处罪所染着”,会犯戒就有罪了,染着了。“诸余生…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