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P67

  ..續本文上一頁就難獲定解。因爲你得少滿足呢,我們整個修圓滿的修行這個扼要呢,你就不容易生起定解。因爲少少地修了就滿足了嘛。

  

  故應親近良師,淨持屍羅,數聞教授,每日四次修習所緣,至誠祈禱師長本尊。

  那麼該怎麼補救呢?要得到這個圓滿道次第的定解,要怎麼能得到呢?沒有得到的人怎麼去得到他呢?要親近善知識、“良師”;“淨持屍羅”,好好地持戒;“數聞教授”,多多聽聞——多聞;“每日四次修習所緣”,四次瑜伽;還要至誠祈禱上師本尊,這樣子可以把定解生起來。

  

  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複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還要多方面地積集資糧:一個是集資;再一個是淨障,消除業障,忏悔法。“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複殊勝增長,乃能生起徹底定解”,那幺你這樣子做了:親近善士;勤持戒律;多多地去聞教授;每日四次瑜伽;還要至誠地祈禱上師本尊;由多方面地積集資糧,清除業障,這些圓滿的因素你能夠好好地努力地修的話,那麼這個智慧,成倍成倍地增長,而且殊勝地增長。那麼你前面所需要的定解呢,能夠徹底地生起來。所以說方法也告訴你了,假使生不起的話,用這個方法就可以生起來。

  

  如先覺雲:「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則無助伴。」

  “如先覺雲”,過去的祖師他們都說,“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則無助伴”,“先所聞法”,我們先學的多聞的法呢。“令心總現”,令心總體把它現出來。“數數思惟”,那幺再進一步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假使你學的法忘掉了,專門靠持心,就像支那堪布一樣專門觀心呢,那麼“則無助伴”,這個助伴呢,藏文的我們查了一下,就是意外的法財。那麼這個意思很好,就是說你想持心,想意外地廣開大解,一切法都悟了,一悟百悟,沒有的。你有多少就悟多少,多少的聞,多少的思,多少的修,開多少的悟。你沒有聞思,只有持心,就是個止,什麼慧都沒有。所以說不會突然來一個大悟,把你什麼都懂了,不會的。

  

  故上修者是上法師,中品修者是中法師,凡所修法即知彼法。若由是思定解堅固,則諸惡友唱說,善惡一切思惟,皆是分別悉應棄舍者,自知法中無如是語,良師不許,便能不隨彼轉。

  所以說呢,照上面這樣的方法修的呢,是上等的法師。修行就是法師嘛,弘法和修行是一致的。不要說修行就是老修行,講法的是大法師,好象分了兩品,會修的就是大法師,中等的修的就是中法師。那麼你專是會修不能講法的,根本修都修不起。因爲說就是修,修就是說,所以上品修者上法師。反過來,上法師就會上品修,中法師就是中品修,你不是法師就不能修。“凡所修法即知彼法”,你修的跟知的就是一個東西。

  “若有是思”,這樣子的思惟,“定解堅固”,那麼一切惡友他說什麼你都不會聽了。他說什麼呢?善惡一切思惟都是分別,都要舍棄的。就是前面說的:“黑狗也好,白狗也好,都是要咬人的,都要舍棄。”這些話“自知法中無如是語,良師不許”,自己就知道,佛說的法裏沒有這些話。善知識也不會承認這個話的。“便能不隨其轉”,惡友再多,你自己心有定,不會隨他所轉。因爲定解生起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定解的話,惡友一唱,隨他轉了。

  

  若無此解有信無慧,見哭則哭,見笑則笑,隨他所說覺爲真實,猶如流水隨引而轉。

  假使我們還沒有生起這個定解,“有信無慧”,對人家很相信:“呵,這個人不錯,他的話不會錯的。”智慧不夠,人家哭你也哭,人家笑你也笑,跟了他所說的就認爲他說得很對。就像流水,你引到哪裏它就流到哪裏。我們說一個水塘子,你只要開一個溝,它“啪”就朝這裏流。你那裏開一個溝,它又朝那裏流。隨人擺布,自己沒有主宰。這裏是強調慧的重要。我們說修行不求多聞,不開智慧的話,很少不走歧路的。爲什麼修行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很少,就是能夠真正理解宗大師的那些精要的是極少。那麼像支那堪布那樣的人卻又極多,所以說很危險了。

  我們以前在某寺有個學生,他就告訴我,某山上邊很多茅蓬,很多茅蓬都是很修行的人。他修到後來呢,狂了。他是這個山頭跑到那個山頭,“哇哇”大叫,邊叫邊跑。這樣的人很多,他親眼看到的。我最近看到一本書,是蓮池大師著的,就感歎一個修行人,說他出家了沒好久就要閉關了,閉死關,結果在關裏邊沒有好久就著魔死掉了。他作了個詩,才出生死關,就馬上進了死關了。才出生死關就是才出家,想跳出生死的,結果因爲修行不當,就死掉了,很可惜。就是修行沒有很好的方法,沒有善知識引導,自以爲得計,這個方法又方便又安逸,不要辛苦,吃得胖胖的,將來能成佛。這個,打這個算盤的人,最好要敲敲警鍾,沒有那麼方便的事情。

  

  卯叁 慧之差別

  

  第叁慧之差別分叁:一通達勝義慧,二通達世俗慧,叁通達饒益有情慧。  今初

  叁種慧,前面我們《瑜伽師地論》念過的,這裏他說了。一個是“通達勝義慧”:空性的慧;“通達世俗慧”——五明的慧;“通達饒益有情慧”——做饒益有情的事情的智慧。“今初”:

  

  辰一 通達勝義慧

  

  謂由總相覺悟,或由現量覺悟無我實性。

  第一個,通達勝義的慧,就是通達一切法無我,空性的慧。這個慧分兩種。“總相覺悟”,這個根據昂旺堪布說,是以比量而知,就是還沒有證到,沒有證到空性,由比量而知道的,經過聖教量比量而知道的“總相覺悟”。或由現證,現量證到的,證到什麼呢?無我實性,就是無我的空性。一切法——補特伽羅、法二無我的實性、空性證到了,這就是勝義的慧。

  

  辰二 通達世俗慧

  

  第二通達世俗慧,謂善巧五明處慧,如《莊嚴經論》雲:「若不勤學五明處,聖亦難證一切智,故爲調伏及攝他,並自悟故而勤學。」

  《莊嚴經論》說,你假使不好好學五明的話,那麼聖者也證不到一切智,不能成佛。所以說呢,要成佛五明都要學。法門無量誓願學嘛,這個我們早就說了,自利利他嘛。爲什麼要學五明呢?“爲調伏及攝他”,調伏他,攝受他,自己悟,開悟,這五個東西都要學。下邊宗大師就解釋什麼叫調伏。

  

  謂爲調伏未信聖教者故,應求聲明及因明處;

  那些沒有信聖教的,或者外道之類的,或者是未信的,要調伏他,那麼要學聲明和因明。這兩個方法把他們吸引到佛門來。

  

  爲欲饒益已信者故,應求工巧及醫方明;

  “爲欲饒益已信者故”,已經信佛的要饒益他,“工巧及醫方明”。他有病給他治病,他有什麼需要的要工巧明,這是利他的。

  

  爲自悟故應求內明,此是別義。

  “爲自悟故應求內明”,自己要斷煩惱、開智慧要內明。這是分別說的,要調伏他需要聲明和因明;要饒益他,饒益已經信的,工巧明、醫方明;爲自己開悟呢,要求內明。這是分別說,這是別義。那麼總的來說呢:

  

  又此一切皆爲成佛故求,是爲通義。

  “又此一切皆爲成佛故求”,要成佛,這五明都要求,這是總的說,“通義”。

  

  辰叁 通達饒益有情慧

  

  第叁通達饒益有情慧,通達能引有情現法後法無罪義利。

  “現法”,現下當下的。“後法”,將來的。“義利”,這個義利是沒有罪的。世間的義利有罪,看是享受很好,但是造了罪了將來受報。我們要引導衆生呢,饒益他要無罪的義利。現世的後世的,就是增上生決定勝。那麼這叁種慧叁個區別。

  

  卯四 正修慧時應如何行

  

  第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發叁慧時,應令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爲慧施,余如前說。

  “發叁慧時”,我們前面說的叁個慧。“應令具足六種殊勝”,講了好幾次了,六個殊勝都要具足,可見得六度不是全部具足六殊勝的。有的說是什麼回向,什麼東西,說了半天。這個六種殊勝就是要具足,就是你要去做到。並不是說你修施度馬上就具足了,要努力做到六個殊勝。再一個呢,一個波羅蜜多包含其他五個,一個就是六個,都具足的。“及具六種波羅蜜多”,這個前面都講過了,就略了。至于說般若波羅蜜多怎麼具足布施呢?“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爲慧施”,自己有智慧了,也安立他有智慧,這就是布施,是慧的布施。“余如前說”,其它的前面都講了,就不說了。

  

  卯五 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雖有現證空性之慧,若無大菩提心,仍非菩薩之行,故應增長大菩提心爲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願境。

  “雖有現證空性之慧,若無大菩提心,仍非菩薩之行”,這些我們前面都講過,聲聞也有空性嘛。雖然我們說慧很重要,你甚至于證到空性的慧,假使沒有菩提心,還不是菩薩、菩薩道。般若是母、菩提心是父,這個前面講了很多。所以說,菩薩行不但要空性的慧,還要大菩提心。“故應增長大菩提心爲行所依”,所以說我們不要忘記要增長大的菩提心。爲一切菩薩行所依靠的是菩提心,不能離開。“地上慧度修所願境”,我們的發願要達到什麼高度呢?地上菩薩修的般若波羅蜜多是我們發願的一個境界,將來要做到。現在當然沒有登地,做不到那麼高。

  

  其能圓滿無上妙智資糧所有方便,謂發叁慧,現應勵力而求多聞,若不爾者,違越學處罪所染著,諸余生中亦不樂多聞,不能學習菩薩學處。

  我們要圓滿無上的妙智資糧所有的方便,那該怎麼呢?要多聞。無上妙智就是要開發叁慧,這個所有的方便,就是現在要努力地求多聞。“若不爾者”,假使不求多聞的話,不但是智慧開不了,現在菩薩戒,因爲不多聞,就會犯戒。“違越學處罪所染著”,會犯戒就有罪了,染著了。“諸余生…

《廣論講記(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