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佛的意思讲出来,那要产生些罪了,就是寡闻的罪,不多闻的罪,有罪了。“修行的不需要了”,这是不对的。“以修者尤须故”,修行的人更需要多闻。这是这位大善知识说的。不要看到讲经的人固然需要多闻,实际上修行的人更需要多闻。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闻,不容或少,应获广大定解,然此定解于未知修时,必须观察修者极难生起。虽自许为受持三藏之法师,亦多认为修之前导,或仅为佐证,非实教授。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闻,不容或少,应获广大定解”,这样子说呢,修行的人,这个智慧跟智慧的因——就是多闻了,“不容或少”,不能少的,智慧要多。智慧要多,那么它的因,多闻也要多。多闻多了之后,智慧当然多了。闻慧多,思慧、修慧都会多。所以说这些都要不能少,“不容或少”,这个概念呢,“应获广大定解”,一定要生起广大的定解,不动不摇的定解要生起来。
“然此定解于未知修时,必须观察修者极难生起”,这个定解呢,对那些不知道、不懂修行的人,怎么不知修呢?不知道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修的,就是说以为心定下来就叫修了。不知道修的时候要慧来观择的。对这些人呢,要生起定解是很困难的,就像支那堪布之类,要生起定解,要有很大的智慧,要多闻,慧的因多闻,不能少的,这个定解,对这些人是极难生起。
这里说,“虽自许为受持三藏之法师,亦多认为修之前导,或仅为佐证,非实教授”,有的人就说了,西藏曾经产生一位法师,他讲是受持三藏的,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三藏法师。他也认为多闻仅是“修之前导”,在修之前要广博多闻,或者,修的时候作个依据,“佐证”,证明一下。真正修的时候呢,这些广大的经论并不是教授教诫,这是开广解的,真正修的时候是不需要的。我们一开始,宗大师就说了,要知道佛一切所说的都是修行的教授教诫。这个他有误解,不能认到。那么这个法师已经错了。
由此因缘,说欲速成佛则须勤修,欲利圣教则须多闻,内自修与利圣教别执为二,此是矛盾最大狂言,以圣教中,除教证法别无圣教。
因为这个缘故,就是有这个见解呢,佛的广大经论不是教授教诫,只是修行之前做个前导,修行的时候做个佐证(就是证明一下的依据),并不是指导我们修行所需要的。“由此因缘”,以这样的见解呢,就是说你要快快成佛的话,那么要好好地修。那就是说你要成佛嘛,就要偏重于修。“欲利圣教则须多闻”,假使你要弘扬佛教,住持正法的话,对圣教有利的话,那么要多闻,跟人家讲嘛。“内自修与利圣教别执为二”,自己的修持跟弘法利生的住持圣教的事情,就判别两码事,这个是矛盾最大的狂言。这是不客气了,这是狂言,是矛盾最大的狂言。就是错了,错到底了。 “以圣教中”,下边就是说了,教证是合一的,修跟说不是两个事情。“以圣教中,除教证法别无圣教”,圣教里边只有两个:一个教,一个证。教就是多闻,证就是修证。修和教两个是一个东西,除了这个东西还有什么圣教呢?你怎么说讲就是圣教,修行是要成佛?成了两码事了。
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轨,后者是令知已予以实行,故修行能无错谬者,即是最胜住持圣教。
这个教证两个东西,教是什么?是使我们知道修行的轨道、修行的方法。后者证呢,是我们知道以后如何去做。这两个东西,一个知、一个行,不能分开的。前面是告诉我们方法,后边就要做。你不能把方法和做看成两码事,讲了半天没有用的,做是另外的做个东西,修另外修一个。那就是把佛的圣教都贬低了。“故修行能无错谬者”,所以说你修行没有错的,就是“最胜住持圣教”。这里是一个事情,修行不错,就是住持圣教。并不是说你修行,要成佛就要修行,要住持圣教就要多闻。修行就是住持圣教。这个是一致的。所以前面那个全部错误的。
又能无错住持修证之圣教,必依无错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时即应修彼法义,不可忘失,若先未知亦勿怯退,当随慧力而求多闻。
这是说,只要你好好修,就是住持圣教。反过来,没有错的,就是正确地能够住持修证的正教,就是说修嘛。“必依无错了解教法故”,证教两个,你要住持证的方面的圣教呢,必须要没有错误地了解教法。就是说你要不错地证,决定要有不错的教。这两个东西不能分开的。所以说你能够好好修,就是住持圣教。你要能够不错地修,必须先要不错的教。两个东西不能说,教要广闻,多闻。修就是不要多闻,勤修就够了,这是不行的。
“故先知多法者”,所以说开始你多闻,知很多的法,修的时候就修那个法。这个法是你的教授教诫,修行的教授嘛,怎么把这个丢开另外去搞一个呢?“不可忘失”,过去学的法,就是修那个法。过去学的,就是现在修的,不要忘失,要有正念。“若先未知亦勿怯退”,假使以前还没有广博地求得多闻,知道很多地法,也不要害怕,不要退了:“我没有先知嘛就修不起了。”“当随慧力而求多闻”,那么现在补嘛,根据你的智慧的力量来求多闻嘛。
这个慧力也是说不要狂,你不是那个料不要求最高的法。修行一样的,你不是成佛的料,就不要求即身成佛的法。什么大圆满啦,圆成次第啦。那是要一定根基的人才能修,不是那个根基的(不能修)。像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我们在去年,通讯里边连续地登载了法王周加巷的《宗大师传》的一些文章,里边最重要的我记了一句:就是说能够修双身法的人,在现在世界,就是周加巷的那个时候,还在清朝,做梦也做不到一个。不要说现实的人,做梦都没有。但是我们却看到,在周加巷以后,又经过几百年的时候,竟然出现一批实修双身法的,这是哪里来的?这些根器是怎么来的?就不可知了。那么你不是那个料,你修这个法,你后果呢?当然很悲惨了,所以不要乱修!是那个料可以修。有人就劝密勒日巴:“你也该结婚了——就像你的师父玛尔巴一样,可以一样弘法”。密勒日巴就说:“狮子敢跳的地方,野干是不敢跳的。”他的师父玛尔巴上师,像狮子一样的,他可以做,他不起烦恼的。“我”要去做的话——他是谦虚,密勒日巴他也没烦恼——但是“我”不敢这么做。所以说这个要量自力量。像密勒日巴那么大善知识,即身成佛的人都不敢做,我们现在的人胆子很大,这个很奇怪的。那么我们就接下去了。就是说,假使没有智的就要随力求多闻。
复非听闻此法,别修他法,即所修处而求闻思,故又不应唯修一分,定应依止,初业菩萨所修圆满道之次第。
修的时候也不是说,听嘛听这个法,修嘛修另外一个法。我记得《掌中解脱》里边,帕绷喀大师就说:“有个黄教的格西,学了很多的法。”格西嘛,当然学的法极多啦,五大部都通了。“但是他修呢,红教里边去修了个修法。”那你学的是这个,修的是那个,结果呢,帕绷喀大师就对他评价,说他是一个败类。那么这个话说得很重了,修的和学的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东西,学什么就修什么,学的就是佛的最好的修行的教授教诫嘛,你这个教授教诫得到了,你不用,去另外找一个法来修,那不是颠倒吗?所以说,也不是说听了这个法,另外求个修法。“即所修处而求闻思”,我们要修什么,就听闻这个法。
“又不应唯修一分”,这个是要避免的。另外一个呢,不要说修了一个就满足了。“唯修一分,定应依止初业菩萨所修圆满道之次第”,那么不以一分为满足,一定要依止我们初业菩萨所修的圆满道之次第,要根据圆满道来修,不能以少为足。这里是初业菩萨,那就是开始下手的圆满道次第。再高的,地上的当然我们是下不了手了。从开始不能少分的,要圆满的次第。这是初学该能够做到的圆满次第要学。这里边当然是又有广中略,宗大师就说了三个道次第。一个是《广论》,最广的;一个是《略论》,是略的;再一个是《摄颂》,是为他的母亲写的。那么根据自己的慧力,但这三个都是圆满的。不管你广、中、略,都是圆满的。你慧大的,根据《广论》;中等的,《略论》;那再差的呢,《摄颂》,这些都是圆满的。不要学一分,学了一分就够了,不行。
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广大或初虽微劣,由修习故增广之时,将此道次渐为增广,能与一切清净经论相属而修,亦非定须别求多闻,故凡圆满无错教授,略亦能摄一切经咒大小诸乘道之宗要,若广开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
这里就是说,假使智慧劣弱,小的,那么就修这个。修这个,“令修彼”什么呢?就是圆满的次第,里边广中略。最差的,《摄颂》;再好一点,《略论》,《广论》。假使智慧广大的,或者虽初时,开始的时候智慧不大,慢慢地修之后,智慧广了,这个时候呢,就可以把这个道次第渐为增广。就是《颂》可以开到《略论》,《略论》可以开到《广论》,《广论》又可以打开。“与一切清净经论相属而修”,跟五大部,佛的一切清净的经论配起来修。“亦非定须别求多闻”,也不要去另外求个多闻,为什么?“故凡圆满无错教授”,因为什么原因不要再去求呢?凡是圆满的教授,没有错的教授,最略的,也能够“摄一切经咒大小诸乘道之宗要”,再略,一切经咒(显的密的)、大小乘的道,它的纲要都摄在里头。我们就看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很略,只有两张纸,两页嘛,大概两三页吧,但是显密、大小包完。所以说我们《道次第》也一样的,再略,一切显密的、大小的道的修行的宗要都包完了。假使打开的话,“若广开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假使打开的话,整个佛的三藏十二部都能包进去的。
未获如斯教授之时,于少分修易生喜足,然于圣教全体修行宗要,难获定解。
这个道理不知道的那些人,没有得到“如斯教授”的时候,那么他少分修,少少地修了一些,就会满足了,不知道圆满的道。但是呢,于圣教全体修行的宗要呢,…
《广论讲记(六)(上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