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17

  ..續本文上一頁的孩子呢,要把他拉出來。“全無嘔吐”,也不嫌那個髒了,沒有嘔吐,就跳進去把他救出來了。這個一個公案呢,說明什麼呢?

  此說叁界爲不淨坑,獨愛一子謂諸有情,若母若親者謂聲聞獨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戚歎嗟,然不能出,商主長者謂諸菩薩,法譬合說。

  “此說叁界爲不淨坑”,這個叁界就象不淨坑一樣,裏邊是很危險,會淹死人的。“獨愛一子謂諸有情”,這個獨子呢,就是一切有情了。“若母若親者”,這個母,他的親戚比喻的是聲聞緣覺。“見諸有情墮生死中,憂戚歎嗟,然不能出”,他的母親也好,其他親戚也好,就像聲聞緣覺一樣,看見有情墮在生死的坑裏邊,他們也感到很可怕,但是很憂慮,很悲心,很歎惜,但是他不敢跳進去救,不能把他救出來。“商主長者,謂諸菩薩”,這個商主,這個長者呢,就像菩薩一樣,他就是跟聲聞緣覺不一樣,他敢跳進去。他不顧一切,跳進去。“法譬合說”,這個一篇,法跟比喻合起來說。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衆生擔增上意樂。

  “又說獨一愛子落不淨坑,如母之悲,聲聞獨覺亦皆共有”,另外一個說法,一個愛子,掉入不淨坑去了,跟母親一樣的悲心,就是一般的悲心呢,聲聞緣覺不是沒有,不要說聲聞緣覺沒有悲心的,這個也不是的,他悲心也很大。“共有”,同有的。“故依悲愍,當發荷負度衆生擔增上意樂”,單是有個悲心,還不夠,你還救他不出來嘛。故依了悲心呢,還要發一個,這個擔子我擔起來,增上意樂。這個我來擔,這個事情我來做,是我的責任,這樣子擔起來才是菩薩了。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

  “如是若發度有情心”,這是菩薩與聲聞不同了。引這個經呢,就是說明前面的,他的差別。單是聲聞緣覺修了四無量,他慈心悲心是有了,但是沒有擔擔子的增上心,是不夠了,衆生還是救不了了,那麼一定要有這個增上心起了,才差別于聲聞緣覺。

  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于一切種智。

  假使說我們發了度衆生的心了,心是發了,但是現在我沒有能力嘛。要圓滿地利益一個有情,還做不到。“又非止此”,不但如此了,即使我證到羅漢位了,二羅漢——聲聞緣覺了,也僅僅“利益少數有情”。聲聞緣覺不能利益一切有情,少數有緣的他是度的,度了他,雖都是解脫了,生死了。阿羅漢也度衆生,不是阿羅漢只顧自利,不管人家,他還是有機的衆生他還是度,度他還是出叁界,還是成了阿羅漢果了。但是這個數字有限,只是有緣的,那麼最高的果呢,也僅僅是解脫叁有,不能成佛的圓滿的利益。“不能立于一切種智”,不能使他們成佛了。

  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爲利有情,欲得成佛。

  那麼該怎麼想呢?該怎麼辦呢?要這樣思惟了:無邊有情哪個能夠圓滿使一切有情,現前的——就是暫時的增上生了,究竟的一切義利——決定勝。那麼要圓滿一切有情的,現前、究竟的一切義利的話,我現在凡夫什麼都做不到。哪怕你證了聲聞緣覺,也僅僅是少數的,使他解脫而已。究竟的利益,那是只有佛才能夠。所以說無邊的有情,究竟的義利,也包括現前的義利,只有佛才能做到。既然我要利益一切有情呢,我非要成佛不可了。這就是又回結到前面,我們說就是要兩個雙求菩提自利與利他,發心利他故,求正等菩提。這就是回結到這個來了,自利利他都要圓滿。

  這一段就是說要有增上心,才能區別到聲聞緣覺。因爲聲聞緣覺慈心悲心都有,但是缺一個增上心,增上意樂心的重要。這是它的因果的問題,講了。

  壬二 如次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分叁: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叁明所修果即爲發心。

  “第二如次正修分叁”,那麼怎樣子修呢?正修分叁科。“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利他的心怎麼修起來?“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求菩提的心怎麼修起來?“叁明所修果即爲發心”,他所修的果就是發心。第七個發心呢,就是我們要成的佛果了,發菩提心,他的果就是,發心的果就是佛了。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初中分二: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正發此心。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初中分二:一于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反正這個科我們念過去了,到下邊自然會講,就不要科上多花時間了。

  醜一 于諸有情令心平等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應取來修習。

  前面下士道、中士道,前面所說的“前行等所有次第”,這個前行次第是什麼呢?據昂旺堪布說的呢,就是修六加行。那麼這些呢,在修上士道的時候,同樣是需要的。這個時候,“于此亦應取來修習”,這個時候我們現在還要修習的。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于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舍。

  我們前面說的七重因果,知母、念恩、報恩,這個修起來,夠了嗎?但是不行。單從這個修呢,基礎還不夠。就是說我們假使心又分黨類,什麼呢?就是說對某一些,我們是有貪著的,親愛的;對某一些呢,怨家,我們是瞋恨的,討厭的。那麼我們的慈心、悲心就是有分類的:對那些有情我們是起慈心;對那些有情我們不但不慈心,甚至于起瞋心的。那麼你這樣子的話,修的慈心悲心都是貪一類的,這個並不是真正的慈心,屬于貪的變相。

  我們說父母愛子女,該是慈心吧?自己的一切都犧牲爲了子女,但是貪嘛,貪自己的子女,你人家的子女你肯不肯這麼幹呢?不肯的嘛。那就是說這個還是煩惱,說得不好聽是煩惱,不是真的慈心。所以說你要真正慈心生起來,這個貪、瞋等這些煩惱心,都掃除。如何掃除?起舍心,一律平等看待。這個道理,他下邊要廣講。

  這個假使說最初,不遮止,就是把分黨的心,不給它遮止,就不對治掉了。“令心平等”,遮止了分黨的心呢,心才能平等了。假使不遮止的話,心就不平等。那麼于一類諸有情呢,對有情來說就分類了:一類是貪的,他對我好的,親要起貪的;一類怨的,要起瞋的。那麼你所生的慈悲呢,都是分黨類的,就是說不是平等的。我們凡夫沒有經過修習的,實際上談不上慈悲了。這個都是貪的變相。這個所生的慈悲呢,都有黨類的,有偏向的。

  “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沒有黨類,不偏向的慈悲就生不起來的。不是你的孩子,你不愛的,你就生不起慈悲心。一般馬路上看見人家什麼受苦,跟我毫不相幹的人,你眼睛閉閉就走掉了,不管了,所以慈悲心生不起來的。“故當修舍”,那麼既然你分黨類了,這個心不平等。黨類的後果呢,就是起煩惱了,貪了,瞋了。這樣子的基礎怎麼能修菩提心呢?當然不行了。要修舍心。所以說第一個要掃除這個分黨的心。如何掃除呢?要修舍心。

  

  又舍有叁,行舍、受舍及無量舍,此是最後。

  “又舍有叁”,舍有叁種,我們學法相的,就是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說這個舍,別說:“哦,這不苦不樂,叫舍。”在我們法相裏邊,有幾種舍呢,一般說有叁個舍。“行舍”,我們的心所法裏的舍心所,這是善心所裏邊的舍心所;一個是“受舍”,受裏邊,受心所裏邊,苦樂憂喜舍,或者是苦樂舍,這個舍心;還有一個四無量的“無量舍”,慈悲喜舍,無量舍;還有一個“不擇舍”,不起考慮的舍。就是這個事情,我沒去考慮它,沒有去簡擇它,你就不去管它。你去考慮考慮呢,有利的就要去了,不利的就要舍了,你毫不考慮。對這個事情沒有去經過考慮的,這個舍,叫不擇舍。這個呢,也是一種舍。那我們學法相,看到舍字,就要考慮一下這指的什麼舍。

  就像我們以前討論的時候,討論一個苦,有的人就糾纏不清了,把受心所裏的苦,跟苦谛的苦混淆了。從苦谛來說叁界都是苦:苦苦、壞苦、行苦。但是從受來說,卻是分明的有苦樂憂喜舍,五個受,或者是說苦樂舍叁個受,基本就叁個受,心身分開嘛五個受。那麼我們說的行苦,就是這個不苦不樂的舍受。所以說在受裏邊行苦不是苦,是舍受。那麼壞苦呢,在受裏邊,是樂不是苦。但是我們要觀這個世間是苦的時候,觀苦谛的時候,一切都觀成苦的時候,這個樂就是壞苦。這個舍就是行苦了。這個我們前面都學過嘛。但是你碰到這些的時候,就要分析了:這個苦,受的苦,受心所的苦?還是苦谛的苦?你不能把苦谛的苦跟受心所的苦攪在一起,“這是苦,一定是苦!”那你這個,那麼受心所就是沒有分別了,都是苦了,你把受心所的苦安了苦谛上去。唉,這個世間不苦麼,有樂受嘛,也有舍受嘛,這個苦不對了,要推翻了,所以這是不能混淆的。一混淆把那些結論都會打亂的。所以說,學法相,心要細。不要我們說的胡子、眉毛一把抓。都是毛,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

  這裏說,舍有行舍、受舍、無量舍,不是一樣的。那麼我們現在講的舍是什麼?最後無量的舍,這個舍,平等舍,是無量舍。既不是受的舍,也不是善心所的這個舍。是最後,無量舍。那就是說我們要修的舍是無量舍。無量,四無量裏面的舍。你取了個受舍,你搞錯了;取行舍,更搞錯了,把善心所都不要了。

  

  此複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于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此複有二”,這個無量舍裏邊又分兩個,所以宗大師的思想非常嚴密。“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于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無量舍裏邊又有兩種,第一種修一切有情無貪、無瞋,沒有這些煩惱相,一切有情都離開了貪瞋,這是舍的一種;那麼另外一種呢,于一切有情呢,自已離開貪、瞋。一個是有情離開貪瞋;一個是自己對他們離開貪瞋。這兩種。那麼我們這個舍,是哪一個?無量舍的裏邊,我們要修的舍是哪一個…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