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孩子呢,要把他拉出来。“全无呕吐”,也不嫌那个脏了,没有呕吐,就跳进去把他救出来了。这个一个公案呢,说明什么呢?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独爱一子谓诸有情,若母若亲者谓声闻独觉,见诸有情堕生死中,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譬合说。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这个三界就象不净坑一样,里边是很危险,会淹死人的。“独爱一子谓诸有情”,这个独子呢,就是一切有情了。“若母若亲者”,这个母,他的亲戚比喻的是声闻缘觉。“见诸有情堕生死中,忧戚叹嗟,然不能出”,他的母亲也好,其他亲戚也好,就像声闻缘觉一样,看见有情堕在生死的坑里边,他们也感到很可怕,但是很忧虑,很悲心,很叹惜,但是他不敢跳进去救,不能把他救出来。“商主长者,谓诸菩萨”,这个商主,这个长者呢,就像菩萨一样,他就是跟声闻缘觉不一样,他敢跳进去。他不顾一切,跳进去。“法譬合说”,这个一篇,法跟比喻合起来说。
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
“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另外一个说法,一个爱子,掉入不净坑去了,跟母亲一样的悲心,就是一般的悲心呢,声闻缘觉不是没有,不要说声闻缘觉没有悲心的,这个也不是的,他悲心也很大。“共有”,同有的。“故依悲愍,当发荷负度众生担增上意乐”,单是有个悲心,还不够,你还救他不出来嘛。故依了悲心呢,还要发一个,这个担子我担起来,增上意乐。这个我来担,这个事情我来做,是我的责任,这样子担起来才是菩萨了。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这是菩萨与声闻不同了。引这个经呢,就是说明前面的,他的差别。单是声闻缘觉修了四无量,他慈心悲心是有了,但是没有担担子的增上心,是不够了,众生还是救不了了,那么一定要有这个增上心起了,才差别于声闻缘觉。
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唯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
假使说我们发了度众生的心了,心是发了,但是现在我没有能力嘛。要圆满地利益一个有情,还做不到。“又非止此”,不但如此了,即使我证到罗汉位了,二罗汉——声闻缘觉了,也仅仅“利益少数有情”。声闻缘觉不能利益一切有情,少数有缘的他是度的,度了他,虽都是解脱了,生死了。阿罗汉也度众生,不是阿罗汉只顾自利,不管人家,他还是有机的众生他还是度,度他还是出三界,还是成了阿罗汉果了。但是这个数字有限,只是有缘的,那么最高的果呢,也仅仅是解脱三有,不能成佛的圆满的利益。“不能立于一切种智”,不能使他们成佛了。
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
那么该怎么想呢?该怎么办呢?要这样思惟了:无边有情哪个能够圆满使一切有情,现前的——就是暂时的增上生了,究竟的一切义利——决定胜。那么要圆满一切有情的,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的话,我现在凡夫什么都做不到。哪怕你证了声闻缘觉,也仅仅是少数的,使他解脱而已。究竟的利益,那是只有佛才能够。所以说无边的有情,究竟的义利,也包括现前的义利,只有佛才能做到。既然我要利益一切有情呢,我非要成佛不可了。这就是又回结到前面,我们说就是要两个双求菩提自利与利他,发心利他故,求正等菩提。这就是回结到这个来了,自利利他都要圆满。
这一段就是说要有增上心,才能区别到声闻缘觉。因为声闻缘觉慈心悲心都有,但是缺一个增上心,增上意乐心的重要。这是它的因果的问题,讲了。
壬二 如次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那么怎样子修呢?正修分三科。“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这个利他的心怎么修起来?“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求菩提的心怎么修起来?“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他所修的果就是发心。第七个发心呢,就是我们要成的佛果了,发菩提心,他的果就是,发心的果就是佛了。
癸一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
初中分二:一引发生起此心所依,二正发此心。
子一 引发生起此心所依
初中分二: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今初
反正这个科我们念过去了,到下边自然会讲,就不要科上多花时间了。
丑一 于诸有情令心平等
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前面下士道、中士道,前面所说的“前行等所有次第”,这个前行次第是什么呢?据昂旺堪布说的呢,就是修六加行。那么这些呢,在修上士道的时候,同样是需要的。这个时候,“于此亦应取来修习”,这个时候我们现在还要修习的。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瞋,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我们前面说的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这个修起来,够了吗?但是不行。单从这个修呢,基础还不够。就是说我们假使心又分党类,什么呢?就是说对某一些,我们是有贪着的,亲爱的;对某一些呢,怨家,我们是瞋恨的,讨厌的。那么我们的慈心、悲心就是有分类的:对那些有情我们是起慈心;对那些有情我们不但不慈心,甚至于起瞋心的。那么你这样子的话,修的慈心悲心都是贪一类的,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慈心,属于贪的变相。
我们说父母爱子女,该是慈心吧?自己的一切都牺牲为了子女,但是贪嘛,贪自己的子女,你人家的子女你肯不肯这么干呢?不肯的嘛。那就是说这个还是烦恼,说得不好听是烦恼,不是真的慈心。所以说你要真正慈心生起来,这个贪、瞋等这些烦恼心,都扫除。如何扫除?起舍心,一律平等看待。这个道理,他下边要广讲。
这个假使说最初,不遮止,就是把分党的心,不给它遮止,就不对治掉了。“令心平等”,遮止了分党的心呢,心才能平等了。假使不遮止的话,心就不平等。那么于一类诸有情呢,对有情来说就分类了:一类是贪的,他对我好的,亲要起贪的;一类怨的,要起瞋的。那么你所生的慈悲呢,都是分党类的,就是说不是平等的。我们凡夫没有经过修习的,实际上谈不上慈悲了。这个都是贪的变相。这个所生的慈悲呢,都有党类的,有偏向的。
“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没有党类,不偏向的慈悲就生不起来的。不是你的孩子,你不爱的,你就生不起慈悲心。一般马路上看见人家什么受苦,跟我毫不相干的人,你眼睛闭闭就走掉了,不管了,所以慈悲心生不起来的。“故当修舍”,那么既然你分党类了,这个心不平等。党类的后果呢,就是起烦恼了,贪了,瞋了。这样子的基础怎么能修菩提心呢?当然不行了。要修舍心。所以说第一个要扫除这个分党的心。如何扫除呢?要修舍心。
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此是最后。
“又舍有三”,舍有三种,我们学法相的,就是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说这个舍,别说:“哦,这不苦不乐,叫舍。”在我们法相里边,有几种舍呢,一般说有三个舍。“行舍”,我们的心所法里的舍心所,这是善心所里边的舍心所;一个是“受舍”,受里边,受心所里边,苦乐忧喜舍,或者是苦乐舍,这个舍心;还有一个四无量的“无量舍”,慈悲喜舍,无量舍;还有一个“不择舍”,不起考虑的舍。就是这个事情,我没去考虑它,没有去简择它,你就不去管它。你去考虑考虑呢,有利的就要去了,不利的就要舍了,你毫不考虑。对这个事情没有去经过考虑的,这个舍,叫不择舍。这个呢,也是一种舍。那我们学法相,看到舍字,就要考虑一下这指的什么舍。
就像我们以前讨论的时候,讨论一个苦,有的人就纠缠不清了,把受心所里的苦,跟苦谛的苦混淆了。从苦谛来说三界都是苦:苦苦、坏苦、行苦。但是从受来说,却是分明的有苦乐忧喜舍,五个受,或者是说苦乐舍三个受,基本就三个受,心身分开嘛五个受。那么我们说的行苦,就是这个不苦不乐的舍受。所以说在受里边行苦不是苦,是舍受。那么坏苦呢,在受里边,是乐不是苦。但是我们要观这个世间是苦的时候,观苦谛的时候,一切都观成苦的时候,这个乐就是坏苦。这个舍就是行苦了。这个我们前面都学过嘛。但是你碰到这些的时候,就要分析了:这个苦,受的苦,受心所的苦?还是苦谛的苦?你不能把苦谛的苦跟受心所的苦搅在一起,“这是苦,一定是苦!”那你这个,那么受心所就是没有分别了,都是苦了,你把受心所的苦安了苦谛上去。唉,这个世间不苦么,有乐受嘛,也有舍受嘛,这个苦不对了,要推翻了,所以这是不能混淆的。一混淆把那些结论都会打乱的。所以说,学法相,心要细。不要我们说的胡子、眉毛一把抓。都是毛,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
这里说,舍有行舍、受舍、无量舍,不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现在讲的舍是什么?最后无量的舍,这个舍,平等舍,是无量舍。既不是受的舍,也不是善心所的这个舍。是最后,无量舍。那就是说我们要修的舍是无量舍。无量,四无量里面的舍。你取了个受舍,你搞错了;取行舍,更搞错了,把善心所都不要了。
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此是后者。
“此复有二”,这个无量舍里边又分两个,所以宗大师的思想非常严密。“谓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此是后者”,无量舍里边又有两种,第一种修一切有情无贪、无瞋,没有这些烦恼相,一切有情都离开了贪瞋,这是舍的一种;那么另外一种呢,于一切有情呢,自已离开贪、瞋。一个是有情离开贪瞋;一个是自己对他们离开贪瞋。这两种。那么我们这个舍,是哪一个?无量舍的里边,我们要修的舍是哪一个…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