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33

  ..續本文上一頁聲也好都是屬于色法的,有色的。世親論師認爲呢這個不對的,裏邊有大辯論(論裏邊)。他說身業也好,語業也好,都是思心所推動的,思在那裏起作用。所以說,兩種業,身語業都是思。那麼身業是什麼呢?身業就是動身思,發動身動作的這個思心所。語業呢發語思,發動語言的這個思心所。那麼意業呢,就是審慮思、決定思,經過考慮之後,有決定了,這兩個思心所就是意業。

  所以說有些人經常來問,突然之間冒一個念頭出來了,不好的惡念,是不是造了罪了?那麼你沒有經過考慮,沒有決定怎麼定下來,這個直接冒出來的,你把它壓下去就可以了,這不算意業的。經過你考慮之後,認爲要這樣子,假使貪心,就是要貪的,決定了,那就是意業了。所以說,經部的說法呢,意業固然是思心所,身語業也是思心所發動的,也是思心所。那麼這裏說有表無表了,經部的來說呢,有表業就是思心所了,動身思、發語思了,那麼無表業呢就是思心所它的種子了。無表業是不可以表現于人的,種子是看不出來的。如果說發動了身了,發動了語說話了,那就有表于人的了,這是表業。

  總業有叁,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總的來說,有叁種業:善的;不善的;無記的。“此說初二”,我們說無記的業不感果了,就不說了,就說善的、不善的。

  那麼這裏邊,我們要補充一下。有部的,經部的,這兩個我們根據《俱舍》的,既然廣論引《俱舍》了,我們要把它打開比較一下,在有部裏邊,我們抄的筆記了。

  “身表許別行”,各式各樣的各別各別的行動,這是叫身表業。“身表業形色爲體”,行動爲體的,我們看得到的,刀砍、棍子打這些形色。“由思力故”,推動它起這樣子的行動(身的行動),叫身表業。“形謂形色”,什麼形色?“合掌”,表示恭敬了。那麼殺、捆、縛,把它捆起來等等,就是惡業了。那麼這個行呢就是表,表形,表什麼?表善惡的,這個表就叫業了。

  什麼叫業?有的人明確的意思還不知道。業嘛造作叫業了,造作善的惡的無記的,這些形色跟了身起來的,就是身表現的形色,叫身表業。那麼語表(業)呢,叫言聲,說話的聲音,叫語表業。那麼這裏很明確了:形色是身表業,言音、言聲就是語表業,這都屬于色法的,色聲香味觸嘛,都是色法。

  那麼無表業,有部是怎麼說的呢?這些要麻煩一些了。那麼《俱舍》 裏有個頌,“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表”,無表業有善的惡的了,我們先說善的,善的亂心是什麼?假使說這個無表業是善的,在你起心動念的時候,無表業嘛這個業是造過了,還存在的了。如果你起一個惡心了,或者起一個無記心了,那這個是亂心。如果你起的心是善的,跟它一樣的,叫不亂心。那麼惡的無表色存在的時候,你如果起一個亂心呢,就是說善心或者無記心,這是跟它不一致的叫亂心;跟它一致的起個惡心,那就是不亂心。那麼亂心也好,不亂心也好,都是沒有入定的時候,散心有兩個,一個亂心,一個不亂心。那有心無心呢,定中的一對。一般的定呢都是有心的定了,那麼從中間無想定、滅盡定這兩個定沒有心的,那麼有心、無心是定裏邊說的。那麼無表在什麼時候存在呢?就是有心的時候也在,無心的時候也在(這是定中說)。那麼在沒有入定的時候呢,亂心的時候也存在,不亂心的時候也存在。

  就是說,假使你做個善的無表業,假使說你受五戒,這個無表色成功了,但是你受了五戒之後,不見得你的念頭都是好的麼,你回來之後起個惡念,這就是亂心,就是無記的心也是亂心。如果你起好心,念經了,那是善心,這是不亂心。這個就是表示無表色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存在。

  “隨流” ,無表色的相,隨是隨順,性相似,流是等流下去,相續而起。你受的五戒,這個無表色,永遠是隨了你這個好的心等流下去。如果你說生在殺豬殺羊的家裏,有惡的無表,那麼這個也是繼續的惡的等流下去。

  那麼無表色有幾種?兩種,善的惡的,沒有無記的。“淨不淨”,就是善的惡的。那麼無表色是什麼?在有部裏邊說是色法。“大種所造性”,四大種所造的。那麼無表色是屬于色法的。這個色法不能表示于我們的,看得到的,但是呢它也是色法,叫無表色。

  這麼就是說,有部裏邊身表業,就是形色,它的無表業就是無表色。那麼同樣的,語業,有表的是言聲,無表的就是無表色。那麼這是有部,麻煩一些。

  經部的就容易了,全部是思心所了。意業呢,審慮思,決定思,這兩個思心所造的意業。身業,有表的就是動身思,無表的思心所,種子。那麼語業,有表的發語思,無表的呢也是思心所。所以說那一天我們還沒講完,有人遞個條子,思心所的種子造業什麼,思心所的種子怎麼造業呢?種子不造業的,它的現行才能造業的。所以這個話呢,就是沒有講了,提問題就提到一邊去了。那麼這裏我們再回到書上。

  總的業嘛叁種:善的;不善的;無記的。我們這裏說了兩種:善的;不善的。無記的關系不大,也不結果,就不說了。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

  善業又分兩種:一種是有漏的,就有帶了煩惱的;一種是無漏的,煩惱不隨增的。那麼我們這裏講的呢,當然講有漏的,無漏的修道才有。

  其中複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其中複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有漏的,聖人也有,聖者他身心裏邊也有有漏的善。那麼異生呢,凡夫了,當然都是有漏的了。“此說後者”,我們說有漏善呢,我們指的是異生,凡夫的身上的那些善業。那麼不善業呢?也叫非福業了,當然是凡夫了,聖者有沒有?還有一點點,後頭要講。福業是什麼呢?這裏講叁種了,福業非福業跟不動業。不善業叫非福業,它是造罪的了。福業是善的,欲界的善業叫福業。那麼上界呢,色界、無色界的善業叫什麼呢?叫不動業。它也是善的,但是名字不一樣,叫不動業。“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叫不動業。

  如是亦如《俱舍論》雲:「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如是亦如《俱舍論》雲”,這個又引《俱舍》了。“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我們的玄奘法師翻的呢,他就是說,“欲善業名福,不善名非福,上界善不動”,那個比這個好懂一些。欲界的善業叫福業,不善業叫非福業了。上界的善業叫不動業。爲什麼?

  何故名爲不動業耶?

  爲什麼叫不動業?

  謂如欲界中,應于天身成熟之業,有于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于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動。

  欲界來說,它的業可以轉的,可以動的,本來你在天上,天身要成熟的業,可以到人間或者畜生道餓鬼身上成熟,這個果是可以動的,它是有活動性的。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業,你假使成就初地的業,絕對在初地成熟,不會到二地去的,那麼叫不動業,它的果呢不能動搖的。

  《俱舍論》雲:「由于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在彼地,你生到哪一地,假使是初禅的,色界的第一個禅天,那麼這個業果決定在那裏成熟,不會到二禅去的;二禅的也不會到初禅來,也不會到叁禅去,都是本地不會動的。我們唐朝翻的呢,“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就是自地,假使初禅的地,它造的業、感的果,都是在初禅,造的初禅業感的果就是在初禅,不會到二禅去的,所以說這個叫不動業。就是說它感果的地方不會動搖的,叫不動業。這些名相經常要用的,這裏講了後邊就要用了,所以要記住。後面來個不動業,它就不解說了,自己要心裏有數了。

  子二 如何集業之理

  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于諸善業發生增長。

  好,下邊,“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怎麼集業,就是怎麼造業的呢?“總諸聖者,于諸善業發生增長”,我們說,聖者來說,見道以上的,他的不善業是沒有了,都是善業了。善業或者是發生造起來,或者是增長起來,這是兩種。

  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但是“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爲什麼預流、一來還要造作不善業呢?預流、一來還沒有出欲界,欲界的煩惱在預流果來說,是沒有動的,修所斷的煩惱沒有動。那麼到一來果呢,斷了六品,還有叁品沒有斷,預流從一品到五品,這中間還有天家家、人家家很多了,這個《俱舍》裏講。反正預流、一來呢,欲界的煩惱沒斷完的。既然沒有斷完呢,不善的法呢還可以生起來。“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盡管你也可以造一些不善的業,當然更可以造善業了。但是聖者,預流以上的,他不會再造引生死的業,不會造了,就是說造的業不會再引生死了,再投生的業不會造了,他僅是把以前的業報完了就算了。那麼再投一次生死,再造個業投生死不會了。預流最多七番生死,過去的業完了就完了。一來呢欲界再來一次,再也不來了。

  《中觀論》雲:「生死本爲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爲造者,非智見性故。」

  這裏引據《中觀》的論來證明,這裏邊,這個翻譯跟我們中國的《中觀論》有一點不一樣,我們等一下再說,先把這個文銷了。照法尊法師翻的呢,生死的根本就是造業了,那麼這是造什麼業呢?就是能夠引起生死的業。生死的根本就是說,因爲這個業了。引起生死的業造了,生死要流轉了。“故智者不造”,這個業呢,智者,證了空性的不會造了。哪怕你是預流、一來,他雖然還能造不善業,但是引生死的業,再流轉生死這個不會造了。那麼預流不是還有七番嘛,七番是過去的業,還沒有完的,那搞完了就算了,再新的不會加了。所以說,智者呢,見道以上的,再不會造了。“故愚爲造者”,愚呢無明沒有破的,沒有證空性的,那麼他要造流轉生死的業,不斷地造下去,不斷地流轉。“非智見…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