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故”,而智者呢不造的,不是智者,因爲什麼?智者見了空性了,他不會造了。那麼這是法尊法師翻的。那麼我們呢看一看,《中觀論》的,我們漢地的《中觀論》的。據我們去給拉蔔楞寺聯系呢,據說他們拉蔔楞寺跟我們漢地的《中觀論》的講的也是一樣的。那麼這我們就要參考一下,如果不一樣嘛就不參考了。
那麼漢地的《中觀》 怎麼說的呢?他說,“是謂生死”,他前面講的十二因緣了,他說這個就叫生死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直到生老死了,這個就叫生死。“諸行之根本,無明者所造”,這個生死流轉固然是業了,行就是造的業了,但是這個行的根本是無明。無明是愚者,有無明的人才造的,那麼智者是不造的。
《中觀論疏》卷廿五:「凡夫爲無明所盲故,以身口意業爲後身起六趣諸行,隨所起行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以識著因緣故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六入因緣故有六觸。六觸因緣故有叁受。叁受因緣故生渴愛。渴愛因緣故有四取。四取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令後叁有相續。從有而有生,從生而有老死,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衆患,但有大苦陰集。是故知凡夫無智,起此生死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以如實見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以因滅故,果亦滅。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事滅,是事滅故,及至生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正滅者,畢竟滅。是十二因緣生滅義,如阿毘昙修多羅中廣說。」那麼《中觀論》的解釋呢,他這麼說的,“凡夫爲無明所盲故”,無明把眼睛遮掉了,看不到了。“以身口意業爲後身起六趣諸行”,以身口意叁業了,爲後身,後一輩子起六趣的諸行。投到六趣去了,造很多的業了,可以往生六趣的。那麼這是行了。
“隨所起行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那麼你造的業及行呢,有上品的中品的下品的,那麼根據這個業的上下,那個識(阿賴耶識也好,意識也好),它到六趣受生去了。這個上中下呢,當然善的也有上中下,不善的也有上中下,那麼到叁界受生,到六趣裏邊受生。
“以識著因緣故有名色集”,因爲有識了,投生了,那麼有名色了。名色呢有六入。六入後由因緣的緣故有六觸。六觸有受。受有愛。愛有取。取之後又造罪了,就是後一相續了,就是取有有了。有了之後就有老死了。這是十二因緣了。我們馬上就要講。從老死之後呢,憂悲苦惱了,種種的過患了,總的來說,一個大的苦蘊集。《俱舍》裏就講得很多了,我們可以參考。
“是故凡夫無智”,因爲無明,沒有智慧,沒有空性智慧,起這個“生死諸行根本”,這個諸行的根本就是無明了,因爲無知就是這個根本。“智者所不起”,這裏就是說聖者不造,他證了空性了,再也不起無明了,也不會造這些引生死的業,就不造了。
爲什麼不造呢?“以如實見故”,因爲如實地看到空性的,一切法自性空了。“則無明滅”,見了自性空之後,無明就沒有了。無明沒有了之後,行也沒有了。行沒有了之後,識也沒有了。識沒有之後,乃至生老死了,都沒有了。那麼這樣子就是還滅的因果了。生老死沒有,一切種苦,大苦蘊集也就沒有了。所以說這十二因緣呢,生死流轉,因爲無明。那麼還滅呢,破了無明了,就還滅了。這是《阿毘達磨》裏邊經常講的,這個我們可以抄一下。
這是講十二因緣的時候,就是說,生死的根本是無明,無明才能造業,造引生死的業。這是哪些人造呢?沒有見道以下的人在造,見道以上的人,再也不會造那些業了。
世親論師亦雲:「見谛無能引。」
世親菩薩也說過那個話。“見谛”,就是見道以上的人,再也不造引生死的業了。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我執沒有破的,就是沒有見空性沒有見道的,這個時候可以造引生死的業。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于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但是你證到無我了,就是見道以上的,那麼這個真實的義……,有我嘛是虛妄的,本來沒有我嘛,真實來說是沒有我的嘛,那麼虛妄增益一個我。那麼證到自性空了,知道無我的真實道理,知道之後,雖然生死,像預流、不還還要來流轉生死了,但是他新引生死的業不造了,他的生死僅僅是過去的業還沒有完,還要推動他受幾世生死,但是新再造引生死的業,再也不造了。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製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這個話,我們要看《瑜伽師地論》了。《廣論》的裏邊一個注解,《瑜伽師地論》的,一卷裏邊。
《瑜伽師地論》卷一:「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惽昧想位,長時(無始以來與身俱生)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同安危義)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複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于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製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角力,能製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複現行。」
這裏就是說這個是原文了,解釋這個爲什麼預流、一來不造新的引生之業呢?他先說,一般的有情(凡夫),臨終的時候,“未到惽昧想位”,臨終的時候有兩個階段:一個是粗想位,粗想位就是說還能思想;細想位呢,思想沒有了,跟惽昧一樣了。細想位過了之後呢,命終了。細想位呢,看看他不動了,他也不想了,但是命還沒有終。這是細想位。粗想位的時候呢,還能想,這個時候,助念、超度最有效的時候。
那麼達到細想位的時候了,無始以來,一個我愛,這是俱生的,不是分別的。分別的這些在見道以後都斷掉了,俱生的這個是斷不了的,一定阿羅漢才斷完的。那麼俱生的那個我愛他生起來了,現行了。這個現行之後,他就感到自己要死掉了,這個我也沒有了,他就對自己有愛嘛,愛的力量就建立一個中有起來。因爲我愛的力量呢,就産生一個中有了。由這個中有再投生嘛就是生有了。這是凡夫了。假使預流果、一來果,這個時候,我愛出不出現呢?也要出現,因爲還沒有斷掉,它是俱生的不是分別的,那麼也出現。
但是預流果、一來果,“于此我愛”呢,“由智慧力”,觀空的力量,把它數數推求。就是推這個我愛從何而來?愛什麼東西?他我執也斷掉了嘛,那麼這樣子推求呢,可把它降伏。“製而不著”,把它壓伏,不跟它跑了。這個就是說,“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角力”,這個智慧等于說很有力的大力士,這個我愛就像一個很瘦弱的人,他們兩個打架的話,肯定我愛的力量打輸的。那麼智慧力一起,把它降伏了,那麼我愛就不起了。所以說,引後有的業呢是不會生了,這個是這樣的。這個道理就跟兩個打架一樣了,就是他引生死的業不會再生了。
不還果呢,“爾時我愛不複現行”,不還果來說呢,它這個我愛呢不現行了。種子有沒有?種子還在,沒有斷掉。這是我愛不現行了,那麼它怎麼不現行呢?在《瑜伽師地論披尋記》說,這是對欲界來說的,不還果呢,欲界不來了,當然欲界的我愛不現行了。這個話呢,我們查了《雜集論》呢,還有點毛病,就是說《披尋記》裏邊這一點有點疏忽,那麼我們把《雜集論》的文把它補充一下。
《雜集論》卷五:「又此自體愛,唯是俱生,不了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而能分別我自體生差別境界。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然能了別,以對治力之所攝伏。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此愛不複現行,彼由隨眠勢力,令生相續。」
《雜集論》怎麼說呢?它是這麼說的,《雜集論》的文我們是引了兩個,一個是略的,一個是廣的。昨天他們看了廣的要抄,那麼就把廣的念一下。《雜集論》裏邊說,“又此自體愛”,這是我愛了。“唯是俱生”,不是分別的,俱生的,俱生的就是見道的時候斷不了的。“不了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它對外境是不緣的,不了別的,它的叁性呢是有覆無記性。“而能分別我自體”,它只分別我,只管我自己,我自己的。“生差別境界。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因爲這個我愛起來呢,他自己怕自己斷掉了,死掉之後就起一個中有。這個中有就是因爲我愛的力量呢把中有生起來了。“未離欲聖者”,就是一來,不還了,亦爾,臨終的時候它要現行的。“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那就是沒有昏迷之前呢,這個我愛能起現的。“然能了別,以對治力之所攝伏”,但是呢,就是前面說的,他有這個證了空性的見道力量可以對治它,把它降伏,所以說不引起再投生的業。那麼不還果的聖者呢,“已離欲聖者”,已離欲界呢就是不還果了。“對治力強故,雖未永斷,然此愛不複現行”,不還果的他的對治力,空性的力量強了,雖然我愛的種子沒有斷,但是現行不會起來了。那麼他不還果叁界還沒有出去了,他還是要投生了,在上二界投生了。他投生是什麼力量呢?“由隨眠勢力”,種子力量,不是現行了。這就是說,不還果呢,他不起現行了。並不是說欲界的現行不起,色無色界的現行也不起,還有種子、隨眠力量來投生的。那麼這個事情呢,碰上這個問題呢我們也把它說一下。那麼就可以明確一下,不還果的不起現行,是叁界的現行我愛都不起的,不是欲界不起。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所以說,能夠引集,造集,就是說造那個引生死業的,從大乘來說呢,加行道最高的就是世第一了,以下的一切凡夫他能造這個業,見道以上的就不造了。那麼聲聞呢,預流、一來呢,見道以上也不造了。那麼這一段是比較費解,我們講了多一點。下邊看下去。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叁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我們前面說的了,造業主要是薩迦耶見了,我愛了,這些存在就要引起……,生死的…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