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故”,而智者呢不造的,不是智者,因为什么?智者见了空性了,他不会造了。那么这是法尊法师翻的。那么我们呢看一看,《中观论》的,我们汉地的《中观论》的。据我们去给拉卜楞寺联系呢,据说他们拉卜楞寺跟我们汉地的《中观论》的讲的也是一样的。那么这我们就要参考一下,如果不一样嘛就不参考了。
那么汉地的《中观》 怎么说的呢?他说,“是谓生死”,他前面讲的十二因缘了,他说这个就叫生死了。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生老死了,这个就叫生死。“诸行之根本,无明者所造”,这个生死流转固然是业了,行就是造的业了,但是这个行的根本是无明。无明是愚者,有无明的人才造的,那么智者是不造的。
《中观论疏》卷廿五:「凡夫为无明所盲故,以身口意业为后身起六趣诸行,随所起行有上中下识入六趣,随行受身。以识着因缘故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六入因缘故有六触。六触因缘故有三受。三受因缘故生渴爱。渴爱因缘故有四取。四取取时以身口意业起罪福,令后三有相续。从有而有生,从生而有老死,从老死有忧悲苦恼,种种众患,但有大苦阴集。是故知凡夫无智,起此生死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以如实见故,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亦灭。以因灭故,果亦灭。如是修习观十二因缘生灭智故是事灭,是事灭故,及至生老死忧悲大苦阴皆如实正灭。正灭者,毕竟灭。是十二因缘生灭义,如阿毘昙修多罗中广说。」那么《中观论》的解释呢,他这么说的,“凡夫为无明所盲故”,无明把眼睛遮掉了,看不到了。“以身口意业为后身起六趣诸行”,以身口意三业了,为后身,后一辈子起六趣的诸行。投到六趣去了,造很多的业了,可以往生六趣的。那么这是行了。
“随所起行有上中下识入六趣,随行受身”,那么你造的业及行呢,有上品的中品的下品的,那么根据这个业的上下,那个识(阿赖耶识也好,意识也好),它到六趣受生去了。这个上中下呢,当然善的也有上中下,不善的也有上中下,那么到三界受生,到六趣里边受生。
“以识着因缘故有名色集”,因为有识了,投生了,那么有名色了。名色呢有六入。六入后由因缘的缘故有六触。六触有受。受有爱。爱有取。取之后又造罪了,就是后一相续了,就是取有有了。有了之后就有老死了。这是十二因缘了。我们马上就要讲。从老死之后呢,忧悲苦恼了,种种的过患了,总的来说,一个大的苦蕴集。《俱舍》里就讲得很多了,我们可以参考。
“是故凡夫无智”,因为无明,没有智慧,没有空性智慧,起这个“生死诸行根本”,这个诸行的根本就是无明了,因为无知就是这个根本。“智者所不起”,这里就是说圣者不造,他证了空性了,再也不起无明了,也不会造这些引生死的业,就不造了。
为什么不造呢?“以如实见故”,因为如实地看到空性的,一切法自性空了。“则无明灭”,见了自性空之后,无明就没有了。无明没有了之后,行也没有了。行没有了之后,识也没有了。识没有之后,乃至生老死了,都没有了。那么这样子就是还灭的因果了。生老死没有,一切种苦,大苦蕴集也就没有了。所以说这十二因缘呢,生死流转,因为无明。那么还灭呢,破了无明了,就还灭了。这是《阿毘达磨》里边经常讲的,这个我们可以抄一下。
这是讲十二因缘的时候,就是说,生死的根本是无明,无明才能造业,造引生死的业。这是哪些人造呢?没有见道以下的人在造,见道以上的人,再也不会造那些业了。
世亲论师亦云:「见谛无能引。」
世亲菩萨也说过那个话。“见谛”,就是见道以上的人,再也不造引生死的业了。
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
我执没有破的,就是没有见空性没有见道的,这个时候可以造引生死的业。
现证无我真实义已,虽于生死由业烦恼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业。
但是你证到无我了,就是见道以上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义……,有我嘛是虚妄的,本来没有我嘛,真实来说是没有我的嘛,那么虚妄增益一个我。那么证到自性空了,知道无我的真实道理,知道之后,虽然生死,像预流、不还还要来流转生死了,但是他新引生死的业不造了,他的生死仅仅是过去的业还没有完,还要推动他受几世生死,但是新再造引生死的业,再也不造了。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这个话,我们要看《瑜伽师地论》了。《广论》的里边一个注解,《瑜伽师地论》的,一卷里边。
《瑜伽师地论》卷一:「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惽昧想位,长时(无始以来与身俱生)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同安危义)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这里就是说这个是原文了,解释这个为什么预流、一来不造新的引生之业呢?他先说,一般的有情(凡夫),临终的时候,“未到惽昧想位”,临终的时候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粗想位,粗想位就是说还能思想;细想位呢,思想没有了,跟惽昧一样了。细想位过了之后呢,命终了。细想位呢,看看他不动了,他也不想了,但是命还没有终。这是细想位。粗想位的时候呢,还能想,这个时候,助念、超度最有效的时候。
那么达到细想位的时候了,无始以来,一个我爱,这是俱生的,不是分别的。分别的这些在见道以后都断掉了,俱生的这个是断不了的,一定阿罗汉才断完的。那么俱生的那个我爱他生起来了,现行了。这个现行之后,他就感到自己要死掉了,这个我也没有了,他就对自己有爱嘛,爱的力量就建立一个中有起来。因为我爱的力量呢,就产生一个中有了。由这个中有再投生嘛就是生有了。这是凡夫了。假使预流果、一来果,这个时候,我爱出不出现呢?也要出现,因为还没有断掉,它是俱生的不是分别的,那么也出现。
但是预流果、一来果,“于此我爱”呢,“由智慧力”,观空的力量,把它数数推求。就是推这个我爱从何而来?爱什么东西?他我执也断掉了嘛,那么这样子推求呢,可把它降伏。“制而不着”,把它压伏,不跟它跑了。这个就是说,“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这个智慧等于说很有力的大力士,这个我爱就像一个很瘦弱的人,他们两个打架的话,肯定我爱的力量打输的。那么智慧力一起,把它降伏了,那么我爱就不起了。所以说,引后有的业呢是不会生了,这个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就跟两个打架一样了,就是他引生死的业不会再生了。
不还果呢,“尔时我爱不复现行”,不还果来说呢,它这个我爱呢不现行了。种子有没有?种子还在,没有断掉。这是我爱不现行了,那么它怎么不现行呢?在《瑜伽师地论披寻记》说,这是对欲界来说的,不还果呢,欲界不来了,当然欲界的我爱不现行了。这个话呢,我们查了《杂集论》呢,还有点毛病,就是说《披寻记》里边这一点有点疏忽,那么我们把《杂集论》的文把它补充一下。
《杂集论》卷五:「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而能分别我自体生差别境界。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以对治力之所摄伏。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
《杂集论》怎么说呢?它是这么说的,《杂集论》的文我们是引了两个,一个是略的,一个是广的。昨天他们看了广的要抄,那么就把广的念一下。《杂集论》里边说,“又此自体爱”,这是我爱了。“唯是俱生”,不是分别的,俱生的,俱生的就是见道的时候断不了的。“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它对外境是不缘的,不了别的,它的三性呢是有覆无记性。“而能分别我自体”,它只分别我,只管我自己,我自己的。“生差别境界。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因为这个我爱起来呢,他自己怕自己断掉了,死掉之后就起一个中有。这个中有就是因为我爱的力量呢把中有生起来了。“未离欲圣者”,就是一来,不还了,亦尔,临终的时候它要现行的。“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那就是没有昏迷之前呢,这个我爱能起现的。“然能了别,以对治力之所摄伏”,但是呢,就是前面说的,他有这个证了空性的见道力量可以对治它,把它降伏,所以说不引起再投生的业。那么不还果的圣者呢,“已离欲圣者”,已离欲界呢就是不还果了。“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不还果的他的对治力,空性的力量强了,虽然我爱的种子没有断,但是现行不会起来了。那么他不还果三界还没有出去了,他还是要投生了,在上二界投生了。他投生是什么力量呢?“由随眠势力”,种子力量,不是现行了。这就是说,不还果呢,他不起现行了。并不是说欲界的现行不起,色无色界的现行也不起,还有种子、随眠力量来投生的。那么这个事情呢,碰上这个问题呢我们也把它说一下。那么就可以明确一下,不还果的不起现行,是三界的现行我爱都不起的,不是欲界不起。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所以说,能够引集,造集,就是说造那个引生死业的,从大乘来说呢,加行道最高的就是世第一了,以下的一切凡夫他能造这个业,见道以上的就不造了。那么声闻呢,预流、一来呢,见道以上也不造了。那么这一段是比较费解,我们讲了多一点。下边看下去。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三门作行杀等不善,集非福业。
我们前面说的了,造业主要是萨迦耶见了,我爱了,这些存在就要引起……,生死的…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