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35

  ..续本文上一页业就造起来了。染污的无明萨迦耶见,它在的时候,由它的自在转,不是自己的自在,跟了无明萨迦耶见在转。那么跟了它在转呢,有个我嘛,顺的嘛就要贪嘛,不顺的就要瞋。那么三门,身口意三要做很多的不善业,杀盗淫妄等等。这造了之后就是非福业,造了很多非福业。

  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

  反过来,假使说,你造的业,同样还是萨迦耶见的,自在转下边。萨迦耶见造善业也有嘛,萨迦耶见是我嘛,你要我自己学过佛法了,要大富就要布施,要生天绝对要持戒,那么还是为自己好嘛。那就造善业了。“行舍施守护戒”等等欲界的善法,那么他造的业就是福业了。

  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假使你修四静虑,四个无色界的止观呢,那么“为积集诸不动业”,这个造的是不动业。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这是一种。前面是说,那些有漏的了。欲界的不善业叫非福业;欲界的善业叫福业。上界的不动业,这是善业。假使说我们三界里边一切盛事,就是一切三界的享受,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的那些禅定,都认为过患。就是前面看过的苦苦、坏苦、行苦看透了,都不好,要求解脱欲乐的心发起的一切善业。

  另外一种,“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对无我的道理,如理观察智慧相应的思心所,它发动的那些善的净的业,这是无我相应叫净业了。前面说的是有萨迦耶见的染污的叫不净业,不是净的了。

  “是否集谛生死因耶”,我们不是说,引生死的业是集谛了。这些由观察了三界的过患而发动的善业,跟无我的智慧相应的,所造的那些善的净业,它是不是集谛造生死的因?这个问题呢,我们在会上,执事会里边经过几次的大讨论,有的人还是搞不清楚。那么我们这里可能也有很多人不会搞清楚,回去好好地思维一下。这两种业是不是集谛的生死因?那这么回答。

  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是后有爱能对治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

  就是说,前面两种业,因为加行道,资粮道还没有见道,无漏的法还没有生起来,他们造的业,还是“庸常”,一般性的,造能够引生死的业。但是意乐不一样,一个意乐是厌患三有的,看到三有过患,厌患的求解脱的欲乐,一个是与无我慧相应的善业。这(个)两个呢,“是后有爱能对治品”,就是对治后有爱的。厌患求解脱跟后有爱是相违的,无我相应的,有我才爱,后有。我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后有呢?所以这两种呢,都后有爱呢,是能对治它的,不顺它的,能对治它的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生死的根本,我执,它的行相是不同的,反起来的。所以说,它两种造的业,看起来跟平常造的业一样,但是意乐心不同,它相应的慧不同,它是无我慧相应的。所以说,这一类造的业呢,不是一般的真正引业的集谛,不是集谛,那么是什么呢?

  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但是它也不能出生死,它还没有见道嘛。它还随顺了引后有的集,它还是随了它后头,随了那个业,跟着它转,它没有跳出它的范围。随顺引后有的集,随顺它的,就是这个集谛,真正引后有的集谛,它还是随顺它的。所以说它叫什么呢?集谛所摄,本身不是集谛,但是集谛所摄的。那么这个也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来的。

  如是亦如《摄决择分》云:「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摄。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

  “如是亦如《摄决择分》云”,《瑜伽师地论》的六十七卷里边说,用了一个问答。“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他就是说,世间的一些法,他厌患不是一般性的,厌患后有的,就是厌离呢,求解脱的,能够背后有的,引出世道的。“彼等何故集谛所摄”,既然它是引出世道的,它是背后有的,为什么说它还是集谛所摄呢?“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就是它的本性是厌患后有,要出三界的,但是力量还不够,它还得要受生嘛。他能够随顺后有的身语意的妙行,感后有的身语意的妙行,它是随顺的,所以(它)是集谛所摄。集谛的范围所摄,但是不是真正感生死的集谛。

  此说善思生死过患,厌离生死意乐所起,引出世道诸善净法,为随顺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好好地思维生死的过患,厌离生死,要求解脱的意乐所引起的。那么所引,引出世道,这些无我慧相应的那些好的善法,这叫随顺集谛,不是真正集谛。

  故当励力,引此意乐及无我慧。

  这个我们还没有证圣道之前,它已经不是集谛了,是随顺集谛的东西。所以说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见道,要好好地努力,要引生这个解脱的意乐心,跟无我的慧。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我们造的业虽然还是属于集谛所摄,却不是真正集谛了,有这个好处。不能引生后有生死的业了,仅仅是集谛所摄就完了。我们学过《摄大乘论》的时候也有。就是说,闻思的种子,从资粮道加行道,那些种子,都存在一个非阿赖耶识所摄的一个地方。那么这个东西,阿赖耶识的种子,有漏的,会完的,这个呢却是越来越多,将来也是法身的种子。那么这个意思跟这个是相仿的,现在出世的作用虽然没有起,但是它已经不是真正集谛了。我们现在没有见道之前呢,就要好好地努力,就是引生这个解脱的意乐心,跟无我慧相应的心,这样子我们造的业就是不属于集谛的业了,仅仅是集谛所摄了,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个文当然是比较难了,要好好地去消化。

  由是因缘,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转生死轮。

  前面说好的了,这里说余下的。前面道理懂了,我们假使没有异门,多方面的去观察生死的过患。这生死过患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了,要多方面的观察了。“于生死盛事”,就是生死里边,人天的那些好的事情,没有破除贪着,没有得到对治,又没有好好地以正观察的慧观察无我。观察无我,《毘钵舍那》里边要广讲,这也不是好懂的。我们经常,那个话大家还总记得吧?“宁肯背石头,不想听止观”,这个《止观章》比背石头还要吃力。法尊法师《广论》学完了,毕业生留下就法尊法师一个人,他是藏地听的,那就是说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虽然不容易,义利极大,好处极多,所以说我们要努力,要去观察无我的道理。

  那么假使不观察的话,又没有修菩提心,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空性见嘛,世俗菩提心就是七重因果,自他相换这些。除开这些,你所学的善行,除开还有少许,依福田力,三宝的力量之外,都是庸常的集谛,流转生死的。就是说我们假使没有知道生死过患,对生死的盛事没有破贪着,没有起对治,又没有跟无我慧相应,又没有修二菩提心,那么所造的善业除了极少数靠三宝加持力之外,其它的都是流转生死的集谛。

  那么就是说,一般的凡夫造的业了,都是流转生死的了,那是生死长河,哪一天完都不知道的。前面说的生死旷野了,无边无际的,很可怕的。那么这是要鼓励我们多修厌患,多修无我慧相应,再嘛修菩提心了。那么少数的依福田力,能够不属于真正集谛所摄的是哪一些呢?那就是说,依靠修持仪轨等等,靠相信三宝的功德,依靠上师圣众的福田,那么这些也可以由他们的功德把我们的造的业呢,也属于不是真正集谛所摄的,那么这是极少数的了。主要靠自己,靠自己就是厌患生死,破除贪着,破除贪爱,对治三界的贪爱,要么要观察无我慧,或者生起两个菩提心,这样子造的业,就不是真正的流转生死的集谛的业,是集谛所摄的顺了出世道的业。

  那么这个是两个,虽然不好懂呢,但是关系重大,就在凡夫的时候,两条道路要选择。选择那个好的一条,不要选择凡夫所走的生死无边的不断的造生死业,不要造。

  又增长业分为二类,一为乐受义故增长,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下边呢,“又增长业分为二类”,前面不是说,法身业了,增长业了,增长业有两种。“一为乐受义故增长”,为了乐受,造业呢造增长的业;“二为舍受义故增长”。这个什么意思下边会讲。

  初中复二,一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

  “初中复二”,为乐受的又分两个。第一个,欲界的。“一为受用色声等欲尘”,受五欲的造的诸业。

  二于外乐,厌舍贪着,为定生乐受,而增长业。

  第二呢,“二于外乐”,就是说,五境的乐,色声香味触。“厌舍贪着,为定生乐受”,定里边的乐了。就是不要外边的五境的乐,要定里边自己生的乐,内心的乐,而增长造业的,这是两种。一种是五欲的乐,一种是定中的乐。

  初复有二,一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

  五欲乐里边,又分两种。“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贪着现世的盛事五欲的快乐,这个造的业肯定是非福业。现世要追求财色,利衰毁誉…,八法,世间八法嘛。造的业就是非福业,不善的。假使为增上生,下一辈子的(才是福业)。

  二正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为了增上生,好好修佛法,求暇满,那么这样子呢,福业,增长福业,这是造作的是福业,不是非福业了。同样目的是求乐,为现世的是非福业,为来世的就是福业。这是欲界的两种。

  正缘定生乐受者,谓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

  色界的定中的快乐的乐受的,“谓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那么从初禅到第…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