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

  第六十六讲

  上一次我们把中士道圆满了,这是中士道次第。中间有些提一个问题,比较有点价值,那么我们今天回答一下。在一百九十九页最后一行,有人提,这里说《入行论》里说的,“无罪能如瞋”,没有一个罪比瞋更厉害,它能够障道、断善根。一般的理解,只有邪见是断善根的,瞋心能不能断善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探讨一下。我们说,瞋心起了,把一切功德都烧掉了,燃烧功德林。这个是说善根是中断了,这个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能不能决定把它根子断掉?我们就要参考一些资料了。

  在《入行论》里边有这个颂 ,“百千劫中所积集,布施妙供供如来,所有一切诸善行,一念瞋心能摧毁”,那就是说,正法、善法能够生、能够住,它最大的障碍就是瞋恚心,那么要精进地防护它的危害性了。我们说,百千劫里边积集的布施的、供养的善法,供养如来的,供养三宝的,所修的布施,持戒等等妙行,假使你对菩萨起一念的瞋心,就能根本摧毁,根本烧了,就是根子也断了,这是真的断善根了。这个里边它说引一切有部的律里边也有这个意思,当然了,律藏我们就不说了,因为在座的不都是比丘。这里就是说,假使你所对的,瞋恨的境是菩萨的话,百千劫所修的善根就会断掉。《入中论》里边也有这么说。还有一部叫《分别炽然论》 里边也说,邪见跟害心(瞋心),都能断善根。所以说,瞋恚断善根的话,不是一个单是中断,根子也能断。那就是说你有力的瞋心,或者是对的境是菩萨,是真的断善根。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有人提了,我们顺便也讲一下。二百页里边第十行,有人这个文字理解不下来,“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我们说世间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个。中间四个事情,利、誉、称、乐这四个众生是欢喜的,难离开的。就是说要,这个事情是欢喜的,容易生起,但是难以离开。其余四个事情,对立面,就是衰、毁、讥、苦,这个他不欢喜的,离、不欢喜。这个欢喜前四个,不欢喜后四个,都是受了世间八风的影响,产生了贪、瞋,这个都要修对治。这个都不好的,欢喜前四个也不好,不欢喜后四个也不好,这个要舍弃八风。这个下士道就有,要放弃现世,对现世的八风不要着意。好的你高兴,不好的就不欢喜,这个都是不对的。

  中士道最初是讲苦,认识到这个世间是苦。然后,苦的原因追究,它是集谛,业跟烦恼。而业烦恼之中,尤其重要的是烦恼。单是有业,没有烦恼的滋润,它不会感果的。但是没有业、种子,没有业,有烦恼的话,它可以不断使它新造很多业,感到很多的苦果。所以说真正修行下手呢断烦恼。

  后边讲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里边,重点就是说流转的补特伽罗是找不到的,只有一些法在流转。“唯是法因,唯是法果”,这里边解了很多问题,执着补特伽罗,前世有没有我?中间有没有我?后世有没有我?它是无因生,邪因生等等?是由这个大自在天生?这些问题都回答了。就是这几个法,根据他的业,惑业苦流转,在变化,没有什么其它的参予的。大自在上帝等等——没有。也不是无因生,都是有因有缘的。这些问题,在《科颂》里就讲了一些,在《瑜伽师地论》里边也讲了很多。这些我们没有引呢,怕太多了,有些人智慧照顾不了了,有些就自己去看了。

  最后就是说,要修解脱三有,出离生死,以什么身的身份最好?那以出家的身份,不但是解脱三界,要出家的身份;哪怕是修波罗蜜乘;乃至说密乘都是以出家身,尤其是比丘身为最殊胜。这个就是驳斥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因为大乘行菩萨道,有的人认为居士身份好;甚至于修密法的,认为居士更好,这些都是错误的,宗大师就驳斥了这些观点。你修什么道呢?戒定慧三道,这个能够出离生死,中士道的内涵大概如此。

  那么上士道,我们要进入上士道了。这个讲起来很快,你说我们很慢,一点也不慢。你做起来,恐怕有的人,开始的依止法都还没有做起来,还没有进入下士道。下士道进入之后,重点要放弃现世,要着重于增上生,下一辈子的暇满,这些呢我们当下要下手的。上士道,中士道,我们就是知道前面要走那个路,方向对了,发的心也是顺了这些地方发心,真正的修持,要把下士道修好,才能入中士道。中士道修好之后,才能真正地展开上士道的修行。

  上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

  入大乘门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要讲上士道了,第一个要赞叹、敬礼成就大悲的那些大菩萨,那些佛菩萨。大悲是一个根本,产生菩提心的,所以说敬礼大悲。前面我们也说过的,有一个颂,他说,还是顶礼佛,还是顶礼大悲呢?他就是说因为佛是大悲心而成就的,以前有这么一个颂,所以大悲的重要性,前面也说过了。这里要讲上士道,特别重要了,所以提出来,先要顶礼。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这是总的回忆中士道。我们看了生死的种种过患,中士道一开始,三苦,八苦,六种苦。六道的苦,最后是三苦,整个三界的苦苦,坏苦,行苦,讲了很多。这都是生死的过患。我们流转生死受的无非是苦,这个是造了很多的业,心里想追求的是快乐,结果却是得到的是各式各样的苦,那么就是要看到这个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一切三有,从无间地狱起,一直到最上的非想非非想天,都同火坑一样,都是不能住的地方,就是《法华经》的“三界犹如火宅”,屋里火烧起来了,你怎么还能呆呢?赶快要出去了。要么要求解脱了,要证解脱,要证到解脱,“息灭惑苦”,要证解脱,就要息灭烦恼。这个苦是果,烦恼是因,烦恼灭掉了,苦的果才能灭掉,所以说息灭惑苦。

  “由此希求策逼其意”,有这样子的希求,因为不愿意在三有里受火坑的苦,要求证解脱。他就是这个希望,这个希求,策逼他的心,使他逼着要修三学道,戒定慧,能真正得解脱了。这就是总结前面中士道的一系列的那些内涵。解脱之后,就脱离生死了。所以说了生死了,事情就完了。汉地经常有人说:“了生死,了生死。”如果你是单是你自己了生死,那自了汉,就是一个声闻乘。汉地一般是大乘,不能单是自己了就算数的。这个单是了生死了,这是中士道的事情,不属于大乘的,所以说。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

  这个解脱生死了之后,出了三界了,不会退的。不像这个善趣,下士道求增上生,他得了善趣了,生了人天。但是到了人天之后,靠不住,一旦造了恶业,或者过去的恶业还没有受报的,你这个人天福报亨完了,还得掉下来,恶道去受苦。而这个脱离生死之后,再也不会回到三界来受苦,这个是报身不退。所以说中士道的出生死,比下士道的增上生要好得多。“无所退失”,决定不会退的。“非如善趣”,善趣会退下来。

  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

  这样子很好嘛,三界的苦也脱离了,也不会退了,但是不圆满,所断的过没有断完,所证的德也没有证完,都是一部分。对自利来说,过还没有断完,什么?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有断。或者说,《俱舍》里边说的,哪两个无知呢?不染无知没有断,染污无知是断掉了,还有一些没有断,过还没断完。所证的德,仅仅是自己的出生死的那一部分戒定慧的德。还慈悲心,那些都没有圆满,智慧也没圆满。因为你仅仅自己出三界,要度一切众生出三界的智慧你还没有,悲心更不谈了。所以说断的过也是一部分,证的功德也是一部分。自利来说,还不圆满,不要说利他了。利他呢,你自己都不圆满,利他能力不够,最多也是少分。所以说这样子的人是不够的。“后佛劝发当趣大乘”,这是《法华经》里的辞句。那么多弟子证了阿罗汉,佛还要劝他们回向大乘,最后给他们授记,多少劫多少劫以后,都要成佛。这个证了阿罗汉,出了生死再回向大乘,成佛,那就很慢了,很多很多劫之后,才成了。所以说。

  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

  有智慧的人应当不要走冤路了,不要证了阿罗汉之后,再回过来学大乘,这个太慢了。应当于最初的时候直接进入大乘,不要转弯了。所以前面中士道的时候,只是把戒讲了一下,定慧就没有讲,为什么?中士道的定慧证的是声闻的涅槃,你证到了之后,再发心起来学大乘,那是太慢了。直接我们依共同的戒的基础,发了菩提心,见了大乘的定慧,那就是直接进入大乘了,那就快了。所以说宗大师非常善巧,中士道就给你不讲完了,定慧就不讲了,共同需要的戒给你讲了,直接要我们发菩提心了,进入大乘。所以说,有智慧的,应当从最初,就进入大乘去了。这个也不是宗大师的意思,他引了很多的经论。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这个论里边说,声闻乘没有力量引发世间的义利,就是不能度众生了,毕竟弃舍。所以说,我们要毕竟地,就是彻底地放弃了这个二乘。二乘跟大乘差别在哪里呢?心不一样。二乘发心,自己了了就算数。修的法,中士道的法,大乘还是要修的,不是从法上分的,从心上分的,二乘的心要舍掉。“一味利他为性者”,这是菩萨的种性。一味利他,不顾自利的,这样子的种性的菩萨。“应趣佛乘由悲说”,应当趣向佛乘,就是大乘了。这个佛乘,佛从大悲心流露而说的。佛有大悲心,悲愍一切众生,就说大乘,广度一切众生,不是自己度了就算数的。所以说,真正是要有这个有利他为心的人,应当趣入佛说的以悲心所摄的大乘里边去。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这部论又说,我们中士道学过了,知道世间上的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都是梦一样的,那就是不实在的。“见痴过逼”,看到这个无明所逼迫的那…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