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43

  ..续本文上一页,昼夜各三次发愿,努力使这个菩提心还要增长。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这个跟前面发菩提心仪轨一样。“若能广作即如是行”,假使能够广做的,跟前面的发菩提心的仪轨去做。当然这里不是有阿阇黎,就是自己没有阿阇黎的仪轨你照这么去做,每天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地做。

  “若不能者”,假使你感到时间没有那么多,不能这样子广做。“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那么你不能这样广做呢,你要观想,很清楚地观想福田,就是三宝田。那么在三宝田里供了很多的供养,自己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等等。修好之后,六次地修这个仪轨。

  其仪轨者,谓「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每次三返。

  什么仪轨呢?这是简仪轨,就是说“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我们什么仪轨前面都有的,“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个我们念过了很快,一点印象也没有,念过算数,这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每天要观想福田、供养、修慈悲等,然后这个念六次,这六次一般是昼三次,夜三次,也可以一次性地六次一起念,当然昼夜分三次为好。

  这四句话前面的二句是不共归依,就是我们归依的三宝就是大乘的三宝。下边二句是发菩提心,是修一切的福德资粮都是为了度众生,而自己要成佛。这个四句是极重要的增长菩提心的一个方式,但我们念起来好象是马马虎虎,以后念的时候就是要好好发心地念。

  这一科就是第一个不要舍弃正愿,第二学令增长。不但不舍,还要使他增长。增长的方式就是观想福田、供养。这一个偈就是一天念六次:昼三次,夜三次。

  癸三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学心不舍有情者。

  下面一科第三科,“学心不舍有情者”,我们发菩提心就是不要舍弃有情。

  《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一菩提心所缘及其二胜利,三发心轨则,四共同增长及五不忘故,应当守护。」

  “《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论》跟《发心仪轨》里边说发心学处的时候没有讲到这一个说不要舍有情的话,但是《道炬论》的释论里边它有这个话,“如是摄受不舍有情”,那么它里边有不舍有情,这样摄受不舍有情。“于一菩提心所缘及其二胜利,三发心轨则,四共同增长及五不忘故,应当守护”,这个文因为我们前后文没有看到了,很费解。拉卜楞寺的他们的解释是这样子的,“摄受不舍有情”,这是总的,那么下边分了五个小点,“于菩提心所缘”;跟它的“胜利”;“发心仪轨”;“共同增长”,自他了,自己跟他共同增长;还有一个第五个不要忘,这五个都要守护,那么这样就不舍有情了。

  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这是《道炬论释》论里的文,一般说《道炬论释》不是阿底峡尊者自己作的,这个文我们仔细看了,跟这个根本的文就是《道炬论》原文,它的意思没有违背,所以说这个道理也可以修的,就是不舍有情也应当修。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心弃舍之量者”,怎么样叫弃舍有情呢?“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那么怎么叫弃舍有情呢?就是说因为有情,作了一些非理的事情,就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就以此为因缘,就是说:“这个人我以后再不给他作义利了。”就不去度他了,这就舍离有情。不要说舍一切有情,舍一个二个都不行,这个舍了一个二个,菩提心就不是菩提心了,有偏的了。所以说这里边因为一些有情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就这个因缘,他说我以后再也不给他做义利了,这个就是舍离有情。这个不能舍,这个要守护,不舍有情这一条也要守护。

  癸四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

  第四科,就是说学修积集二种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要多多地积集。

  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你自从受了愿心菩提的仪轨之后,以后要天天要供养三宝,这些都是学处嘛,受了愿菩提心的学处,后头还有,学处的里边还有断四个黑法,修四个白法。天天要供养三宝,精勤地积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个是增上菩提心的因。

  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这一科是传承,除了一些古代的祖师大德们,他们说了之外,还没有看到经论上有什么依据,但是这个有好处,所以说还是要做。就是说受了愿菩提心之后,每天要供养三宝,精勤地积集资粮,能够使菩提心增上的,这是有好处的,这还是要做。下边是真正的学处。

  壬二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今初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这一辈子受了菩提心了,下一辈子乃至成佛,都要不离发菩提心。这个不是说发个愿就算了,还要修的。能够使余生也不离发心,那么要修二个:一个是“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四种不好的要失菩提心的法要断除;有四种能够不退失菩提心的白法要行持。

  癸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里边有这么说:假使你做了这四个法的话,那么你余生――就是以后投生的时候呢,菩提心本来受了的了,你会忘失;或者不现行,就提不起来了。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还有四个法,你如果成就了,修好了,那么你没有成佛之间,生生世世,哪里投生,都不会忘失菩提心;或者能够现行,做起来。这个就是愿心的学处,我们说愿心学处主要是指这个。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

  “四黑法中”,哪四个黑法呢?“一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欺诳和尚、“阿阇黎”、“尊重”――那些师承了、还有“福田”――有功德的人了。

  当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这个事情呢,“欺诳”由二个事情来看:一个是境;一个在境上做什么事情。

  第一个是境,境是什么呢?“二师易知”,和尚阿阇黎这个大家都知道,亲教是和尚,阿阇黎是假使我们传戒的时候:一个和尚、一个教授;一个是羯磨教授阿阇黎。“易知”,就不讲了。

  什么叫“尊重”呢?“谓欲为饶益”,给我们作饶益的那些师承,就是上师。“福田”呢,“谓非师数”,不是我们的师承,但是他有功德的,这叫福田。对这四种人呢,不能欺诳。

  “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这个解释不是宗大师自己搞的,是《迦叶问品》的《释论》里边讲的。和尚阿阇黎一般都知道;这个尊重做饶益我们事情的师承;福田呢,虽然不在师承的数里边,但是他是有功德的,这些叫福田。在这些人面前不能作欺诳。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在这个境,就是和尚阿阇黎等等他们面前,做什么事情,就成了黑法了,就是做了坏事呢?“谓于此等随一之境”,在这些和尚阿阇黎尊重福田,随便哪一个,这个境,不要全部的,只要一个好了。“故知欺诳则成黑法”,明明知道是这样子的而欺诳他、骗他,这就是黑法,犯了第一个黑法。这个黑法一犯的话,那么下一辈子就忘失菩提心,或者现行现不出来。

  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什么叫欺诳呢,欺诳的道理是什么呢?什么叫欺诳呢?“《释论》解云”,《释论》它里边这么说,“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假使这个境就是那些师承,那些和尚阿阇黎,或者是尊重或者是福田,他们是有功德的人或者是师承,他以悲心说法,对我们说我们做的事情不好,犯了什么。他不承认,以虚妄的语来蒙蔽他们,欺骗他们。这个就第一个黑法成立。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以不诚实的心、欺诳的心来作蒙蔽师长的一切的方便,不管你怎么做,怎么说,都是这一类的,第一个黑法。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

  那么这个欺诳呢,有二种,一种虽然是谄诳,是不真实的话,但不是欺骗性的;一种是欺骗性的。谄诳而不是欺骗性的呢,那是下边要说的,不是属于这一类的。这里说的呢“以欺诳心”,是虚妄,假的,以假的事情,虚妄语来蒙蔽师长的,这就是犯第一个黑法。假使不是欺诳性的,事实还是这样子的,那种谄诳呢,那不是这一类。那么为什么呢?《集学论》里边说的“断除黑法就是白法”。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四个白法里边,第一个白法就是正对治这个。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所以说,“若于尊重启白余事”,对你的师承里边“启白余事”,说这个话。“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你在师长面前说这个话,在其他地方说那个话,说这个话善知识已经允许,那就是欺骗师长,也是弟子欺骗师长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犯了第一个黑法了。那么这是第一个黑法,欺诳师长的。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本来人家没有犯什么罪,也没有悔心,心里很坦然,你使他追悔,你扰乱他,说他犯了什么,使他心起怀疑,追悔心生起来了,这个犯第二个黑法。…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