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42

  ..续本文上一页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那么多劫以最希有的智慧,最甚深的智慧,这个智慧最仔细地观察一切道,修行的道,一切佛菩萨以长劫的时间,多劫的时间,最珍贵的智慧来仔细地观察,修哪个道最快呢?只有看到修菩提心是成佛的最快的一个方便,这是决定无疑的。这是阿底峡尊者看到这些功德。

  如《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入行论》里边有这么一句话,佛经过多劫仔细的观察,就看到只有菩提心能够利益世间,也能够最快成佛。这个就是说菩提心的胜利。

  癸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二:一不舍所发心愿,二学令增长。今初

  那么我们已经发了心了,要使发的心增长呢,那就要修六次发心。这里边分二科:“一不舍所发心愿,二学令增长”,第一个不要舍掉发的心愿,第二个不但不舍还要增长。

  子一 不舍所发心愿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我们前面说过了,依佛菩萨的善知识就是说,受了菩萨的发心的仪轨,依佛菩萨阿阇黎,善知识,他们面前给我作证,自己在他面前发大愿,要度一切众生,没有度的要他得度,没解脱的令得解脱,前面都讲过了,这样子这个仪轨经过了。但是后来,“次见有情数类繁多”,但是看见有情太多了,不但是有情那么多难度,要度的完呢;他还“行为暴恶”,有的有情他的品德极坏;或者看到要度众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要努力地去修行;或者看到二种资粮,积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个资粮要积集无边地多,还要无边难行,难行苦行都要去修,感到心里退心,“为怯弱缘”,他心里就退了。“若更舍置发心重担”,想发心的重的担子想放下来了,那么这样子做的话,比别解脱戒里边的他胜罪(是根本罪),还要重。这个犯的罪等于说别解脱戒犯了根本罪还要重。这个也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他引一部书。

  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我们说这个是发菩提心的菩萨,他经过“亿劫”,极长的时间,“修十善”,修戒。但是他感到菩提心,就是前面这个因缘:众生太多了;他的品德又不好;或者要经长时地努力修行;资粮无边;要修难行苦行,这是感到很害怕,这个担子要放下了,他想取独觉或者是罗汉果。“欲得独胜”就是独觉;或者阿罗汉果,菩提心退掉了。“尔时戒过戒失坏”,这个时候他的菩萨戒犯了过失了,也是坏掉了。“发心重过他胜罪”,你发声闻缘觉的心,这个罪比根本罪还要厉害,就是说比根本罪还要重。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这里就是说菩萨犯了戒了,犯什么戒呢?“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菩萨戒最殊胜的就是他不堕二乘嘛,能够不生起二乘的心嘛,现在你把菩萨的菩提愿退掉了,要修想得到声闻缘觉的果,二乘果,那么你犯的戒是最大的戒,最胜的尸罗给你坏掉了。“故若失此即是破戒”,这个发菩提心的,防护二乘作意的最殊胜的这条戒,假使你失掉的话,就是破了菩萨戒了。

  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

  反过来,假使你没有舍掉度众生的心,那么纵使你在五欲里边,没有忌惮地享受五欲,还不算犯根本的菩萨戒。因为根本菩萨戒最重的就是不要堕入二乘嘛,你只要不放弃菩萨心愿的话,虽然受的五欲,这个还不是最根本的事情。

  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及圣僧,作意遍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那么就是前面的摄颂,它说菩萨假使说受了五欲,但是他没有放弃归依佛法僧,三宝还是归依的。“作意遍智愿成佛”,他的心发的愿还是要将来要成一切智,要成佛的。那么这样子的菩萨呢,智者,有智慧的人知道他还是没有破戒,还是住在菩萨戒里边。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假使你放了受的菩提心,那么你长时间要到恶趣去受苦去了,这个也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话,他引了《入行论》。

  《入行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入行论》里边说,“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这个好象我们有讲义吧,看一看,《入行论》卷四。

  《入行论》卷四云:「经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寻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后当堕入饿鬼中。今于无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欺诳一切诸众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它说,“经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寻常物”,这是《入行论》的文,不是《广论》的文。“其人布施不果行,后当堕入饿鬼中”,那么这个是经上说的,《入行论》还是引经上的话。

  《入行论广解》云:「所施之物虽寻常劣少,一抟之食等,若意中思惟而未果行」,如《正法念处经》云:「若思欲施者有纤毫未施,当生饿鬼趣中。若已发愿而不施,当堕有情地狱中。」

  《分别诸趣经》云:「若人欲收嘉谷实,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发愿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饿鬼世界中,所受痛苦无穷尽。」说为饿鬼之因,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发言明了,愿常为一切有情助伴,令得无上大乐及人天安乐,又复犹豫,欺诳一切众生,何处善趣可生。

  经上有这么说的,它说,假使我们心里要想布施,哪怕是一点点不好的东西,一抟之食了,那是一般的东西了,不是很殊胜的了,心里要想要布施的。“而未果行”,没有去做,这个是哪个经呢?《正法念处经》说的,“若思欲施者有纤毫未施,当生饿鬼趣中”,你想要布施的东西,就心里这么想的,假使有一点点没有施的话,那么你将来要生饿鬼里边。“若已发愿而不施,当堕有情地狱中”,这是心里想了,但是你发了愿,不是想想,决定了,发愿而不施的话,那不是饿鬼,要八大地狱去了,有情地狱,就是大有情地狱了。这是《正法念住经》说的。

  “《分别诸趣经》云:若人欲收嘉谷实,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发愿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饿鬼世界中,所受痛苦无穷尽。说为饿鬼之因”,假使你好的布施,那么你心里要想布施的,心里要发愿要布施这个东西,但是你后来悭吝,舍不得,没有布施,那么他要生饿鬼里边,去受很多的无边的苦。这是饿鬼之因。

  “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发言明了,愿常为一切众生助伴”,现在你发了菩提心,而不是说空话,在三宝阿阇黎面前,具足恭敬,清清楚楚发了愿的,要做一切众生的助伴,令他得到无上的快乐,成佛了,及人天的安乐。现在犹豫了。那欺诳一切众生,哪能生善趣呢?善趣也生不到。这是后边一个颂。

  “今于无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无上菩提果,你本来是发心要得到,成佛,要一心地要思惟对众生作一切助伴的,要帮助他们,度他们一切苦,使他们也得到菩提的果。那么你现在退了,那就欺骗一切众生了。像这样子的人,你生善趣哪能可以生得到呢?他必定往恶趣去的。这就是说引了《入行论》的话。

  “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这个还不是发愿,心里想,假使后来不施的话,那是做饿鬼;假使发了愿的呢,下地狱了,这个是《正法念处经》这么说的。

  第二个颂,“若于无上乐”,无上乐就是指佛的果。“至心请唤已”,至心发愿要成佛的,你现在退了,欺一切众生,那你哪能生善趣呢,只能下恶趣去了。

  那么这一个,“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这里边法尊法师用的“请唤”,这两个字我们感到很费解,后来翻了一个如石的翻的《入行论》,确实把这个意思很明确地说出来了,他的翻译是这样子,“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这个无上乐就是说比喻一个安乐的宴会,就是成佛当他一个最好的宴会,你已经至心、诚心诚意地请,喊了众生来参加这个宴会,就是使他们将来都成佛了。“后反欺众生”,假使你后来呢,这个担子不担了,嫌这个太苦了,退了。“如何生善趣”?那么你这样子欺骗了众生了,你在三宝阿阇黎前发的愿,至心发了愿的,说得清清楚楚,现在在欺骗众生,退了,像这样的人怎么能生善趣呢?决定下恶趣去的,这是说退的人没有好的果的。

  是故此论 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

  这个隆莲法师翻的呢,“如人偶于粪扫中,无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谁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就是说很穷的人,就是捡垃圾的,偶尔一次好容易在垃圾里边捡到一个希有的大宝贝,他说我这次怎么那么幸运呢,以什么方式得到这样子宝贝呢?决定是佛的加持力了。那么这是发了菩提心,等于说穷人在垃圾堆找到最微妙的宝一样,当然珍贵了不能随便丢了,那就是这个意思。

  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应当想我得了这个菩提心,极希有的。“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无论如何,什么情况之下不要把他丢掉。

  “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不但是不能弃掉,还要对这个菩提心特别地下这个誓愿,多发愿,一刹那也不要舍掉它,生生世世乃至一刹那,直到成佛,不能舍。这个就是说千万不要舍掉菩提心,这是希有之宝,不能像前面一样轻轻舍掉。舍掉有什么坏处呢?生恶道嘛,饿鬼地狱都要去,所以说不舍,不要舍所发的愿,不但不舍还要增长了。

  子二 学令增长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不给舍掉还不够。“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