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那麼多劫以最希有的智慧,最甚深的智慧,這個智慧最仔細地觀察一切道,修行的道,一切佛菩薩以長劫的時間,多劫的時間,最珍貴的智慧來仔細地觀察,修哪個道最快呢?只有看到修菩提心是成佛的最快的一個方便,這是決定無疑的。這是阿底峽尊者看到這些功德。
如《入行論》雲:「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入行論》裏邊有這麼一句話,佛經過多劫仔細的觀察,就看到只有菩提心能夠利益世間,也能夠最快成佛。這個就是說菩提心的勝利。
癸二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舍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初
那麼我們已經發了心了,要使發的心增長呢,那就要修六次發心。這裏邊分二科:“一不舍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第一個不要舍掉發的心願,第二個不但不舍還要增長。
子一 不舍所發心願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爲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爲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爲怯弱緣,若更舍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爲重大。
我們前面說過了,依佛菩薩的善知識就是說,受了菩薩的發心的儀軌,依佛菩薩阿阇黎,善知識,他們面前給我作證,自己在他面前發大願,要度一切衆生,沒有度的要他得度,沒解脫的令得解脫,前面都講過了,這樣子這個儀軌經過了。但是後來,“次見有情數類繁多”,但是看見有情太多了,不但是有情那麼多難度,要度的完呢;他還“行爲暴惡”,有的有情他的品德極壞;或者看到要度衆生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要努力地去修行;或者看到二種資糧,積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個資糧要積集無邊地多,還要無邊難行,難行苦行都要去修,感到心裏退心,“爲怯弱緣”,他心裏就退了。“若更舍置發心重擔”,想發心的重的擔子想放下來了,那麼這樣子做的話,比別解脫戒裏邊的他勝罪(是根本罪),還要重。這個犯的罪等于說別解脫戒犯了根本罪還要重。這個也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他引一部書。
如《攝頌》雲:「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我們說這個是發菩提心的菩薩,他經過“億劫”,極長的時間,“修十善”,修戒。但是他感到菩提心,就是前面這個因緣:衆生太多了;他的品德又不好;或者要經長時地努力修行;資糧無邊;要修難行苦行,這是感到很害怕,這個擔子要放下了,他想取獨覺或者是羅漢果。“欲得獨勝”就是獨覺;或者阿羅漢果,菩提心退掉了。“爾時戒過戒失壞”,這個時候他的菩薩戒犯了過失了,也是壞掉了。“發心重過他勝罪”,你發聲聞緣覺的心,這個罪比根本罪還要厲害,就是說比根本罪還要重。
此說菩薩毀犯屍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屍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此說菩薩毀犯屍羅”,這裏就是說菩薩犯了戒了,犯什麼戒呢?“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屍羅”,菩薩戒最殊勝的就是他不墮二乘嘛,能夠不生起二乘的心嘛,現在你把菩薩的菩提願退掉了,要修想得到聲聞緣覺的果,二乘果,那麼你犯的戒是最大的戒,最勝的屍羅給你壞掉了。“故若失此即是破戒”,這個發菩提心的,防護二乘作意的最殊勝的這條戒,假使你失掉的話,就是破了菩薩戒了。
若未舍此,縱于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
反過來,假使你沒有舍掉度衆生的心,那麼縱使你在五欲裏邊,沒有忌憚地享受五欲,還不算犯根本的菩薩戒。因爲根本菩薩戒最重的就是不要墮入二乘嘛,你只要不放棄菩薩心願的話,雖然受的五欲,這個還不是最根本的事情。
即前經雲:「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及聖僧,作意遍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那麼就是前面的攝頌,它說菩薩假使說受了五欲,但是他沒有放棄歸依佛法僧,叁寶還是歸依的。“作意遍智願成佛”,他的心發的願還是要將來要成一切智,要成佛的。那麼這樣子的菩薩呢,智者,有智慧的人知道他還是沒有破戒,還是住在菩薩戒裏邊。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假使你放了受的菩提心,那麼你長時間要到惡趣去受苦去了,這個也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話,他引了《入行論》。
《入行論》雲:「于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爲餓鬼因。若于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衆生,豈能生善趣。」
《入行論》裏邊說,“于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爲餓鬼因”,這個好象我們有講義吧,看一看,《入行論》卷四。
《入行論》卷四雲:「經雲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尋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後當墮入餓鬼中。今于無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欺诳一切諸衆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它說,“經雲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尋常物”,這是《入行論》的文,不是《廣論》的文。“其人布施不果行,後當墮入餓鬼中”,那麼這個是經上說的,《入行論》還是引經上的話。
《入行論廣解》雲:「所施之物雖尋常劣少,一抟之食等,若意中思惟而未果行」,如《正法念處經》雲:「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若已發願而不施,當墮有情地獄中。」
《分別諸趣經》雲:「若人欲收嘉谷實,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發願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說爲餓鬼之因,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言明了,願常爲一切有情助伴,令得無上大樂及人天安樂,又複猶豫,欺诳一切衆生,何處善趣可生。
經上有這麼說的,它說,假使我們心裏要想布施,哪怕是一點點不好的東西,一抟之食了,那是一般的東西了,不是很殊勝的了,心裏要想要布施的。“而未果行”,沒有去做,這個是哪個經呢?《正法念處經》說的,“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你想要布施的東西,就心裏這麼想的,假使有一點點沒有施的話,那麼你將來要生餓鬼裏邊。“若已發願而不施,當墮有情地獄中”,這是心裏想了,但是你發了願,不是想想,決定了,發願而不施的話,那不是餓鬼,要八大地獄去了,有情地獄,就是大有情地獄了。這是《正法念住經》說的。
“《分別諸趣經》雲:若人欲收嘉谷實,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發願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說爲餓鬼之因”,假使你好的布施,那麼你心裏要想布施的,心裏要發願要布施這個東西,但是你後來悭吝,舍不得,沒有布施,那麼他要生餓鬼裏邊,去受很多的無邊的苦。這是餓鬼之因。
“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言明了,願常爲一切衆生助伴”,現在你發了菩提心,而不是說空話,在叁寶阿阇黎面前,具足恭敬,清清楚楚發了願的,要做一切衆生的助伴,令他得到無上的快樂,成佛了,及人天的安樂。現在猶豫了。那欺诳一切衆生,哪能生善趣呢?善趣也生不到。這是後邊一個頌。
“今于無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無上菩提果,你本來是發心要得到,成佛,要一心地要思惟對衆生作一切助伴的,要幫助他們,度他們一切苦,使他們也得到菩提的果。那麼你現在退了,那就欺騙一切衆生了。像這樣子的人,你生善趣哪能可以生得到呢?他必定往惡趣去的。這就是說引了《入行論》的話。
“于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這個還不是發願,心裏想,假使後來不施的話,那是做餓鬼;假使發了願的呢,下地獄了,這個是《正法念處經》這麼說的。
第二個頌,“若于無上樂”,無上樂就是指佛的果。“至心請喚已”,至心發願要成佛的,你現在退了,欺一切衆生,那你哪能生善趣呢,只能下惡趣去了。
那麼這一個,“若于無上樂,至心請喚已”,這裏邊法尊法師用的“請喚”,這兩個字我們感到很費解,後來翻了一個如石的翻的《入行論》,確實把這個意思很明確地說出來了,他的翻譯是這樣子,“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這個無上樂就是說比喻一個安樂的宴會,就是成佛當他一個最好的宴會,你已經至心、誠心誠意地請,喊了衆生來參加這個宴會,就是使他們將來都成佛了。“後反欺衆生”,假使你後來呢,這個擔子不擔了,嫌這個太苦了,退了。“如何生善趣”?那麼你這樣子欺騙了衆生了,你在叁寶阿阇黎前發的願,至心發了願的,說得清清楚楚,現在在欺騙衆生,退了,像這樣的人怎麼能生善趣呢?決定下惡趣去的,這是說退的人沒有好的果的。
是故此論 又雲:「如盲于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
這個隆蓮法師翻的呢,“如人偶于糞掃中,無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誰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就是說很窮的人,就是撿垃圾的,偶爾一次好容易在垃圾裏邊撿到一個希有的大寶貝,他說我這次怎麼那麼幸運呢,以什麼方式得到這樣子寶貝呢?決定是佛的加持力了。那麼這是發了菩提心,等于說窮人在垃圾堆找到最微妙的寶一樣,當然珍貴了不能隨便丟了,那就是這個意思。
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爲希有,于一切種不應棄舍,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舍。
“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爲希有”,應當想我得了這個菩提心,極希有的。“于一切種不應棄舍”,無論如何,什麼情況之下不要把他丟掉。
“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舍”,不但是不能棄掉,還要對這個菩提心特別地下這個誓願,多發願,一刹那也不要舍掉它,生生世世乃至一刹那,直到成佛,不能舍。這個就是說千萬不要舍掉菩提心,這是希有之寶,不能像前面一樣輕輕舍掉。舍掉有什麼壞處呢?生惡道嘛,餓鬼地獄都要去,所以說不舍,不要舍所發的願,不但不舍還要增長了。
子二 學令增長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滿足,須晝叁次及夜叁次勵令增長。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滿足”,不給舍掉還不夠。“須晝叁次及夜叁次勵令增長”…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