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41

  ..续本文上一页,都在梦间,白天就不会嘛。白天你心里有正念作意,他进不来嘛。但你睡着了,或者迷闷的时候失了正念了,放逸的时候,那么就有机可乘了。所以说我们学到这里呢,自己就要好好地提高警惕,要不为非人娆害的话,你睡眠的时候要修悎寤瑜伽嘛,不要乱心睡眠嘛,那么千万不要迷闷放逸,不要做了,这些事情,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受那些暴恶的药叉非人等等的娆害。若是菩萨即使在这个时候,因为善的药叉保护了,一切恶的鬼神药叉,不能害他的。

  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假使有的人,他想息灾或者想息灭那些瘟疾病之类的,他用一种咒,咒是一般是这个佛菩萨说的咒,明句就是说一些护法菩萨的、鬼神说的是咒,那么他们想用这些咒来息灭疾病或者灾横,消灾。他们用了没有效验的东西,到了菩萨手里边,可以起效果,能生起来。“何况验者”,本来没有效的,菩萨你修那个法就会产生效果;何况本来就是有效的,那效果更大了。所以说在菩萨手里边,就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出现的。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

  这个道理也表示,假使你要修息灾,我们密法里就是息增怀伏:息灾、增益、怀柔、降伏等等,你就是要发了菩提心坚固的菩萨,那么很容易成就。所以修法,尽管法是最殊胜的法,修法的人不殊胜,没有坚固菩提心的话,那效果也不会很好。假使你修法的人层次很高,菩提心发了坚固的,那么即使一般的法也可以收到大的效果。

  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那么假使有“诸共成就”,我们说成就,有佛法的不共成就,也有共同的一些跟世间共同的成就,八大成就,什么隐身等等,这些是世间也有的,假使这些共同的成就,有菩提心的人,那也很快地成就了。他所住的地方,所有的“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没有起来的可以使它不起来;假使已经有的,可以使它消灭。那就菩萨的威力了。这一辈子如此,福报很大了。“转受余生”,他下一辈子投生之后怎么样呢?投了生之后“少病无病”,或者是很少害病,或者是简直没有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不会经常害病,那就是正念就提不起来了。他又经常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说法的时候因为他身体很好,“身无极倦”,他不感到疲劳。尽管你说法说得很多,不会疲劳。

  我记得过去大家都很推崇的也很佩服的谛闲老法师,他传戒,有一次传大戒,在座上坐了十八个小时,不吃,不大小便,连坐十八个小时传戒不下座。当时人家很惊奇,这个是他的功德。这是说宣扬正法的时候,“身无极倦”,不会疲劳,不感到疲劳。“念无忘失”,他的念头也不会忘失,一切法记得很清楚。“心无劳损”,身不疲劳,心感到很没有力了这些也不会,身心都是堪能性很强,念头也不忘失,记得很清楚。

  我记得我们最初,在这个胜利初,还没解放,那时候定公上师才到上海弘法,那一次我记得上海青年会听他讲开示,他讲了一上午不下座。那么这样讲了时间很久了,就休息几分钟,听众有大小便的或者走动一下了,上师还是座上不动,就是入定的样子。结果大家休息好来了又讲。这些就是说过去发了心的,就是来世投生了,他这些功德还是带来的,成就无损娆害的福报。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边讲了很多,可以参考,三十五卷。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 ,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强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这个就是菩萨的功德,他安住种性的时候,这我们讲过,菩萨还在种性的地位的时候,就是还没有发心。那个时候,他本身“自性粗重微薄”,因为有种性的菩萨,他本身的粗重就不太厚的,那就是堪能性很强的,这个我们以前讲菩萨种性的时候都讲过,大家去回顾一下,可能也是三十五卷。

  “既发心已”,假使说种性还没有发心,单是有个种子。但是发了心之后,“身心粗重转复薄弱”,那么他的身心的粗重性,粗重性就是不堪能性,身上心上的这个不堪能性更微薄,更薄弱了,就是更少了,堪能性愈强了。“由其成就堪忍柔和”,他成就什么呢?能够“柔和”、“堪忍”,一切都能忍得下来,心是不刚强的,很非常柔和的。“能忍他恼”,人家来恼害他,能够忍得下去。“不恼于他”,他自己再也不会去损恼他人的。“见他相恼深生悲恼”,看见人家来恼害他呢,他深生悲心,就不生起烦恼心的。这些“忿嫉谄覆”等等这些烦恼呢(这是小烦恼,贪瞋痴慢疑是大的,根本的,这些是随烦恼),这些随烦恼也“多不现行”。基本上虽然种子没有断,但是现行都不起来的。“设暂现起亦无强力”,哪怕偶尔碰到什么缘,产生这些小烦恼,谄嫉忿等等,但是力量也不强的。“不能久住速能远离”,不会很长地纠缠在烦恼里边,很快这个烦恼就远离了。那么这是他的烦恼一般说不现行,即使碰到缘现起了,力量也不强,也不能久住,很快就能够离开。

  他会不会下恶道呢?也有可能性,但极少。“难生恶趣”,几乎不去的。即使生到恶趣之后呢,很快就解脱了。以前我们讲过嘛,就像未生怨王,他就跟拍皮球一样的。到了地狱里边,皮球拍下去一下,马上就跳起来了,又出来了,很快就出来了,“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他在恶趣里边也不会受大苦,受了一点点的小苦。“即由此缘”,那么受了一点小苦呢,就“深厌生死”,看到受苦了之后,就生死的过患就看到了,就深深地厌离生死。“于彼有情”,对地狱的有情起极大的悲心。他去了之后,不但是没有受什么大苦,反而可以引生厌离生死的心,对有情起大悲心。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菩提心的福报,假使有物质的话,有形状,有颜色,有色就是有物质,有形状的话,那么尽虚空也摆不下,那是福报太大了。它没有形色的,所以说尽管再大它是看不到么,如果有形色的话,有物质的话,那么整个虚空也摆不下那么大的福报。

  “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我们以很多的财宝供养佛,那是最殊胜的。佛我们碰也碰不到,好容易你碰到了,用最殊胜的财宝去供养,但是这个福报还不及发菩提心的人的一分。这个也不是随便说的,引经据典。

  《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

  经里边这么说,菩提心的福德――福报的功德,假使说有形色的话,就是有物质的话呢,那么摆满虚空界还摆不下,这个福报还要多,比整个虚空界还要多,是摆不下的。

  「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他说有人以很多的宝贝,“遍满恒沙数”,比恒河沙数的数字还要多。恒河沙数的佛刹里边,恒河沙数是数不清地多了,整个的恒河沙数的满它的数,那么多的佛刹里边供养“世间依”,就是世尊,供养佛。那么这样多的佛刹里边供养佛的话,那是福报极大的。但是有人恭恭敬敬地合个掌,“敬礼菩提”,那么这个供养比供养那么多佛刹的珍宝来供养还要大。仅仅是合掌,心里恭敬一下菩提心,这个福报就远远超过,无边际的超过那个供养的福,那就是说菩提心的福报极大。

  传说觉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

  传说这是印度的一些传闻,印度里边它有这样子说法,它说阿底峡尊者在绕佛的金刚座的时候,他心里想:“要修什么法能够很快地证到正等菩提,最快成佛呢?”这个时候因为阿底峡尊者是一个大菩萨,这时候金刚座里边很多佛像,那些小的像就站起来了,问那些大的像,他说:“要很快地成佛,要修什么法呢?”大的佛像就说:“当学菩提心,要好好地修菩提心。”那就是代替回答阿底峡尊者心里的那些疑问嘛,他心里怎么想呢,佛像就示现给他看了。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他的感应很多,在庙的上空,虚空里边,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人,也是问一个年纪大的也是女人了,也是问她:“要快快地成佛,要修什么法好呢?”那个老的也跟她说:“你要修菩提心。”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那么几次的感应,阿底峡尊者对菩提心就生了极大的决定心。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

  心里决定知道了,肯定下来,就是说,能够摄持一切大乘的教授的扼要,一切成就的最大的大宝库藏,能够超出二乘的、大乘的特殊的一个殊胜的法,能够策发我们菩萨行广大的菩萨行的动力,最胜的依止,就是这个菩提心,那菩提心是这个功德极大了。阿底峡尊者得到二次感应呢,他就对这个事情起了决定心了,就是他一定要修菩提心。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对修菩提心应当要增长勇气、欢喜心,不要退,也不要灰溜溜地这个样子。“如渴闻水”,等于说我们渴得很的时候,听到哪里有水,赶紧要去喝了,这个欢喜勇悍的心都生起来了。我们要修行的人,听到菩提心呢,也就是一样的,赶快地要起欢喜的心去学去修了。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