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在夢間,白天就不會嘛。白天你心裏有正念作意,他進不來嘛。但你睡著了,或者迷悶的時候失了正念了,放逸的時候,那麼就有機可乘了。所以說我們學到這裏呢,自己就要好好地提高警惕,要不爲非人娆害的話,你睡眠的時候要修悎寤瑜伽嘛,不要亂心睡眠嘛,那麼千萬不要迷悶放逸,不要做了,這些事情,這樣可以保證自己不受那些暴惡的藥叉非人等等的娆害。若是菩薩即使在這個時候,因爲善的藥叉保護了,一切惡的鬼神藥叉,不能害他的。
若余衆生爲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假使有的人,他想息災或者想息滅那些瘟疾病之類的,他用一種咒,咒是一般是這個佛菩薩說的咒,明句就是說一些護法菩薩的、鬼神說的是咒,那麼他們想用這些咒來息滅疾病或者災橫,消災。他們用了沒有效驗的東西,到了菩薩手裏邊,可以起效果,能生起來。“何況驗者”,本來沒有效的,菩薩你修那個法就會産生效果;何況本來就是有效的,那效果更大了。所以說在菩薩手裏邊,就不可思議的事情會出現的。
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
這個道理也表示,假使你要修息災,我們密法裏就是息增懷伏:息災、增益、懷柔、降伏等等,你就是要發了菩提心堅固的菩薩,那麼很容易成就。所以修法,盡管法是最殊勝的法,修法的人不殊勝,沒有堅固菩提心的話,那效果也不會很好。假使你修法的人層次很高,菩提心發了堅固的,那麼即使一般的法也可以收到大的效果。
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隨所居處,于中所有恐怖鬥诤,饑馑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余生少病無病,不爲長時重病所觸,常爲衆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那麼假使有“諸共成就”,我們說成就,有佛法的不共成就,也有共同的一些跟世間共同的成就,八大成就,什麼隱身等等,這些是世間也有的,假使這些共同的成就,有菩提心的人,那也很快地成就了。他所住的地方,所有的“恐怖鬥诤,饑馑過失非人損惱”,沒有起來的可以使它不起來;假使已經有的,可以使它消滅。那就菩薩的威力了。這一輩子如此,福報很大了。“轉受余生”,他下一輩子投生之後怎麼樣呢?投了生之後“少病無病”,或者是很少害病,或者是簡直沒有病。“不爲長時重病所觸”,不會經常害病,那就是正念就提不起來了。他又經常爲一切衆生宣說正法,說法的時候因爲他身體很好,“身無極倦”,他不感到疲勞。盡管你說法說得很多,不會疲勞。
我記得過去大家都很推崇的也很佩服的谛閑老法師,他傳戒,有一次傳大戒,在座上坐了十八個小時,不吃,不大小便,連坐十八個小時傳戒不下座。當時人家很驚奇,這個是他的功德。這是說宣揚正法的時候,“身無極倦”,不會疲勞,不感到疲勞。“念無忘失”,他的念頭也不會忘失,一切法記得很清楚。“心無勞損”,身不疲勞,心感到很沒有力了這些也不會,身心都是堪能性很強,念頭也不忘失,記得很清楚。
我記得我們最初,在這個勝利初,還沒解放,那時候定公上師才到上海弘法,那一次我記得上海青年會聽他講開示,他講了一上午不下座。那麼這樣講了時間很久了,就休息幾分鍾,聽衆有大小便的或者走動一下了,上師還是座上不動,就是入定的樣子。結果大家休息好來了又講。這些就是說過去發了心的,就是來世投生了,他這些功德還是帶來的,成就無損娆害的福報。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邊講了很多,可以參考,叁十五卷。
菩薩安住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複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于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 ,忿嫉谄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強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于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這個就是菩薩的功德,他安住種性的時候,這我們講過,菩薩還在種性的地位的時候,就是還沒有發心。那個時候,他本身“自性粗重微薄”,因爲有種性的菩薩,他本身的粗重就不太厚的,那就是堪能性很強的,這個我們以前講菩薩種性的時候都講過,大家去回顧一下,可能也是叁十五卷。
“既發心已”,假使說種性還沒有發心,單是有個種子。但是發了心之後,“身心粗重轉複薄弱”,那麼他的身心的粗重性,粗重性就是不堪能性,身上心上的這個不堪能性更微薄,更薄弱了,就是更少了,堪能性愈強了。“由其成就堪忍柔和”,他成就什麼呢?能夠“柔和”、“堪忍”,一切都能忍得下來,心是不剛強的,很非常柔和的。“能忍他惱”,人家來惱害他,能夠忍得下去。“不惱于他”,他自己再也不會去損惱他人的。“見他相惱深生悲惱”,看見人家來惱害他呢,他深生悲心,就不生起煩惱心的。這些“忿嫉谄覆”等等這些煩惱呢(這是小煩惱,貪瞋癡慢疑是大的,根本的,這些是隨煩惱),這些隨煩惱也“多不現行”。基本上雖然種子沒有斷,但是現行都不起來的。“設暫現起亦無強力”,哪怕偶爾碰到什麼緣,産生這些小煩惱,谄嫉忿等等,但是力量也不強的。“不能久住速能遠離”,不會很長地糾纏在煩惱裏邊,很快這個煩惱就遠離了。那麼這是他的煩惱一般說不現行,即使碰到緣現起了,力量也不強,也不能久住,很快就能夠離開。
他會不會下惡道呢?也有可能性,但極少。“難生惡趣”,幾乎不去的。即使生到惡趣之後呢,很快就解脫了。以前我們講過嘛,就像未生怨王,他就跟拍皮球一樣的。到了地獄裏邊,皮球拍下去一下,馬上就跳起來了,又出來了,很快就出來了,“速得解脫”。“即于惡趣受小苦受”,他在惡趣裏邊也不會受大苦,受了一點點的小苦。“即由此緣”,那麼受了一點小苦呢,就“深厭生死”,看到受苦了之後,就生死的過患就看到了,就深深地厭離生死。“于彼有情”,對地獄的有情起極大的悲心。他去了之後,不但是沒有受什麼大苦,反而可以引生厭離生死的心,對有情起大悲心。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菩提心的福報,假使有物質的話,有形狀,有顔色,有色就是有物質,有形狀的話,那麼盡虛空也擺不下,那是福報太大了。它沒有形色的,所以說盡管再大它是看不到麼,如果有形色的話,有物質的話,那麼整個虛空也擺不下那麼大的福報。
“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我們以很多的財寶供養佛,那是最殊勝的。佛我們碰也碰不到,好容易你碰到了,用最殊勝的財寶去供養,但是這個福報還不及發菩提心的人的一分。這個也不是隨便說的,引經據典。
《勇授問經》雲:「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于彼。」
經裏邊這麼說,菩提心的福德――福報的功德,假使說有形色的話,就是有物質的話呢,那麼擺滿虛空界還擺不下,這個福報還要多,比整個虛空界還要多,是擺不下的。
「若人以諸寶,遍滿恒沙數,諸佛刹土中,供養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
他說有人以很多的寶貝,“遍滿恒沙數”,比恒河沙數的數字還要多。恒河沙數的佛刹裏邊,恒河沙數是數不清地多了,整個的恒河沙數的滿它的數,那麼多的佛刹裏邊供養“世間依”,就是世尊,供養佛。那麼這樣多的佛刹裏邊供養佛的話,那是福報極大的。但是有人恭恭敬敬地合個掌,“敬禮菩提”,那麼這個供養比供養那麼多佛刹的珍寶來供養還要大。僅僅是合掌,心裏恭敬一下菩提心,這個福報就遠遠超過,無邊際的超過那個供養的福,那就是說菩提心的福報極大。
傳說覺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
傳說這是印度的一些傳聞,印度裏邊它有這樣子說法,它說阿底峽尊者在繞佛的金剛座的時候,他心裏想:“要修什麼法能夠很快地證到正等菩提,最快成佛呢?”這個時候因爲阿底峽尊者是一個大菩薩,這時候金剛座裏邊很多佛像,那些小的像就站起來了,問那些大的像,他說:“要很快地成佛,要修什麼法呢?”大的佛像就說:“當學菩提心,要好好地修菩提心。”那就是代替回答阿底峽尊者心裏的那些疑問嘛,他心裏怎麼想呢,佛像就示現給他看了。
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
他的感應很多,在廟的上空,虛空裏邊,看見一個年輕的女人,也是問一個年紀大的也是女人了,也是問她:“要快快地成佛,要修什麼法好呢?”那個老的也跟她說:“你要修菩提心。”
由聞是已,于菩提心,心極決定。
那麼幾次的感應,阿底峽尊者對菩提心就生了極大的決定心。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
心裏決定知道了,肯定下來,就是說,能夠攝持一切大乘的教授的扼要,一切成就的最大的大寶庫藏,能夠超出二乘的、大乘的特殊的一個殊勝的法,能夠策發我們菩薩行廣大的菩薩行的動力,最勝的依止,就是這個菩提心,那菩提心是這個功德極大了。阿底峽尊者得到二次感應呢,他就對這個事情起了決定心了,就是他一定要修菩提心。
于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
“于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對修菩提心應當要增長勇氣、歡喜心,不要退,也不要灰溜溜地這個樣子。“如渴聞水”,等于說我們渴得很的時候,聽到哪裏有水,趕緊要去喝了,這個歡喜勇悍的心都生起來了。我們要修行的人,聽到菩提心呢,也就是一樣的,趕快地要起歡喜的心去學去修了。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