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那么你就自己观想,释迦牟尼佛,十方的佛,还有菩萨等等,修习、礼拜、供养,这些仪轨跟前面一样。
“舍其请白”,这个就不要,对阿阇黎前请白说三次的话就不要了,因为没有阿阇黎嘛。这个文里边说的“阿阇黎耶存念”,“阿阇黎耶存念”这个话当然不要了,因为你没有阿阇黎么,所以说“阿阇黎”的这个话也不要了。其他的归依等次第跟原来的一模一样,照这个做好了。就是说把请白的词略掉了,在这个三说的文里边,“阿阇黎耶存念”这个文也略掉了,其余的都一样的。这是无师没有阿阇黎,自己受的方法就是这样子。
癸三 完结仪轨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完结仪轨”,仪轨搞完了,阿阇黎该怎么呢?要给弟子说愿心的学处。“宣说愿心诸应学处”,发了愿心之后该要怎么做呢?要给他讲。那么下边就要广讲。
辛二 已得守护不坏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
你受了之后要守护它不要坏,那么你学处要知道,所以说要宣说学处。
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这一辈子不退的心;下一辈子还要发菩提心,不要离开菩提心。
壬一 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
初中分四: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那么就是要做那么多事情。使现在不退发心,那么还要修下一辈子不离菩提心,不离菩提,还是要发心。正因为要成佛,一直要到成佛为止的。这一辈子要不退,下一辈子还要忆念,不要离开。那么这些方法都有了,他就是把现世不退的因写了四个。
那么今天时间差不多了,这下一次再讲。
第七十五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发心的仪轨,现在就是说要学处――学的学处。正行仪轨,先要三次请白,要求受不共的三归。然后受不共的殊胜的三归依,受了之后就发心仪轨了。受好之后要讲学处了,那么下边就是要慢慢地讲了。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受了这个发心仪轨之后,受的菩提心不要失坏。那么要修学处了,所以说要说学处。
这里分二科,“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现在不退这个发菩提心的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下一辈子,再下辈子以后的生也不离发菩提心的因要把它修起来。
第一科现法不退又分四个:“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要使心欢喜,就是发菩提心,就要学菩提心有什么好处;“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每天早晚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我们发心是为利有情了,应当要学不要舍弃有情,因为有情有些不好度了,他就对某些人或者是放弃了、不度他了,不行,要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一共分了四大科。
癸一 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菩提心有什么好处?殊胜的利益,或者从上师听闻正法;或者思惟菩提心的胜利;或者从自己看经藏了。“《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华严经》对菩提心的胜利说了很多,那么应当多多看了。
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
那么前面我们讲过的,说这个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种子,这个我们看前面二百零六页第一行就有,“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那么它后边就广讲,是共因不共因:菩提心是不共因,空性慧是共因。所以说菩提心是不可少的,即使有了空性慧,没有菩提心也会转到声闻缘觉去的。只有菩提心生起了,那才是真正的成佛的不共因。这些前面都讲了。“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只要发了菩提心,他做的事情就是菩萨的行。那么这些前面都讲过,“犹如总示”。
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
“谓若广说支分无边”,假使你广泛地说呢,支分就是各式各样的说法就是无边地多了。“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那么总示里边把一切支分总的都包含了,所以叫总示。
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
嗢柁南,集摄颂,或者是总聚,它把一切菩萨道里边有的法扼要重点都集中了,所以叫总聚。
《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菩萨地》就是《瑜伽师地论》,它在三十五卷里边讲的菩提心的胜利。这个胜利就是愿菩提心的胜利,还没有到行心,是愿心的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在《菩萨地》里边说,最初发起了坚固的菩提心,那就是够量的菩提心,那就是说有两个殊胜的利益。“一谓成就尊重福田”,那么马上发了菩提心之后,他就是福田了,尊重福田,受了大众尊重的那个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它能摄受很多的福,这个福是没有恼害的,像我们世间上的福是有恼害的,发了菩提心摄受的福报是没有恼害的福,这是殊胜的。所以说发了心的,一最初发了坚固菩提心,那就马上有两个胜利就可以得到。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
第一个“成就尊重福田”,“如云:天人世间皆应敬礼”,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切世间——天上人间对他都要恭敬礼拜。“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你只要发起菩提心了,“无间”,马上就成了一切有情的供养处了。
这个我们记得以前有个公案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阿罗汉,带一个小沙弥在路上走,小沙弥担了个担子,在后头跑。这个小沙弥担了个担子在打妄想了,想起了发菩提心很好,他说我也要发菩提心等等。这么一想呢,这个阿罗汉他有神通,他说好,他说你停下来,担子放下来,就叫这个沙弥跑前头,阿罗汉跑了后头担担子。为什么呢?发菩提心是菩萨嘛,阿罗汉是二乘嘛,他就这样子叫沙弥先走了。这个沙弥走了一段时间,又打妄想了,菩提心发起来很困难,菩萨道更难行,他想这个恐怕做不起吧?这么一想呢,阿罗汉又喊了,哦,沙弥你停下来,把担子担起,跟我后头跑。这个就是很明显地说明呢,发了菩提心的人,不但是世间人天要顶礼,就是阿罗汉都恭敬,那么成了一切有情的供养处。
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
你发心无间,只要一发心,马上已进入菩萨的种性。菩萨的种性等于投生在皇帝的家里,皇太子生下来,贵压群臣,再高的首相跟皇太子不能比,他的种性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一切阿罗汉,哪怕你成了阿罗汉的,也能够映蔽掉了,把他遮掉了。所以说种性里边就可以超过一切。
谓成尊上。
成了最高的了。
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
“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发了菩提心的人,做一点点小的福德的事情,他的果报可以产生无边大的果报,所以说他是人天的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那么一切世间都要依靠发菩提心的人,等于说我们一切的有情非情呢,都要依靠大地的。离开大地,什么都站不住脚的:不管你是有情也好,房屋大山大海也好,都离不开大地的。
谓如一切众生父母。
他等于说一切众生父母一样。父母就是能度我们的苦嘛,爱护我们不使我们受苦,能使我们快乐。那么这是说成了福田了。只要菩提心一发,马上就成了世间的福田。
第二者如说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
第二个成就无恼害的福报。“第二者如说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这段文基本上都是引的《瑜伽师地论》三十五卷里的文,因为它的文字差不多嘛,原文就不引了。
他说他得到“轮王护所守护”,一倍的多,什么叫“轮王护”?这个我们有《披寻记》的就看一看。
《披寻记》云:「由于轮王生于人中福德最胜,由如是福所摄持故,得轮王护之所守护。如是守护唯轮王有,名轮王护。菩萨发心世所珍敬,为诸天人尊重赞叹,故能成就无恼害福,倍胜轮王所得守护,是故说言倍轮王护。」
“轮王”――转轮圣王,于人中福德是最大的。由这样子的福报摄持,所以得到轮王护所守护。“如是守护唯轮王有”,这种守护,福报的守护,只有轮王才有的,叫“轮王护”。转轮圣王由轮王护的来守护他,那么发菩提心的人呢,他的护呢,有轮王护的福报的福还要加一倍,比轮王的福报还要大。
具体地说,《略论释》 就说,转轮圣王的福报,他是有一千个夜叉经常守护他的。发了菩提心的人呢,有两千个夜叉经常是守护他的,那么这是比轮王的守护要大一倍。
“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你睡觉的时候,这个狂在《瑜伽师地论》是“迷闷”,《略论释》里边也是“迷闷”,我们最好是把藏文的原文查一下,一般我们说菩萨不大会狂吧,“迷闷”的时候那是可以的。他心里很愁,打不开的时候,“迷闷”。或者放逸,在这个时候,一切恶的药叉,那些鬼神,宅神就是住宅的那些神,还有一些非人,“不能娆害”,都不能害他。
为什么要指寝、迷闷、放逸的时候呢?就是说我们平时提起正念,或者心里提起念头的时候,鬼神不容易侵犯。当你睡觉了,自己念头提不起来了;迷闷的时候正念也提不起了;放逸的时候也是正念提不起的时候。这是一个空子,一些非人、药叉、恶鬼要娆害你呢,就趁这个机会。所以很多人他说晚上梦魇,给人家压到了等等…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