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40

  ..續本文上一頁說,“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阇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那麼你就自己觀想,釋迦牟尼佛,十方的佛,還有菩薩等等,修習、禮拜、供養,這些儀軌跟前面一樣。

  “舍其請白”,這個就不要,對阿阇黎前請白說叁次的話就不要了,因爲沒有阿阇黎嘛。這個文裏邊說的“阿阇黎耶存念”,“阿阇黎耶存念”這個話當然不要了,因爲你沒有阿阇黎麼,所以說“阿阇黎”的這個話也不要了。其他的歸依等次第跟原來的一模一樣,照這個做好了。就是說把請白的詞略掉了,在這個叁說的文裏邊,“阿阇黎耶存念”這個文也略掉了,其余的都一樣的。這是無師沒有阿阇黎,自己受的方法就是這樣子。

  癸叁 完結儀軌

  完結儀軌者。阿阇黎耶應爲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完結儀軌”,儀軌搞完了,阿阇黎該怎麼呢?要給弟子說願心的學處。“宣說願心諸應學處”,發了願心之後該要怎麼做呢?要給他講。那麼下邊就要廣講。

  辛二 已得守護不壞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你受了之後要守護它不要壞,那麼你學處要知道,所以說要宣說學處。

  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

  這一輩子不退的心;下一輩子還要發菩提心,不要離開菩提心。

  壬一 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初中分四:一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那麼就是要做那麼多事情。使現在不退發心,那麼還要修下一輩子不離菩提心,不離菩提,還是要發心。正因爲要成佛,一直要到成佛爲止的。這一輩子要不退,下一輩子還要憶念,不要離開。那麼這些方法都有了,他就是把現世不退的因寫了四個。

  那麼今天時間差不多了,這下一次再講。

  第七十五講

  上一次我們講了發心的儀軌,現在就是說要學處――學的學處。正行儀軌,先要叁次請白,要求受不共的叁歸。然後受不共的殊勝的叁歸依,受了之後就發心儀軌了。受好之後要講學處了,那麼下邊就是要慢慢地講了。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受了這個發心儀軌之後,受的菩提心不要失壞。那麼要修學處了,所以說要說學處。

  這裏分二科,“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現在不退這個發菩提心的因;“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下一輩子,再下輩子以後的生也不離發菩提心的因要把它修起來。

  第一科現法不退又分四個:“一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要使心歡喜,就是發菩提心,就要學菩提心有什麼好處;“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每天早晚六次發心;“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我們發心是爲利有情了,應當要學不要舍棄有情,因爲有情有些不好度了,他就對某些人或者是放棄了、不度他了,不行,要不舍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一共分了四大科。

  癸一 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菩提心有什麼好處?殊勝的利益,或者從上師聽聞正法;或者思惟菩提心的勝利;或者從自己看經藏了。“《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華嚴經》對菩提心的勝利說了很多,那麼應當多多看了。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

  那麼前面我們講過的,說這個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種子,這個我們看前面二百零六頁第一行就有,“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那麼它後邊就廣講,是共因不共因:菩提心是不共因,空性慧是共因。所以說菩提心是不可少的,即使有了空性慧,沒有菩提心也會轉到聲聞緣覺去的。只有菩提心生起了,那才是真正的成佛的不共因。這些前面都講了。“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只要發了菩提心,他做的事情就是菩薩的行。那麼這些前面都講過,“猶如總示”。

  謂若廣說支分無邊,于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謂若廣說支分無邊”,假使你廣泛地說呢,支分就是各式各樣的說法就是無邊地多了。“于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那麼總示裏邊把一切支分總的都包含了,所以叫總示。

  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爲嗢柁南。

  嗢柁南,集攝頌,或者是總聚,它把一切菩薩道裏邊有的法扼要重點都集中了,所以叫總聚。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菩薩地》就是《瑜伽師地論》,它在叁十五卷裏邊講的菩提心的勝利。這個勝利就是願菩提心的勝利,還沒有到行心,是願心的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在《菩薩地》裏邊說,最初發起了堅固的菩提心,那就是夠量的菩提心,那就是說有兩個殊勝的利益。“一謂成就尊重福田”,那麼馬上發了菩提心之後,他就是福田了,尊重福田,受了大衆尊重的那個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它能攝受很多的福,這個福是沒有惱害的,像我們世間上的福是有惱害的,發了菩提心攝受的福報是沒有惱害的福,這是殊勝的。所以說發了心的,一最初發了堅固菩提心,那就馬上有兩個勝利就可以得到。

  第一者如雲:「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

  第一個“成就尊重福田”,“如雲:天人世間皆應敬禮”,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切世間——天上人間對他都要恭敬禮拜。“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你只要發起菩提心了,“無間”,馬上就成了一切有情的供養處了。

  這個我們記得以前有個公案大家都知道的。一個阿羅漢,帶一個小沙彌在路上走,小沙彌擔了個擔子,在後頭跑。這個小沙彌擔了個擔子在打妄想了,想起了發菩提心很好,他說我也要發菩提心等等。這麼一想呢,這個阿羅漢他有神通,他說好,他說你停下來,擔子放下來,就叫這個沙彌跑前頭,阿羅漢跑了後頭擔擔子。爲什麼呢?發菩提心是菩薩嘛,阿羅漢是二乘嘛,他就這樣子叫沙彌先走了。這個沙彌走了一段時間,又打妄想了,菩提心發起來很困難,菩薩道更難行,他想這個恐怕做不起吧?這麼一想呢,阿羅漢又喊了,哦,沙彌你停下來,把擔子擔起,跟我後頭跑。這個就是很明顯地說明呢,發了菩提心的人,不但是世間人天要頂禮,就是阿羅漢都恭敬,那麼成了一切有情的供養處。

  又如說雲:「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

  你發心無間,只要一發心,馬上已進入菩薩的種性。菩薩的種性等于投生在皇帝的家裏,皇太子生下來,貴壓群臣,再高的首相跟皇太子不能比,他的種性就不一樣了。所以說一切阿羅漢,哪怕你成了阿羅漢的,也能夠映蔽掉了,把他遮掉了。所以說種性裏邊就可以超過一切。

  謂成尊上。

  成了最高的了。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爲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爲福田”,發了菩提心的人,做一點點小的福德的事情,他的果報可以産生無邊大的果報,所以說他是人天的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那麼一切世間都要依靠發菩提心的人,等于說我們一切的有情非情呢,都要依靠大地的。離開大地,什麼都站不住腳的:不管你是有情也好,房屋大山大海也好,都離不開大地的。

  謂如一切衆生父母。

  他等于說一切衆生父母一樣。父母就是能度我們的苦嘛,愛護我們不使我們受苦,能使我們快樂。那麼這是說成了福田了。只要菩提心一發,馬上就成了世間的福田。

  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

  第二個成就無惱害的福報。“第二者如說得倍輪王護所守護”,這段文基本上都是引的《瑜伽師地論》叁十五卷裏的文,因爲它的文字差不多嘛,原文就不引了。

  他說他得到“輪王護所守護”,一倍的多,什麼叫“輪王護”?這個我們有《披尋記》的就看一看。

  《披尋記》雲:「由于輪王生于人中福德最勝,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得輪王護之所守護。如是守護唯輪王有,名輪王護。菩薩發心世所珍敬,爲諸天人尊重贊歎,故能成就無惱害福,倍勝輪王所得守護,是故說言倍輪王護。」

  “輪王”――轉輪聖王,于人中福德是最大的。由這樣子的福報攝持,所以得到輪王護所守護。“如是守護唯輪王有”,這種守護,福報的守護,只有輪王才有的,叫“輪王護”。轉輪聖王由輪王護的來守護他,那麼發菩提心的人呢,他的護呢,有輪王護的福報的福還要加一倍,比輪王的福報還要大。

  具體地說,《略論釋》 就說,轉輪聖王的福報,他是有一千個夜叉經常守護他的。發了菩提心的人呢,有兩千個夜叉經常是守護他的,那麼這是比輪王的守護要大一倍。

  “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你睡覺的時候,這個狂在《瑜伽師地論》是“迷悶”,《略論釋》裏邊也是“迷悶”,我們最好是把藏文的原文查一下,一般我們說菩薩不大會狂吧,“迷悶”的時候那是可以的。他心裏很愁,打不開的時候,“迷悶”。或者放逸,在這個時候,一切惡的藥叉,那些鬼神,宅神就是住宅的那些神,還有一些非人,“不能娆害”,都不能害他。

  爲什麼要指寢、迷悶、放逸的時候呢?就是說我們平時提起正念,或者心裏提起念頭的時候,鬼神不容易侵犯。當你睡覺了,自己念頭提不起來了;迷悶的時候正念也提不起了;放逸的時候也是正念提不起的時候。這是一個空子,一些非人、藥叉、惡鬼要娆害你呢,就趁這個機會。所以很多人他說晚上夢魇,給人家壓到了等等…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