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就是这里《释论》说的,哦,前面《尊长事次第》也有说七支供,这里《释论》也说要七支供。
“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那么修七支供的时候呢,就观想佛、菩萨,若现在或者过去的那些大德,那些善知识,都要这么做。
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
“供诸尊长者”,就是那些受仪轨时候那些师承。“前供养时亦应了知”,跟前面供养时候也了知那些尊长也是要供养的。
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下边七支供他介绍了两个,一个是《普贤行愿品》的,一个是《入行论》的,随你用哪一个都可以。一般据昂旺堪布的说法,《普贤行愿品》是比较略的,而《入行论》的是广的,那么随你需要用哪一种都可以。这个是积集资粮。
子三 净修意乐
修净心者。
怎么样子把自己的心修得干净呢?
《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我们要受仪轨的时候,心要使它干净了。怎么怎样子干净呢?就是要起慈悲心,不要起自私自利这些心。我们说菩萨戒就是利他为主,那么这个要清净要慈悲,慈悲利他了。“慈心为先”,再“观苦有情而发其心”。先慈:与乐;然后观他苦:要拔苦,而自己这么样子发心。
“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慈悲的所缘的境,它这个慈悲的行相,这个前面讲慈心悲心的时候都讲过,回去参照一下就可以了。这个所缘也好,行相也好,都清清楚楚地要明显,观想清楚。这些前面讲过的,可以再回去再参照一下。
癸二 正行仪轨
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着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
它是两种,一种是右膝着地是印度式的;蹲踞可能是藏地特殊的;汉地是长跪。“恭敬合掌”来发心,这是仪式了。
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
《道炬论》里边强调要发誓愿的,不要退。不退转这个誓愿发了,那么发菩提心。
《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
一直到成佛,自己要成佛了。
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弃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
所以说不仅仅是说利他自己要成佛,发这个菩提心,是怎样说呢?缘所发的心,没有成佛之前,不退的,誓不弃舍。没有成佛之前,发誓不舍弃它。这个意乐心呢,根据《仪轨》里要发这个意乐心,这是《道矩论》里边有的。
若于愿心学处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
这里就是说简别了。正规的要发这个心了,但是愿心的学处,愿心学处后头要讲,假使你做不到的,学不了的,那么你这个心就不要发了。就是说发誓愿这个心,没有成佛之前,誓不弃舍这个心就不要发了。那么你怎么发呢?
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
“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仅仅这么发。“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为了要利益有情我要成佛,不发誓愿的,不说自己不退的话。那么这里“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这样子的话你这个发心《仪轨》的学处,你能做到做不到,都可以授与。如果你发了誓愿,那你发心《仪轨》学处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能授了。这是两个,“愿心容有如是二类”,发愿心的时候有这么两种。
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
这是愿心的《仪轨》了。假使发行心,就是要行菩萨道的心,受菩萨戒了,那么你对行心的学处:六度等等。你不能学,就不能做了。做不到的话,“则一切种决定不可”,那就不能受了。受了行心仪轨之后,那就要菩萨道就要行起来了,你学处不能全部做到的话,那还是不要受好,受了你做不到不行的。
故有说云龙猛与无着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
“故有说云”,所以说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能授不能授是根据前面的原则而来的,那么有些人就说了:“龙猛与无着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他不是从原则上来分,他说龙树菩萨的一派对无著菩萨一派所传的仪轨,那么对大众人来说呢,有的人可授,有的人不可授,以这样子来差别呢,这是“大蒙昧”,这是搞错了。原则在前面,就是说愿心《仪轨》呢,发了誓愿的,那你愿心的学处做不到,就不要受;单是仅仅发了这个愿,要利众生成佛的,没有发誓愿不退的,那么管你学处能做不能做,都可以授;那么行心仪轨,学处做不到的,那就不能授。这个原则在这里,并不是说龙树的、无着的有些可以授有些不可以授,他们的都是这个原则,一样的,不要以人来分。
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
还有一些西藏错误的,他发表一些初学的菩萨,他修行法呢,他说受《行心仪轨》的时候,要数数受,一次一次地受。受嘛经常受,多次地受。
“然全不知诸总学处”,那么受了行心仪轨呢,他又不去给他说总的学处,根本的罪也不说。“未尝宣说所学差别”,但所学的差别从来没有跟他们讲过。“是令受行最大无义”,那像这样子受行心仪轨呢,毫无用处,毫无义利。
那么这些也是错的,当时西藏有这些错误的谬论呢,宗大师在这里驳掉了。那么这些我们汉地没有了,所以说看起来好象是,我们反而搞不清楚了,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么是西藏当时的一些不正之论了,驳掉了。
《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教授胜光王经》里边说,假使你对“施等学处”,就是说行心等学处不能学的,那么你行心的仪轨不能受了;但愿心的还可以受的。单受发菩提愿心的仪轨,这个受了之后,菩萨戒没有受,单受个愿心仪轨好不好?也好!能生多福。发了菩提心之后,也能产生很大的福报。
根据这个意思,《修次初篇》它就发挥了,“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假使说你波罗蜜多,六度等等都不能行做不到的,那么这样子你菩萨戒能不能受呢?他也能得广大的果,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福的果。他这样子呢,“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那么就是说你要摄受他,就要发一个愿心。行心他做不起来,那不能给他授,愿菩提心可以给他授。
“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发个愿心,但是授这个菩萨戒不要授。“最为明显”,就是说不是说菩萨戒修不起呢,你一切就无缘了,也不是,也可以发个心,也可以给他很大的福报。那么引了两个:经论来证明,一经一论来证明这个道理。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受心仪轨者”,那么真正受了这个仪轨怎么说呢?“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这就是说受愿菩提心了,还要一切十方的,现住的十方的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那是不退菩萨,对我存念(就是对我作一个证明,存念就是忆念我,我们是忆念)。“阿阇黎耶存念”,那么当下的授的戒师,阿阇黎忆念我。
“我名某甲”,我叫什么名字,“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我所有的善根,包括施性的、戒性的、修性的(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俱舍》里有的,那么你去翻一翻,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把这些的善根:自己作的,教他的,见闻随喜的。以这些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那些不退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
「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 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
“如是我名某甲”,我这个什么什么人。“从今为始”,现在开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跟过去的佛、大菩萨一样,他们怎么发心,我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也同样地发心。
有情没有度的,要度脱他;没有解脱的,令他解脱;诸未安者,没有安稳的,使他安稳;没有涅槃的也使他得到涅槃(这个涅槃当然无余涅槃,不是声闻涅槃)。
“如是三说”,这样的话说三道。
《归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
《归依仪轨》里边跟这二种,前面的三说跟这里的三说,这二种呢,虽然没有明确地说要,随师念(就是说阿阇黎说一遍,他跟他说一遍),没有明确地说,但是呢,“然实须之”,实际上一定要这样子做的。
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所造《发心轨》云:「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此是有师之轨”,这是有师之轨,就是说有师给你做这个仪轨,是有师父的,有这个传的授的菩萨戒的师父的这个仪轨是这样做的。
“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假使没有师,阿阇黎找不到,那么你要受,能不能受呢?也可以。“觉所造《发心轨》云”,阿底峡尊者他写的那个《发心仪轨》里边他就这么说,“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这个阿阇黎要如量的,够量的,假使你找不到这样够量的阿阇黎,但是你也要受这个愿菩提心,那么你照这个无师的仪轨做。没有这样的阿阇黎耶呢,“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己发菩提心的仪轨怎么做呢?那就是…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