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供就是這裏《釋論》說的,哦,前面《尊長事次第》也有說七支供,這裏《釋論》也說要七支供。
“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那麼修七支供的時候呢,就觀想佛、菩薩,若現在或者過去的那些大德,那些善知識,都要這麼做。
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
“供諸尊長者”,就是那些受儀軌時候那些師承。“前供養時亦應了知”,跟前面供養時候也了知那些尊長也是要供養的。
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下邊七支供他介紹了兩個,一個是《普賢行願品》的,一個是《入行論》的,隨你用哪一個都可以。一般據昂旺堪布的說法,《普賢行願品》是比較略的,而《入行論》的是廣的,那麼隨你需要用哪一種都可以。這個是積集資糧。
子叁 淨修意樂
修淨心者。
怎麼樣子把自己的心修得幹淨呢?
《道炬論》說慈心爲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我們要受儀軌的時候,心要使它幹淨了。怎麼怎樣子幹淨呢?就是要起慈悲心,不要起自私自利這些心。我們說菩薩戒就是利他爲主,那麼這個要清淨要慈悲,慈悲利他了。“慈心爲先”,再“觀苦有情而發其心”。先慈:與樂;然後觀他苦:要拔苦,而自己這麼樣子發心。
“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慈悲的所緣的境,它這個慈悲的行相,這個前面講慈心悲心的時候都講過,回去參照一下就可以了。這個所緣也好,行相也好,都清清楚楚地要明顯,觀想清楚。這些前面講過的,可以再回去再參照一下。
癸二 正行儀軌
正行儀軌者。謂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它是兩種,一種是右膝著地是印度式的;蹲踞可能是藏地特殊的;漢地是長跪。“恭敬合掌”來發心,這是儀式了。
如《道炬論》雲:「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
《道炬論》裏邊強調要發誓願的,不要退。不退轉這個誓願發了,那麼發菩提心。
《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
一直到成佛,自己要成佛了。
故非僅念爲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爲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舍,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所以說不僅僅是說利他自己要成佛,發這個菩提心,是怎樣說呢?緣所發的心,沒有成佛之前,不退的,誓不棄舍。沒有成佛之前,發誓不舍棄它。這個意樂心呢,根據《儀軌》裏要發這個意樂心,這是《道矩論》裏邊有的。
若于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這裏就是說簡別了。正規的要發這個心了,但是願心的學處,願心學處後頭要講,假使你做不到的,學不了的,那麼你這個心就不要發了。就是說發誓願這個心,沒有成佛之前,誓不棄舍這個心就不要發了。那麼你怎麼發呢?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爲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于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僅僅這麼發。“爲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爲了要利益有情我要成佛,不發誓願的,不說自己不退的話。那麼這裏“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這樣子的話你這個發心《儀軌》的學處,你能做到做不到,都可以授與。如果你發了誓願,那你發心《儀軌》學處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能授了。這是兩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發願心的時候有這麼兩種。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于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這是願心的《儀軌》了。假使發行心,就是要行菩薩道的心,受菩薩戒了,那麼你對行心的學處:六度等等。你不能學,就不能做了。做不到的話,“則一切種決定不可”,那就不能受了。受了行心儀軌之後,那就要菩薩道就要行起來了,你學處不能全部做到的話,那還是不要受好,受了你做不到不行的。
故有說雲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于衆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故有說雲”,所以說這個道理是這樣子的,能授不能授是根據前面的原則而來的,那麼有些人就說了:“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于衆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他不是從原則上來分,他說龍樹菩薩的一派對無著菩薩一派所傳的儀軌,那麼對大衆人來說呢,有的人可授,有的人不可授,以這樣子來差別呢,這是“大蒙昧”,這是搞錯了。原則在前面,就是說願心《儀軌》呢,發了誓願的,那你願心的學處做不到,就不要受;單是僅僅發了這個願,要利衆生成佛的,沒有發誓願不退的,那麼管你學處能做不能做,都可以授;那麼行心儀軌,學處做不到的,那就不能授。這個原則在這裏,並不是說龍樹的、無著的有些可以授有些不可以授,他們的都是這個原則,一樣的,不要以人來分。
複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還有一些西藏錯誤的,他發表一些初學的菩薩,他修行法呢,他說受《行心儀軌》的時候,要數數受,一次一次地受。受嘛經常受,多次地受。
“然全不知諸總學處”,那麼受了行心儀軌呢,他又不去給他說總的學處,根本的罪也不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但所學的差別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是令受行最大無義”,那像這樣子受行心儀軌呢,毫無用處,毫無義利。
那麼這些也是錯的,當時西藏有這些錯誤的謬論呢,宗大師在這裏駁掉了。那麼這些我們漢地沒有了,所以說看起來好象是,我們反而搞不清楚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麼是西藏當時的一些不正之論了,駁掉了。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據此意,《修次初篇》雲:「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于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爲明顯。
《教授勝光王經》裏邊說,假使你對“施等學處”,就是說行心等學處不能學的,那麼你行心的儀軌不能受了;但願心的還可以受的。單受發菩提願心的儀軌,這個受了之後,菩薩戒沒有受,單受個願心儀軌好不好?也好!能生多福。發了菩提心之後,也能産生很大的福報。
根據這個意思,《修次初篇》它就發揮了,“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假使說你波羅蜜多,六度等等都不能行做不到的,那麼這樣子你菩薩戒能不能受呢?他也能得廣大的果,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福的果。他這樣子呢,“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那麼就是說你要攝受他,就要發一個願心。行心他做不起來,那不能給他授,願菩提心可以給他授。
“此說若于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發個願心,但是授這個菩薩戒不要授。“最爲明顯”,就是說不是說菩薩戒修不起呢,你一切就無緣了,也不是,也可以發個心,也可以給他很大的福報。那麼引了兩個:經論來證明,一經一論來證明這個道理。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受心儀軌者”,那麼真正受了這個儀軌怎麼說呢?“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這就是說受願菩提心了,還要一切十方的,現住的十方的一切諸佛,一切菩薩,那是不退菩薩,對我存念(就是對我作一個證明,存念就是憶念我,我們是憶念)。“阿阇黎耶存念”,那麼當下的授的戒師,阿阇黎憶念我。
“我名某甲”,我叫什麼名字,“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我所有的善根,包括施性的、戒性的、修性的(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俱舍》裏有的,那麼你去翻一翻,我們就不再重複了)。把這些的善根:自己作的,教他的,見聞隨喜的。以這些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那些不退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爲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 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叁說。
“如是我名某甲”,我這個什麼什麼人。“從今爲始”,現在開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跟過去的佛、大菩薩一樣,他們怎麼發心,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也同樣地發心。
有情沒有度的,要度脫他;沒有解脫的,令他解脫;諸未安者,沒有安穩的,使他安穩;沒有涅槃的也使他得到涅槃(這個涅槃當然無余涅槃,不是聲聞涅槃)。
“如是叁說”,這樣的話說叁道。
《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
《歸依儀軌》裏邊跟這二種,前面的叁說跟這裏的叁說,這二種呢,雖然沒有明確地說要,隨師念(就是說阿阇黎說一遍,他跟他說一遍),沒有明確地說,但是呢,“然實須之”,實際上一定要這樣子做的。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阇黎者應如何受,覺所造《發心軌》雲:「若無如是阿阇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阇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此是有師之軌”,這是有師之軌,就是說有師給你做這個儀軌,是有師父的,有這個傳的授的菩薩戒的師父的這個儀軌是這樣做的。
“若未獲得阿阇黎者應如何受”?假使沒有師,阿阇黎找不到,那麼你要受,能不能受呢?也可以。“覺所造《發心軌》雲”,阿底峽尊者他寫的那個《發心儀軌》裏邊他就這麼說,“若無如是阿阇黎耶”,這個阿阇黎要如量的,夠量的,假使你找不到這樣夠量的阿阇黎,但是你也要受這個願菩提心,那麼你照這個無師的儀軌做。沒有這樣的阿阇黎耶呢,“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己發菩提心的儀軌怎麼做呢?那就是…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