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颂以上的。《般若经》有很多种,有六百卷的,我们最大是六百卷,那么摄颂以上的就是西藏最略的《般若经》,这个不能再少了。
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
次如《尊长事次第》这一本书里边说的,要“迎请圣众”,一般做法,做佛会法事都要迎请三宝。“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供养咒念三遍。“应赞诵之”,要赞颂了,就是念这个偈颂,来赞叹,来诵这个。
其次弟子沐浴着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
“其次”,那么弟子要沐浴,着新干净的衣服。“合掌而听”。“尊长开示”,这个传法的就开示了。“福田海会所有功德”,开示什么?福田海会所有的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就是说,请来的圣众里边,这是“福田”,“海会”,很多的都请来了,他们的所有的功德,三宝的功德使他好好地发起真正的清净的心。“教彼自想”,教他自己观想。“住于一一佛菩萨前”,那么请来很多佛菩萨,观想自己在每一个佛菩萨之前都有自己。“徐徐念诵七支供养”,慢慢地念七支供养,在佛菩萨面前修七支供。那么这个时候徐徐念诵,不要很急躁地念了。这是关键时刻,像我们念经太快了,这是赶时间了。每天这么短的时间,你要徐徐念诵嘛,其它事情干不成了,只好快快念。在这个地方要徐徐念,不能快。
先觉多云。
很多的藏地的一些过去的大德他说。
「龙猛、寂天所传来者俱修七支,慈氏、无着所传来者唯修礼拜、供养二支。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
这是以前西藏一些误会。那么这里宗大师说这个话不对的,他怎么这样说呢?龙树、寂天这一派的,中观那一派,他们传来的是要修七支供都要修的。而弥勒和无著菩萨所传的,就是广大行派的,他们所传的只要修两支――礼拜、供养,其余的不修了。为什么?假使修忏悔那一支的话,必须追悔,你要修忏悔,忏罪的那一支呢,要追悔了。过去做错了,要追悔了。那么你一追悔,心里感到不喜了,过去做错了嘛,就不高兴了,心里要起一个不喜的心了。“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而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要生菩提心了,菩提心必须要踊跃欢喜才能生起来。你一修忏悔支,一追悔,“哎呀,过去做错了!”心里欢喜心生不起来的话,菩提心就生不起来了,他就这么说。
不应道理。
那么这个话呢,宗大师说“不应道理”,这个是无稽之谈,这个不对的。下边为什么不对呢?他就举这个道理出来了。
大觉师于发心及律仪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
“大觉师于发心及律仪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又其因相”,那么这个话为什么不对呢?大觉师,阿底峡尊者,在他的发心仪轨跟律仪仪轨里边说的是“礼敬供养等”。并不是说两支就完了,还有一个“等”,“等”字就是“摄略”,还有其它的五支。
在另外一本书,《尊长事次第》,这一本书里边,他就明确地说,在发心之前,七支都要修,并不是说忏悔那支不能修。“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这个是反过来了,假使照你这么说,因地里边修了忏悔支,就不生起欢喜心了,欢喜心没有,真正这样的话呢,那么果上菩提心生不起来了,那么龙树菩萨跟寂天他们这一派的仪轨照它修的话,菩提心就生不出来了,那当然不会了。这就是说你的话是不合道理的。
丑二 劝请归依
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
那么对于自己的授戒的师呢,要当佛的看。
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
“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要当作佛的胜解,就是说决定他是佛,这个胜解心要生起来。那么以佛的胜解来礼拜恭敬,供养他,具体地就是说“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为了要生起菩提心要求了,要求阿阇黎给他授下边的不共归依。怎么请呢?
「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
就是说请阿阇黎作证明,证明他自己要发菩提心。他说跟过去佛,应正等觉,跟那些入了大地的菩萨,这个大地的菩萨,根据昂旺堪布说是八地以上的,他们发的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心,怎么发的,那么我现在,“某甲”,自己的名字,也请阿阇黎给我证明,我今天也要跟他们一样,证无上正等菩提,也要同样跟他们一样发心。那么说三次。
次应为授殊胜归依。
这个三次说了之后,先要给他授殊胜归依,就是不共的归依。以前我们的归依呢,共的归依,就是一般的人共同的。管你是为求下士道的也好,中士道的也好,上士道的也好,共同的,一样的。这个不共的呢,单是上士道的,发菩提心的人,他受的归依。所以说受愿心,菩提心这个仪轨之前呢,先要授一个殊胜的不共的归依。
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
那这个三宝的境就不同了,佛世尊这是一样的,这个法呢,就有简别了,这是大乘的灭道二谛,那不包括二乘的。僧是不退菩萨,罗汉独觉都不在此例。我们的僧宝是已经证了不退位的那些大菩萨。那么这是境不同,不共归依有三个不同:一个境不同;一个时间不同;一个是意乐心不同。境不同,佛是世尊是一样的,佛是功德是最高的,一样的;那么法宝呢,大乘的灭道二谛是法宝;那么僧宝呢,不退位的大菩萨,是僧宝。
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
时间呢,“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从现在开始,没有证到大菩提藏,藏是心要,这个大菩提藏证到心要之后就是成佛。从现在开始,没有成佛之间,这个时间,都是受这个归依的。不是尽形寿,不是一辈子的时间,所以时间也不一样,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
意乐心呢,“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并不是为救自己的,也不是为救少数的人。我们的发的意乐心呢,这个归依我就是要度一切众生,自己要受了这个殊胜的归依之后,将来要度一切众生的意乐心。
“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这里“正归于法”,我们说这个跟《俱舍》一样的,三归依核心是法宝,因为我们要证到的是大乘的灭道二谛。佛是已经证到的人,僧是正在修这个法的人,中心是法宝,所以正归依的是法宝。佛是导师,已经证到了,可以教导我们的人。僧宝正在修这个,那么是我们的修行的伴侣。那么这是三宝。以这样的意乐心,要度一切有情的意乐心,来受这个不共的归依。所以说这个殊胜的归依总的来说跟一般的归依,境不同。佛是一样的;法宝是大乘的灭道二谛,其它的就不在此了;那么僧宝是不退菩萨,声闻缘觉就不在了,要退的,还没有证到不退位的也不在此例。
时间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自己成佛。意乐心呢,为了要救度一切有情才受这个殊胜归依的。
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
《道炬论》里边特别的,《道炬论》所说的,“以不退转心”,这个里边自己要有不退心,自己要发一个誓:不退,这个心不能退。
“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我们要发一个猛利的欲乐心,要使我们这个心呢,就是前面我们要发的那个菩提心,要跟佛、大菩萨一样,要什么时间之下,什么情况之下,都不退的。要发这个誓愿。
威仪如前而受归依。
威仪如前,右膝着地,恭敬合掌等等,而受这个归依。那么归依时候怎么说呢。
「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
这样子说三遍,“如是三说”。
归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所造《仪轨》。
“归依一一宝前”,佛宝、法宝、僧宝,每一个宝归依之前,都摆一个“阿阇黎耶存念”。归依法,他的文句跟普通的归依仪轨又有点不同,这些都是根据觉,就是阿底峡尊者造的仪轨而来的,并不是宗大师自己编的。那就是说这个殊胜的归依的三说呢,里边每一个归依,每一个宝之前,有一个阿阇黎耶要存念。
还有归依法的时候,跟普通仪轨的话有些不同,这个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仪轨里边摘下来的,是有依据的。寂静的离欲诸法,那就是寂静一切烦恼也都寂静下去了,那么离欲是一切烦恼都离掉了。欲是烦恼之一,以这个烦恼是最厉害的,爱欲嘛,贪嘛,说离欲就是代表一切的烦恼都在里头。它是个头嘛,把这个头这一边一提嘛,一切烦恼都包了。就是离一切烦恼。
丑三 说归依学处
归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归依之后该怎么做?不共的,共的学处,以前我们发一张纸的,下士道里边说的,那些, 学处这里还是要的。阿阇黎也要给他说。
子二 积集资粮
积集资粮者。
殊胜归依得到之后,那么给他说学处,学处说好之后呢,“积集资粮”。
《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
“《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发心仪轨》,就是说发愿菩提心仪轨说,这个时候要修礼拜供养。《释论》,这个是《道炬释论》里边说修七支供,就是前面说的修七支…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