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仪轨正受者,如大觉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修”,阿底峡尊者说,要把这个菩提心生起来,那么要恒常地、长时期地努力,预先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把贪心、妒嫉心这些都要除掉。然后呢,依仪轨真正地发这个心。
“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你菩提心修了,对这个发心已经得到不可摇动的理解,这个胜解生起了,那么不会摇动了,人家也不会把你心退下了,那么你就可以受发心的仪轨了。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坏,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第一个还没有得到仪轨的,就使他得到,受仪轨了发心了。已经得到的,如何守护,不要坏失。假使说一旦坏失的时候怎么还净呢?还出的方便。
辛一 未得令得
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轨则。 今初
我们于什么境之前受菩提心?能受的人他的依身是什么,就是他依靠什么身体去受?那么受的轨则,仪轨。
壬一 所受之境
觉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说。
“觉于《尊长事次第》中”,阿底峡尊者在《尊长事次第》这本书里边,他就这么说,给我们授菩提心的人呢,这个阿阇黎呢,该是怎么的人呢?他说得很简略,就是“具相阿阇黎”,具足德相的阿阇黎,那什么叫德相,没有说。“更未明说”,此外就没有说了。
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
一些过去大德说,给我们授菩提心发心仪轨的阿阇黎,单是有愿心,住在愿心学处里边,这还不够,应当要具行心的律仪。就是说不但要有愿心的学处,还要具足行心的律仪,就是菩萨道还要行的,这才是具相的阿阇黎。
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
这个话跟胜敌论师他有一句话呢,两个是非常符合的。他怎么说呢?他说你要受菩萨律仪的话,应当到有菩萨戒的善知识面前去受。那么就是说,不但是愿心,还是要有行心律仪的。
那么下面一句话呢,很含糊,我们就根据拉卜楞寺他们的说法呢,略略地说一下。因为这个《十法经》我们还没看到,到底它里边说什么,前后文还不知道。他这里引了一段。
《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
那里就是说,这个我们根据拉卜楞寺的话呢,销销文就是了。以后如果有《十法经》呢,最好详细看一下。他说由他受而发心的,就是受发心仪轨了。这个里边他说有声闻,这个声闻呢,“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是说由劝他厌离二乘而发大心,并不是说声闻人来作仪轨。我们前面说阿阇黎要具相的,不是声闻,声闻不能作仪轨,仅仅是劝他发心而已。
壬二 能受之依
能受之依者。
哪些人能受这个发菩提心的仪轨呢?
总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
那么是男子,或者女人,要简别黄门二根之类的,要具足圆满的身、意乐心:身要圆满,那么意乐也要圆满,这里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
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
不但是人,天、龙等只要身跟意乐圆满的,可以发菩提心愿心的,都是可以受这个仪轨的所依的身。
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这里说就比较宽了,只要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天龙也好,人也好,他的身、他的意乐,堪能发菩提愿心的,那么都可以受菩萨戒的人的所依。
那么这个《道炬释论》里边说得严格一点,《道炬释论》里边说要“厌离生死”,那么就是要厌离生死;“忆念死没”,经常作无常想;还要具悲心,大悲心;还要具慧,智慧,大悲心。那么这四个条件要具足,才能作这个所依的身,受菩萨愿心的身。
这个宗大师的解释。这个提了这四个实际上就是说,“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就是说我们讲的《菩提道次第》前面诸道,就是说下中上三士道,已经按了次第修过的,这个心修过的,菩提心已经生起一点了。能够“转变意者”,就是生了菩提心之后,把原来的心有所净化,有些改变,不是像以前一样了,这样的人,真正受菩提愿心的,所依的,满足要求的。那就是说也不是随便哪个一般都可以受了。
我们现在很多居士问:“什么时候受菩萨戒?”我们说受菩萨戒,你先要有菩提心要生起嘛,愿心要先生起来。愿心生起的条件也不是很简单了,如果说悲心一点也没有,智慧也不够,生死也不厌离,也不念无常、死没,那么你受菩萨戒,那是插个种子而已。
如果说具足这些条件的,昂旺堪布的说法呢,那就很有力量了。如果你说真正地具足这些条件的,那么你在受菩萨戒仪轨的时候,由上师三宝的加持,可以上等的,可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来。那么次一等的,也可以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增加。如果这个转变心意都没有的,那你也去受菩萨戒的话,仅仅是下个种子,什么效果呢?现世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壬三 如何受之轨则
如何受之仪轨分三:一加行仪轨,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
“如何受之仪轨”?怎么样受仪轨呢?“分三:一加行仪轨,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
癸一 加行仪轨
初加行轨分三:一受胜归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意乐。
子一 受胜归依
初中分三: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归依,三说归依学处。
那么就是说要受菩萨的愿心仪轨之前,要受殊胜的归依,那就是说不是一般的归依。我们一般的归依是普通的归依,这是不共的,大乘的归依,先要受这个归依。受了这个归依之后,然后还要净修意乐心,还要积集资粮,净修意乐。这是加行仪轨。那么正行还要在后。这些加行有了,再正行。
丑一 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
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牛五物涂洒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
在这个里边还要布置坛场,“庄严处所”。“远离罪恶众生之处”,那么“远离罪恶众生之处”是什么呢?就是说那些有猛兽毒蛇的那些地方不要去,不要到那边去,不能设坛场;另外一个破戒的众生的那些地方也不要,就是要清净的地方,一般是阿兰若,或者是清净的寺院里边,才能够做这些佛事。
“善治地基令其平洁”,那么就要平地基,使它平洁。“以牛五物涂洒其地”,这是印度佛教里边过去的传承,我们现在恐怕是不大用了,那是用牛的五个东西来洒涂这个地基。这个牛五物是什么东西呢?牛身上的东西。他说先要选一个没有病的母的黄牛,开始七天只给它喝水,其它不给它,那就是把它的肠子洗干净了。七天的水吃好之后,把它牵到高原上去,那上边是干净的草,再养七天。这样养好之后,就取它的五物,它的大小便,不要屙在地下,大水便的时候用干净的东西把它盛起来,那么这是两个,大便、小便两个。它的牛奶,次为酥油,再做一个酪,乳酥酪这三个,这五个东西拿来涂。再加一些其它的,这个他们叫五物了,就是牛的五物。它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去秽等等,是印度古代过去的规矩,这个是认为是最好的东西。那么把它地上涂洒,去秽。然后以旃檀等好的香水再去浇洒,还要散好的妙花,香花。
设三宝像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
“设三宝像谓铸塑等”,那么供三宝的像,铜铸的塑的都可以。那么法宝呢,“诸典籍等”。还有“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用床座或者好的供桌。“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这是庄严,幡盖香花等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尽自己能力所做到的供养具。“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还要准备伎乐,那就是说钹铙、唢呐、海螺之类的,还有饮食了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戒师坐的座位更要庄严。“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过去的那些大德呢,还要在事先供僧、施食,布施那些饿鬼,用这样子来集聚资粮。
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则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
假使你实在穷,没有供具,供的东西没有,那么最起码的,“应如《贤劫经》说”,实在太穷了,碎的黄布等等,也可以供养。当然这是特殊情况了,如果你有能力,把这个碎的布来供养,那当然这是不好,不恭敬了。无可奈何之中,哪怕用一块碎的黄布供养也可以。
“有者”,假使你有条件的话,“则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那么有条件呢,要没有谄曲地去殷重地去求广大的供养。这个谄曲就是说:来处无谄,发心无谄。自己发心不要谄曲;来源也不要谄曲,就是说如法的。发心要如法的发心;来源如法的资具,那么这样子的广求来供养。
“令诸同伴心难容纳”,使人家看了感到自己好象很惭愧,你这么发那么大的心,自己没有这么做,那么就是说要用来感动人家了。
传说西藏诸知识在莽宇境及桑耶等处,于觉前请发心时,觉教曰:「供养太恶不生。」
据说,这是一个传说,一些知识,在西藏莽宇跟桑耶地方,他们要请阿底峡尊者给他们传这个发心仪轨。那么阿底峡尊者就说:“你们供养得太差呢,这个菩提心是生不起来的。”那就是供养要尽量而行,就要前面说的,不但是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看了都感到:“啊,这个太好了!”自己感到是不如。这个就是说供养不能太差了。
所供像中,须善开光大师之像,必不可少。
“所供像中”,供的像呢,“须善开光大师之像”,要开过光的佛像,这是不好少的。
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
最少的经呢,也要摄…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