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37

  ..續本文上一頁四儀軌正受者,如大覺雲:欲修令此生,應勵恒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修”,阿底峽尊者說,要把這個菩提心生起來,那麼要恒常地、長時期地努力,預先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把貪心、妒嫉心這些都要除掉。然後呢,依儀軌真正地發這個心。

  “若修心已,于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你菩提心修了,對這個發心已經得到不可搖動的理解,這個勝解生起了,那麼不會搖動了,人家也不會把你心退下了,那麼你就可以受發心的儀軌了。

  此中分叁: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壞,叁設壞還出之方便。

  第一個還沒有得到儀軌的,就使他得到,受儀軌了發心了。已經得到的,如何守護,不要壞失。假使說一旦壞失的時候怎麼還淨呢?還出的方便。

  辛一 未得令得

  初中分叁: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叁如何受之軌則。 今初

  我們于什麼境之前受菩提心?能受的人他的依身是什麼,就是他依靠什麼身體去受?那麼受的軌則,儀軌。

  壬一 所受之境

  覺于《尊長事次第》中僅雲「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說。

  “覺于《尊長事次第》中”,阿底峽尊者在《尊長事次第》這本書裏邊,他就這麼說,給我們授菩提心的人呢,這個阿阇黎呢,該是怎麼的人呢?他說得很簡略,就是“具相阿阇黎”,具足德相的阿阇黎,那什麼叫德相,沒有說。“更未明說”,此外就沒有說了。

  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

  一些過去大德說,給我們授菩提心發心儀軌的阿阇黎,單是有願心,住在願心學處裏邊,這還不夠,應當要具行心的律儀。就是說不但要有願心的學處,還要具足行心的律儀,就是菩薩道還要行的,這才是具相的阿阇黎。

  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

  這個話跟勝敵論師他有一句話呢,兩個是非常符合的。他怎麼說呢?他說你要受菩薩律儀的話,應當到有菩薩戒的善知識面前去受。那麼就是說,不但是願心,還是要有行心律儀的。

  那麼下面一句話呢,很含糊,我們就根據拉蔔楞寺他們的說法呢,略略地說一下。因爲這個《十法經》我們還沒看到,到底它裏邊說什麼,前後文還不知道。他這裏引了一段。

  《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爲作儀軌。

  那裏就是說,這個我們根據拉蔔楞寺的話呢,銷銷文就是了。以後如果有《十法經》呢,最好詳細看一下。他說由他受而發心的,就是受發心儀軌了。這個裏邊他說有聲聞,這個聲聞呢,“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是說由勸他厭離二乘而發大心,並不是說聲聞人來作儀軌。我們前面說阿阇黎要具相的,不是聲聞,聲聞不能作儀軌,僅僅是勸他發心而已。

  壬二 能受之依

  能受之依者。

  哪些人能受這個發菩提心的儀軌呢?

  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

  那麼是男子,或者女人,要簡別黃門二根之類的,要具足圓滿的身、意樂心:身要圓滿,那麼意樂也要圓滿,這裏就是說善男子,善女人。

  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爲此之依。

  不但是人,天、龍等只要身跟意樂圓滿的,可以發菩提心願心的,都是可以受這個儀軌的所依的身。

  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于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爲生起轉變意者。

  這裏說就比較寬了,只要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天龍也好,人也好,他的身、他的意樂,堪能發菩提願心的,那麼都可以受菩薩戒的人的所依。

  那麼這個《道炬釋論》裏邊說得嚴格一點,《道炬釋論》裏邊說要“厭離生死”,那麼就是要厭離生死;“憶念死沒”,經常作無常想;還要具悲心,大悲心;還要具慧,智慧,大悲心。那麼這四個條件要具足,才能作這個所依的身,受菩薩願心的身。

  這個宗大師的解釋。這個提了這四個實際上就是說,“謂于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就是說我們講的《菩提道次第》前面諸道,就是說下中上叁士道,已經按了次第修過的,這個心修過的,菩提心已經生起一點了。能夠“轉變意者”,就是生了菩提心之後,把原來的心有所淨化,有些改變,不是像以前一樣了,這樣的人,真正受菩提願心的,所依的,滿足要求的。那就是說也不是隨便哪個一般都可以受了。

  我們現在很多居士問:“什麼時候受菩薩戒?”我們說受菩薩戒,你先要有菩提心要生起嘛,願心要先生起來。願心生起的條件也不是很簡單了,如果說悲心一點也沒有,智慧也不夠,生死也不厭離,也不念無常、死沒,那麼你受菩薩戒,那是插個種子而已。

  如果說具足這些條件的,昂旺堪布的說法呢,那就很有力量了。如果你說真正地具足這些條件的,那麼你在受菩薩戒儀軌的時候,由上師叁寶的加持,可以上等的,可以生起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來。那麼次一等的,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有所增加。如果這個轉變心意都沒有的,那你也去受菩薩戒的話,僅僅是下個種子,什麼效果呢?現世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壬叁 如何受之軌則

  如何受之儀軌分叁:一加行儀軌,二正行儀軌,叁完結儀軌。

  “如何受之儀軌”?怎麼樣受儀軌呢?“分叁:一加行儀軌,二正行儀軌,叁完結儀軌”。

  癸一 加行儀軌

  初加行軌分叁:一受勝歸依,二積集資糧,叁淨修意樂。

  子一 受勝歸依

  初中分叁: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歸依,叁說歸依學處。  

  那麼就是說要受菩薩的願心儀軌之前,要受殊勝的歸依,那就是說不是一般的歸依。我們一般的歸依是普通的歸依,這是不共的,大乘的歸依,先要受這個歸依。受了這個歸依之後,然後還要淨修意樂心,還要積集資糧,淨修意樂。這是加行儀軌。那麼正行還要在後。這些加行有了,再正行。

  醜一 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遠離罪惡衆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

  在這個裏邊還要布置壇場,“莊嚴處所”。“遠離罪惡衆生之處”,那麼“遠離罪惡衆生之處”是什麼呢?就是說那些有猛獸毒蛇的那些地方不要去,不要到那邊去,不能設壇場;另外一個破戒的衆生的那些地方也不要,就是要清淨的地方,一般是阿蘭若,或者是清淨的寺院裏邊,才能夠做這些佛事。

  “善治地基令其平潔”,那麼就要平地基,使它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這是印度佛教裏邊過去的傳承,我們現在恐怕是不大用了,那是用牛的五個東西來灑塗這個地基。這個牛五物是什麼東西呢?牛身上的東西。他說先要選一個沒有病的母的黃牛,開始七天只給它喝水,其它不給它,那就是把它的腸子洗幹淨了。七天的水吃好之後,把它牽到高原上去,那上邊是幹淨的草,再養七天。這樣養好之後,就取它的五物,它的大小便,不要屙在地下,大水便的時候用幹淨的東西把它盛起來,那麼這是兩個,大便、小便兩個。它的牛奶,次爲酥油,再做一個酪,乳酥酪這叁個,這五個東西拿來塗。再加一些其它的,這個他們叫五物了,就是牛的五物。它有什麼作用呢?可以去穢等等,是印度古代過去的規矩,這個是認爲是最好的東西。那麼把它地上塗灑,去穢。然後以旃檀等好的香水再去澆灑,還要散好的妙花,香花。

  設叁寶像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諸先覺等,又于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

  “設叁寶像謂鑄塑等”,那麼供叁寶的像,銅鑄的塑的都可以。那麼法寶呢,“諸典籍等”。還有“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用床座或者好的供桌。“懸挂幡蓋及香花等”,這是莊嚴,幡蓋香花等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盡自己能力所做到的供養具。“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還要准備伎樂,那就是說钹铙、唢呐、海螺之類的,還有飲食了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戒師坐的座位更要莊嚴。“諸先覺等,又于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過去的那些大德呢,還要在事先供僧、施食,布施那些餓鬼,用這樣子來集聚資糧。

  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無諸谄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

  假使你實在窮,沒有供具,供的東西沒有,那麼最起碼的,“應如《賢劫經》說”,實在太窮了,碎的黃布等等,也可以供養。當然這是特殊情況了,如果你有能力,把這個碎的布來供養,那當然這是不好,不恭敬了。無可奈何之中,哪怕用一塊碎的黃布供養也可以。

  “有者”,假使你有條件的話,“則應無諸谄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那麼有條件呢,要沒有谄曲地去殷重地去求廣大的供養。這個谄曲就是說:來處無谄,發心無谄。自己發心不要谄曲;來源也不要谄曲,就是說如法的。發心要如法的發心;來源如法的資具,那麼這樣子的廣求來供養。

  “令諸同伴心難容納”,使人家看了感到自己好象很慚愧,你這麼發那麼大的心,自己沒有這麼做,那麼就是說要用來感動人家了。

  傳說西藏諸知識在莽宇境及桑耶等處,于覺前請發心時,覺教曰:「供養太惡不生。」

  據說,這是一個傳說,一些知識,在西藏莽宇跟桑耶地方,他們要請阿底峽尊者給他們傳這個發心儀軌。那麼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供養得太差呢,這個菩提心是生不起來的。”那就是供養要盡量而行,就要前面說的,不但是廣興供養,“令諸同伴心難容納”,看了都感到:“啊,這個太好了!”自己感到是不如。這個就是說供養不能太差了。

  所供像中,須善開光大師之像,必不可少。

  “所供像中”,供的像呢,“須善開光大師之像”,要開過光的佛像,這是不好少的。

  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

  最少的經呢,也要攝…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