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頌以上的。《般若經》有很多種,有六百卷的,我們最大是六百卷,那麼攝頌以上的就是西藏最略的《般若經》,這個不能再少了。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衆,誦念叁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贊誦之。
次如《尊長事次第》這一本書裏邊說的,要“迎請聖衆”,一般做法,做佛會法事都要迎請叁寶。“誦念叁遍供養雲陀羅尼”,供養咒念叁遍。“應贊誦之”,要贊頌了,就是念這個偈頌,來贊歎,來誦這個。
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支供養。
“其次”,那麼弟子要沐浴,著新幹淨的衣服。“合掌而聽”。“尊長開示”,這個傳法的就開示了。“福田海會所有功德”,開示什麼?福田海會所有的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就是說,請來的聖衆裏邊,這是“福田”,“海會”,很多的都請來了,他們的所有的功德,叁寶的功德使他好好地發起真正的清淨的心。“教彼自想”,教他自己觀想。“住于一一佛菩薩前”,那麼請來很多佛菩薩,觀想自己在每一個佛菩薩之前都有自己。“徐徐念誦七支供養”,慢慢地念七支供養,在佛菩薩面前修七支供。那麼這個時候徐徐念誦,不要很急躁地念了。這是關鍵時刻,像我們念經太快了,這是趕時間了。每天這麼短的時間,你要徐徐念誦嘛,其它事情幹不成了,只好快快念。在這個地方要徐徐念,不能快。
先覺多雲。
很多的藏地的一些過去的大德他說。
「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
這是以前西藏一些誤會。那麼這裏宗大師說這個話不對的,他怎麼這樣說呢?龍樹、寂天這一派的,中觀那一派,他們傳來的是要修七支供都要修的。而彌勒和無著菩薩所傳的,就是廣大行派的,他們所傳的只要修兩支――禮拜、供養,其余的不修了。爲什麼?假使修忏悔那一支的話,必須追悔,你要修忏悔,忏罪的那一支呢,要追悔了。過去做錯了,要追悔了。那麼你一追悔,心裏感到不喜了,過去做錯了嘛,就不高興了,心裏要起一個不喜的心了。“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而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生菩提心了,菩提心必須要踴躍歡喜才能生起來。你一修忏悔支,一追悔,“哎呀,過去做錯了!”心裏歡喜心生不起來的話,菩提心就生不起來了,他就這麼說。
不應道理。
那麼這個話呢,宗大師說“不應道理”,這個是無稽之談,這個不對的。下邊爲什麼不對呢?他就舉這個道理出來了。
大覺師于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于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大覺師于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于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那麼這個話爲什麼不對呢?大覺師,阿底峽尊者,在他的發心儀軌跟律儀儀軌裏邊說的是“禮敬供養等”。並不是說兩支就完了,還有一個“等”,“等”字就是“攝略”,還有其它的五支。
在另外一本書,《尊長事次第》,這一本書裏邊,他就明確地說,在發心之前,七支都要修,並不是說忏悔那支不能修。“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這個是反過來了,假使照你這麼說,因地裏邊修了忏悔支,就不生起歡喜心了,歡喜心沒有,真正這樣的話呢,那麼果上菩提心生不起來了,那麼龍樹菩薩跟寂天他們這一派的儀軌照它修的話,菩提心就生不出來了,那當然不會了。這就是說你的話是不合道理的。
醜二 勸請歸依
第二者次說于師須住佛想。
那麼對于自己的授戒的師呢,要當佛的看。
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菩提心而正請白。
“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要當作佛的勝解,就是說決定他是佛,這個勝解心要生起來。那麼以佛的勝解來禮拜恭敬,供養他,具體地就是說“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菩提心而正請白”,爲了要生起菩提心要求了,要求阿阇黎給他授下邊的不共歸依。怎麼請呢?
「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阇黎耶,今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叁說。
就是說請阿阇黎作證明,證明他自己要發菩提心。他說跟過去佛,應正等覺,跟那些入了大地的菩薩,這個大地的菩薩,根據昂旺堪布說是八地以上的,他們發的最初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心,怎麼發的,那麼我現在,“某甲”,自己的名字,也請阿阇黎給我證明,我今天也要跟他們一樣,證無上正等菩提,也要同樣跟他們一樣發心。那麼說叁次。
次應爲授殊勝歸依。
這個叁次說了之後,先要給他授殊勝歸依,就是不共的歸依。以前我們的歸依呢,共的歸依,就是一般的人共同的。管你是爲求下士道的也好,中士道的也好,上士道的也好,共同的,一樣的。這個不共的呢,單是上士道的,發菩提心的人,他受的歸依。所以說受願心,菩提心這個儀軌之前呢,先要授一個殊勝的不共的歸依。
謂佛爲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谛,僧爲不退聖位菩薩,以爲其境。
那這個叁寶的境就不同了,佛世尊這是一樣的,這個法呢,就有簡別了,這是大乘的滅道二谛,那不包括二乘的。僧是不退菩薩,羅漢獨覺都不在此例。我們的僧寶是已經證了不退位的那些大菩薩。那麼這是境不同,不共歸依有叁個不同:一個境不同;一個時間不同;一個是意樂心不同。境不同,佛是世尊是一樣的,佛是功德是最高的,一樣的;那麼法寶呢,大乘的滅道二谛是法寶;那麼僧寶呢,不退位的大菩薩,是僧寶。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爲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爲師,正歸于法,歸僧爲伴,具此總意樂;
時間呢,“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從現在開始,沒有證到大菩提藏,藏是心要,這個大菩提藏證到心要之後就是成佛。從現在開始,沒有成佛之間,這個時間,都是受這個歸依的。不是盡形壽,不是一輩子的時間,所以時間也不一樣,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
意樂心呢,“爲救一切諸有情故”,並不是爲救自己的,也不是爲救少數的人。我們的發的意樂心呢,這個歸依我就是要度一切衆生,自己要受了這個殊勝的歸依之後,將來要度一切衆生的意樂心。
“爲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爲師,正歸于法,歸僧爲伴,具此總意樂”,這裏“正歸于法”,我們說這個跟《俱舍》一樣的,叁歸依核心是法寶,因爲我們要證到的是大乘的滅道二谛。佛是已經證到的人,僧是正在修這個法的人,中心是法寶,所以正歸依的是法寶。佛是導師,已經證到了,可以教導我們的人。僧寶正在修這個,那麼是我們的修行的伴侶。那麼這是叁寶。以這樣的意樂心,要度一切有情的意樂心,來受這個不共的歸依。所以說這個殊勝的歸依總的來說跟一般的歸依,境不同。佛是一樣的;法寶是大乘的滅道二谛,其它的就不在此了;那麼僧寶是不退菩薩,聲聞緣覺就不在了,要退的,還沒有證到不退位的也不在此例。
時間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自己成佛。意樂心呢,爲了要救度一切有情才受這個殊勝歸依的。
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道炬論》裏邊特別的,《道炬論》所說的,“以不退轉心”,這個裏邊自己要有不退心,自己要發一個誓:不退,這個心不能退。
“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我們要發一個猛利的欲樂心,要使我們這個心呢,就是前面我們要發的那個菩提心,要跟佛、大菩薩一樣,要什麼時間之下,什麼情況之下,都不退的。要發這個誓願。
威儀如前而受歸依。
威儀如前,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等等,而受這個歸依。那麼歸依時候怎麼說呢。
「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衆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衆中尊。」如是叁說。
這樣子說叁遍,“如是叁說”。
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余不同,皆如覺所造《儀軌》。
“歸依一一寶前”,佛寶、法寶、僧寶,每一個寶歸依之前,都擺一個“阿阇黎耶存念”。歸依法,他的文句跟普通的歸依儀軌又有點不同,這些都是根據覺,就是阿底峽尊者造的儀軌而來的,並不是宗大師自己編的。那就是說這個殊勝的歸依的叁說呢,裏邊每一個歸依,每一個寶之前,有一個阿阇黎耶要存念。
還有歸依法的時候,跟普通儀軌的話有些不同,這個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儀軌裏邊摘下來的,是有依據的。寂靜的離欲諸法,那就是寂靜一切煩惱也都寂靜下去了,那麼離欲是一切煩惱都離掉了。欲是煩惱之一,以這個煩惱是最厲害的,愛欲嘛,貪嘛,說離欲就是代表一切的煩惱都在裏頭。它是個頭嘛,把這個頭這一邊一提嘛,一切煩惱都包了。就是離一切煩惱。
醜叁 說歸依學處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應爲說。
歸依之後該怎麼做?不共的,共的學處,以前我們發一張紙的,下士道裏邊說的,那些, 學處這裏還是要的。阿阇黎也要給他說。
子二 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者。
殊勝歸依得到之後,那麼給他說學處,學處說好之後呢,“積集資糧”。
《發心儀軌》中,于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
“《發心儀軌》中,于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發心儀軌》,就是說發願菩提心儀軌說,這個時候要修禮拜供養。《釋論》,這個是《道炬釋論》裏邊說修七支供,就是前面說的修七支…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