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看。“勤修此因”,好好修他的因。“积集资粮,净此障碍”,生起的障碍把它消除;生起的资粮积集起来。这个生起慈悲心、菩提心的因把它修起来。那就是要按了次第来了,不能越级了。
自能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下圆满种子,诚非小事,理应欢喜。
假使说我们能够清净地、如法地修它的心,那么这样子修心呢,决定能够种下这个圆满的佛的种子。这不是小事情,应当生欢喜心,去做。
如大觉云:「欲趣大乘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
假使说我们呢,要进入大乘的门――就是要趣入大乘,那么我们的这个觉心――就是菩提心,这还是必要的。这个菩提心就象日月一样,太阳、月亮一样。太阳干什么?除一切暗,除暗;月亮做什么?息热恼。这个除暗呢――除无明之暗,热恼指烦恼的热恼,这是以日月来比喻。我们这个菩提心生起之后,它跟太阳一样,一切无明的痴暗都消除了;一切烦恼的热都息灭了。所以说这个菩提心那么珍贵,“励劫亦令生”,纵使它难修,但是我们,哪怕你努力地修,经过好多劫,也不要放弃,也要把它努力使它生起来。
我们这里宗大师讲了很多的道理,使我们感到这个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是非生不可的。不生呢自己倒霉了,自己受苦去;生了之后,成佛有余。那么这个心一定要把它生起来了,而且再困难也要生起来。这个道理讲透了,那么也无可辩论了,你没有办法可以驳倒他了。做不做?那是自己事情了。我最讨厌的就是,“啊,我们还是凡夫,这么高怎么做啊?”你永远是凡夫,你不要往前一步了吗?你总要慢慢走嘛,把自己推成凡夫。“啊,这不是我的事情。”那哪一天是你的事情呢?开始就要走起来嘛,慢慢走了就走上菩提了。你永远是凡夫,一步也不肯动的话,宗大师说那么多,都白白说了。你想想看嘛,这可惜了。
庚三 发起之量
第三此心发起之量。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他这里一个注解,我看是错了。这个菩提心,这个发起之量,应当是说,“如前已说”,前面说的,《摄大乘论》的那个初业菩萨的心,这个菩提心,就是二百二十页的《摄大乘论》的这个。
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这就是菩提心的量。这个注解不是宗大师原文,是后人加的。那么我们说悲心之量,固然是这个颂,对的。我们就是说方境呢,方境,方法了,能够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根本呢是悲心。那么菩提心之量呢,却不是悲心,它应当说是《摄大乘论》的那个量,是初发业的,就是第一次阿僧祗劫,这个初发业菩萨的菩提心的量是如此,那么应当是如此。所以说这是发心之量呢,当然不会再悲心了。悲心发之量前面讲过了,不要再重复了。这里发心之量是菩提心。那么,“如前已说”,说的是《摄大乘论》那个东西。“应当了知”。 这个一段,我们就念完了。
仪轨受法
庚四 仪轨受法
第四仪轨正受者。
下边是另外一科,“第四仪轨正受者”,正受菩萨戒,菩提心仪轨了。
如大觉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
要修发菩提心的仪轨,就是愿菩提心了。“如大觉”,阿底峡尊者说了,要修使这个心生起来,“应励恒修习”,那么就是说事前要修四无量心了。那从这个里边也看了,指的是菩提心的生量,不是修慈悲心的量。要修这个菩提心生起来,应当励力地、努力地、恒时地、长时地去修习。先修慈悲喜舍,四个无量。那么要除了贪、除了妒嫉、依了仪轨,正能发起这个菩提心。
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假使说,你已经这个心修起来了,那么对发心呢就是说,菩提心已经生起定解了,那么就要受这个仪轨了。
那么,从这个里边看呢,“第三此心发起之量”呢,是指菩提心的发起之量,那么后人加的这个注呢,我看是不太恰当的,就不要它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七十四讲
上一次我们开始讲了寂天菩萨的教授,自他相换。那么这个里边,自他相换,就是要把自己看成人家,把人家看成自己,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说在修这个法的时候,有两个障碍。这两个障碍如何去对治?他讲了很多道理。理上通了,那么事上才行得过去;理上不通,事上就修不起嘛。所以说先要把理论讲通,然后把这两个障碍去掉。
他就讲这个自利的坏处,利他的好处。过去为了自利,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好处,而经常在恶道、地狱里边受苦。如果说把这个气力用来利他的话,那就早就成佛了,这些苦早就不受了。所以说我们真正要想一想真要为自利呢,非从利他下手不可。用自爱执的狭隘的那些错误的自利方式,那只会遭到无边的苦。所以说他下边就针对这个自爱执,说了很多的一些再也不受它的支配的那些话。那么以后就是说要把自己,为了利他方面服务。这是把这个自爱执要换成他爱执。
他下边又讲了很多。一切世间的善恶趣,他的可爱果非可爱果,都是于有情做了损害或者是利益而产生的。最高的佛,菩提的果,还是要依有情得的,所以说我们不能放弃有情。一切有情损害、利益,从有情生;乃至成佛,也要依有情而得。所以说有情是我们的福田,要好好地做有情利益的事情。
那么这里边就是说,讲那个慈悲心,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一个根本。如果悲心坚固,就是《入行论》里边那个,“悲坚为根本”,坚固的悲心,悲心坚固了。以这个为根本呢,菩提心苗就能生起来。“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怎么利他?就成佛这个果,我们菩萨,一切佛子,应当要修这个道理。假使修了坚固之后,“诸怖他苦者”,那个见了他苦,害怕,就是说要除他苦的人。那么本来我们是除自己的苦,只害怕自己苦,要把自己苦除掉。那么我们说利他以大悲心出发,菩提心生起来之后呢,看到这个他苦呢,就可以放弃自己最大的安乐,哪怕寂灭的乐都可以放弃。而为了救他呢,到无间地狱去也无所谓。那么这是很希奇,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我们殊胜的菩萨所做的事情:菩萨法,殊胜的甚深的法。
这里又说一个,引了一个阿底峡尊者的话,他说不知道修慈悲的菩萨只有藏地有。这话的来源呢,就是说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去之后,就问西藏的那些大德,他说:“你们修菩提心是怎么修的?”他们就回答:“我们照仪轨来修,念这个仪轨,念过嘛就算发心了。”那么阿底峡尊者问他:“那么你没有修之前,慈悲心怎么修呢?”他们就哑掉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修菩提心之前还要修慈悲心的。那么这样子阿底峡尊者就说:“哎呀,不知道修慈悲心的菩萨只有藏地才有的。”他问:“那么照你这么说呢,菩提心该怎么修呢?”阿底峡尊者说:“那就是说要整个的《菩提道次第》,从头开始来修,从下士道、中士道乃至上士道,平等舍心,慢慢地修到这个菩提心。”
所以下边就说,“若尔当如何修”呢?“须从最初次第学习”,从下开始,一个也不能缺。前面的没有修好,后面的就不坚固的,也就是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要求的。这个里边他又讲了一个利他的方便:十八种,就是很多了。那么要灭除自爱执的方便只有一个,这是他自己谦虚的话――朗日唐巴的谦虚话。这个也就是说了我们该要努力把这个我爱执它灭除掉。
下边就是说,我们假使说菩提心生起来了,那么当然很好了。如果没有生起来,那么就不要停下来了。那么应当怎么做呢?应当亲近开示菩提心法的大善知识;跟那些修菩提心的伴侣呢,共同居住,共住;还要看这个方面的经论,还要“勤修此因,积集资粮,净此障碍”,这样子把他身心呢,种下圆满的种子。这个是一个大事情,应当要欢欢喜喜这样子做。阿底峡尊者又说,要进入大乘的门,那就靠菩提心。菩提心跟太阳月亮一样:可以除一切的昏暗;月亮能除烦恼的热恼。所以说像这样子的殊胜的菩提心,哪怕你经过好多劫的努力才生出来,也是划得来的。
那么这个菩提心发了,怎么够量呢?那么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小字看不清楚,那么今天我们还看后边),前面我们讲过关于大悲心的量。大悲心的量,这个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说在一切有情,他身上一些不安乐,就是受苦,那么我们就想把他的苦除掉。这个悲心任运而起,不要造作,不要作意,自己起来了,就像自己本性一样的。那么这个时候呢,悲心圆满了,叫大悲心。
那么悲心圆满之后,有什么好处?有大悲心为根本呢,他从这个悲心上要除苦呢,那就是说,真正的要一切众生的苦恼全部除掉,非要自己成佛不可。你要不成佛的话,很多苦就救不了嘛。那么所以说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的话,应当要自己要求无上正等菩提,这个就是自性的菩提心。而这个心不要策励,就能生起了,那么这就算菩提心生起量了。这里就说他的量就是说能够任运而起了,这个心不要自己策励,不要去造作,不要努力,他自己碰到缘就生起来了,那么是说菩提心量就够了。
但是我们说这个菩提心有很多种,初发业的,还有登地菩萨的,乃至八地以上的,成佛的圆满的菩提心,层次还是很多。那么这里我们说量是有了,任运而起,但任运而起的是什么的菩提心呢?这是初发业的菩提心。那么这是把《摄大乘论》的又补充了一下,那就是说这个菩提心能够得到清净了,就是善根已经坚固的,是故把一切所治品呢,可以把它降伏;不为所治所降伏,而能够降伏所治了。他又发了大愿力,能够经常亲近善知识,菩提心,一切恶友不能使它退了,坚固了。那么不但是不舍菩提心,还起增上心。这样子的菩提心,这是初发业的菩萨,第一个阿僧祇劫之后,他的一个量。那么这样子任运生起了,就叫作菩提心的量。
那么下边,受仪轨了。仪轨有两种,一种是愿心的仪轨,一种是行心的仪轨。这里当然说愿心。
“第…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