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P36

  ..續本文上一頁去看。“勤修此因”,好好修他的因。“積集資糧,淨此障礙”,生起的障礙把它消除;生起的資糧積集起來。這個生起慈悲心、菩提心的因把它修起來。那就是要按了次第來了,不能越級了。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

  假使說我們能夠清淨地、如法地修它的心,那麼這樣子修心呢,決定能夠種下這個圓滿的佛的種子。這不是小事情,應當生歡喜心,去做。

  如大覺雲:「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假使說我們呢,要進入大乘的門――就是要趣入大乘,那麼我們的這個覺心――就是菩提心,這還是必要的。這個菩提心就象日月一樣,太陽、月亮一樣。太陽幹什麼?除一切暗,除暗;月亮做什麼?息熱惱。這個除暗呢――除無明之暗,熱惱指煩惱的熱惱,這是以日月來比喻。我們這個菩提心生起之後,它跟太陽一樣,一切無明的癡暗都消除了;一切煩惱的熱都息滅了。所以說這個菩提心那麼珍貴,“勵劫亦令生”,縱使它難修,但是我們,哪怕你努力地修,經過好多劫,也不要放棄,也要把它努力使它生起來。

  我們這裏宗大師講了很多的道理,使我們感到這個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是非生不可的。不生呢自己倒黴了,自己受苦去;生了之後,成佛有余。那麼這個心一定要把它生起來了,而且再困難也要生起來。這個道理講透了,那麼也無可辯論了,你沒有辦法可以駁倒他了。做不做?那是自己事情了。我最討厭的就是,“啊,我們還是凡夫,這麼高怎麼做啊?”你永遠是凡夫,你不要往前一步了嗎?你總要慢慢走嘛,把自己推成凡夫。“啊,這不是我的事情。”那哪一天是你的事情呢?開始就要走起來嘛,慢慢走了就走上菩提了。你永遠是凡夫,一步也不肯動的話,宗大師說那麼多,都白白說了。你想想看嘛,這可惜了。

  

  庚叁 發起之量

  第叁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他這裏一個注解,我看是錯了。這個菩提心,這個發起之量,應當是說,“如前已說”,前面說的,《攝大乘論》的那個初業菩薩的心,這個菩提心,就是二百二十頁的《攝大乘論》的這個。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爲如是。《攝大乘論》亦雲:「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這就是菩提心的量。這個注解不是宗大師原文,是後人加的。那麼我們說悲心之量,固然是這個頌,對的。我們就是說方境呢,方境,方法了,能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根本呢是悲心。那麼菩提心之量呢,卻不是悲心,它應當說是《攝大乘論》的那個量,是初發業的,就是第一次阿僧祗劫,這個初發業菩薩的菩提心的量是如此,那麼應當是如此。所以說這是發心之量呢,當然不會再悲心了。悲心發之量前面講過了,不要再重複了。這裏發心之量是菩提心。那麼,“如前已說”,說的是《攝大乘論》那個東西。“應當了知”。 這個一段,我們就念完了。

  儀軌受法

  庚四 儀軌受法

  第四儀軌正受者。

  下邊是另外一科,“第四儀軌正受者”,正受菩薩戒,菩提心儀軌了。

  如大覺雲:「欲修令此生,應勵恒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

  要修發菩提心的儀軌,就是願菩提心了。“如大覺”,阿底峽尊者說了,要修使這個心生起來,“應勵恒修習”,那麼就是說事前要修四無量心了。那從這個裏邊也看了,指的是菩提心的生量,不是修慈悲心的量。要修這個菩提心生起來,應當勵力地、努力地、恒時地、長時地去修習。先修慈悲喜舍,四個無量。那麼要除了貪、除了妒嫉、依了儀軌,正能發起這個菩提心。

  若修心已,于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假使說,你已經這個心修起來了,那麼對發心呢就是說,菩提心已經生起定解了,那麼就要受這個儀軌了。

  那麼,從這個裏邊看呢,“第叁此心發起之量”呢,是指菩提心的發起之量,那麼後人加的這個注呢,我看是不太恰當的,就不要它了。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七十四講

  上一次我們開始講了寂天菩薩的教授,自他相換。那麼這個裏邊,自他相換,就是要把自己看成人家,把人家看成自己,這個是不容易的。所以說在修這個法的時候,有兩個障礙。這兩個障礙如何去對治?他講了很多道理。理上通了,那麼事上才行得過去;理上不通,事上就修不起嘛。所以說先要把理論講通,然後把這兩個障礙去掉。

  他就講這個自利的壞處,利他的好處。過去爲了自利,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好處,而經常在惡道、地獄裏邊受苦。如果說把這個氣力用來利他的話,那就早就成佛了,這些苦早就不受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要想一想真要爲自利呢,非從利他下手不可。用自愛執的狹隘的那些錯誤的自利方式,那只會遭到無邊的苦。所以說他下邊就針對這個自愛執,說了很多的一些再也不受它的支配的那些話。那麼以後就是說要把自己,爲了利他方面服務。這是把這個自愛執要換成他愛執。

  他下邊又講了很多。一切世間的善惡趣,他的可愛果非可愛果,都是于有情做了損害或者是利益而産生的。最高的佛,菩提的果,還是要依有情得的,所以說我們不能放棄有情。一切有情損害、利益,從有情生;乃至成佛,也要依有情而得。所以說有情是我們的福田,要好好地做有情利益的事情。

  那麼這裏邊就是說,講那個慈悲心,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一個根本。如果悲心堅固,就是《入行論》裏邊那個,“悲堅爲根本”,堅固的悲心,悲心堅固了。以這個爲根本呢,菩提心苗就能生起來。“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怎麼利他?就成佛這個果,我們菩薩,一切佛子,應當要修這個道理。假使修了堅固之後,“諸怖他苦者”,那個見了他苦,害怕,就是說要除他苦的人。那麼本來我們是除自己的苦,只害怕自己苦,要把自己苦除掉。那麼我們說利他以大悲心出發,菩提心生起來之後呢,看到這個他苦呢,就可以放棄自己最大的安樂,哪怕寂滅的樂都可以放棄。而爲了救他呢,到無間地獄去也無所謂。那麼這是很希奇,也是值得贊歎的,也是我們殊勝的菩薩所做的事情:菩薩法,殊勝的甚深的法。

  這裏又說一個,引了一個阿底峽尊者的話,他說不知道修慈悲的菩薩只有藏地有。這話的來源呢,就是說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去之後,就問西藏的那些大德,他說:“你們修菩提心是怎麼修的?”他們就回答:“我們照儀軌來修,念這個儀軌,念過嘛就算發心了。”那麼阿底峽尊者問他:“那麼你沒有修之前,慈悲心怎麼修呢?”他們就啞掉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修菩提心之前還要修慈悲心的。那麼這樣子阿底峽尊者就說:“哎呀,不知道修慈悲心的菩薩只有藏地才有的。”他問:“那麼照你這麼說呢,菩提心該怎麼修呢?”阿底峽尊者說:“那就是說要整個的《菩提道次第》,從頭開始來修,從下士道、中士道乃至上士道,平等舍心,慢慢地修到這個菩提心。”

  所以下邊就說,“若爾當如何修”呢?“須從最初次第學習”,從下開始,一個也不能缺。前面的沒有修好,後面的就不堅固的,也就是得不到我們所需要的要求的。這個裏邊他又講了一個利他的方便:十八種,就是很多了。那麼要滅除自愛執的方便只有一個,這是他自己謙虛的話――朗日唐巴的謙虛話。這個也就是說了我們該要努力把這個我愛執它滅除掉。

  下邊就是說,我們假使說菩提心生起來了,那麼當然很好了。如果沒有生起來,那麼就不要停下來了。那麼應當怎麼做呢?應當親近開示菩提心法的大善知識;跟那些修菩提心的伴侶呢,共同居住,共住;還要看這個方面的經論,還要“勤修此因,積集資糧,淨此障礙”,這樣子把他身心呢,種下圓滿的種子。這個是一個大事情,應當要歡歡喜喜這樣子做。阿底峽尊者又說,要進入大乘的門,那就靠菩提心。菩提心跟太陽月亮一樣:可以除一切的昏暗;月亮能除煩惱的熱惱。所以說像這樣子的殊勝的菩提心,哪怕你經過好多劫的努力才生出來,也是劃得來的。

  那麼這個菩提心發了,怎麼夠量呢?那麼我們前面說的(那個小字看不清楚,那麼今天我們還看後邊),前面我們講過關于大悲心的量。大悲心的量,這個是怎麼一回事呢?就是說在一切有情,他身上一些不安樂,就是受苦,那麼我們就想把他的苦除掉。這個悲心任運而起,不要造作,不要作意,自己起來了,就像自己本性一樣的。那麼這個時候呢,悲心圓滿了,叫大悲心。

  那麼悲心圓滿之後,有什麼好處?有大悲心爲根本呢,他從這個悲心上要除苦呢,那就是說,真正的要一切衆生的苦惱全部除掉,非要自己成佛不可。你要不成佛的話,很多苦就救不了嘛。那麼所以說要拔除一切衆生的苦惱的話,應當要自己要求無上正等菩提,這個就是自性的菩提心。而這個心不要策勵,就能生起了,那麼這就算菩提心生起量了。這裏就說他的量就是說能夠任運而起了,這個心不要自己策勵,不要去造作,不要努力,他自己碰到緣就生起來了,那麼是說菩提心量就夠了。

  但是我們說這個菩提心有很多種,初發業的,還有登地菩薩的,乃至八地以上的,成佛的圓滿的菩提心,層次還是很多。那麼這裏我們說量是有了,任運而起,但任運而起的是什麼的菩提心呢?這是初發業的菩提心。那麼這是把《攝大乘論》的又補充了一下,那就是說這個菩提心能夠得到清淨了,就是善根已經堅固的,是故把一切所治品呢,可以把它降伏;不爲所治所降伏,而能夠降伏所治了。他又發了大願力,能夠經常親近善知識,菩提心,一切惡友不能使它退了,堅固了。那麼不但是不舍菩提心,還起增上心。這樣子的菩提心,這是初發業的菩薩,第一個阿僧祇劫之後,他的一個量。那麼這樣子任運生起了,就叫作菩提心的量。

  那麼下邊,受儀軌了。儀軌有兩種,一種是願心的儀軌,一種是行心的儀軌。這裏當然說願心。

  “第…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