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晝夜各叁次發願,努力使這個菩提心還要增長。
此複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此複如前所說儀軌”,這個跟前面發菩提心儀軌一樣。“若能廣作即如是行”,假使能夠廣做的,跟前面的發菩提心的儀軌去做。當然這裏不是有阿阇黎,就是自己沒有阿阇黎的儀軌你照這麼去做,每天白天叁次、晚上叁次地做。
“若不能者”,假使你感到時間沒有那麼多,不能這樣子廣做。“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那麼你不能這樣廣做呢,你要觀想,很清楚地觀想福田,就是叁寶田。那麼在叁寶田裏供了很多的供養,自己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等等。修好之後,六次地修這個儀軌。
其儀軌者,謂「諸佛正法衆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爲利衆生願成佛。」每次叁返。
什麼儀軌呢?這是簡儀軌,就是說“諸佛正法衆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爲利衆生願成佛”,這是我們什麼儀軌前面都有的,“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歸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這個我們念過了很快,一點印象也沒有,念過算數,這個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每天要觀想福田、供養、修慈悲等,然後這個念六次,這六次一般是晝叁次,夜叁次,也可以一次性地六次一起念,當然晝夜分叁次爲好。
這四句話前面的二句是不共歸依,就是我們歸依的叁寶就是大乘的叁寶。下邊二句是發菩提心,是修一切的福德資糧都是爲了度衆生,而自己要成佛。這個四句是極重要的增長菩提心的一個方式,但我們念起來好象是馬馬虎虎,以後念的時候就是要好好發心地念。
這一科就是第一個不要舍棄正願,第二學令增長。不但不舍,還要使他增長。增長的方式就是觀想福田、供養。這一個偈就是一天念六次:晝叁次,夜叁次。
癸叁 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
學心不舍有情者。
下面一科第叁科,“學心不舍有情者”,我們發菩提心就是不要舍棄有情。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雲:「如是攝受不舍有情,于一菩提心所緣及其二勝利,叁發心軌則,四共同增長及五不忘故,應當守護。」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論》跟《發心儀軌》裏邊說發心學處的時候沒有講到這一個說不要舍有情的話,但是《道炬論》的釋論裏邊它有這個話,“如是攝受不舍有情”,那麼它裏邊有不舍有情,這樣攝受不舍有情。“于一菩提心所緣及其二勝利,叁發心軌則,四共同增長及五不忘故,應當守護”,這個文因爲我們前後文沒有看到了,很費解。拉蔔楞寺的他們的解釋是這樣子的,“攝受不舍有情”,這是總的,那麼下邊分了五個小點,“于菩提心所緣”;跟它的“勝利”;“發心儀軌”;“共同增長”,自他了,自己跟他共同增長;還有一個第五個不要忘,這五個都要守護,那麼這樣就不舍有情了。
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于此事,亦應修學。
這是《道炬論釋》論裏的文,一般說《道炬論釋》不是阿底峽尊者自己作的,這個文我們仔細看了,跟這個根本的文就是《道炬論》原文,它的意思沒有違背,所以說這個道理也可以修的,就是不舍有情也應當修。
心棄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爲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
“心棄舍之量者”,怎麼樣叫棄舍有情呢?“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爲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那麼怎麼叫棄舍有情呢?就是說因爲有情,作了一些非理的事情,就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就以此爲因緣,就是說:“這個人我以後再不給他作義利了。”就不去度他了,這就舍離有情。不要說舍一切有情,舍一個二個都不行,這個舍了一個二個,菩提心就不是菩提心了,有偏的了。所以說這裏邊因爲一些有情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就這個因緣,他說我以後再也不給他做義利了,這個就是舍離有情。這個不能舍,這個要守護,不舍有情這一條也要守護。
癸四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
第四科,就是說學修積集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要多多地積集。
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叁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你自從受了願心菩提的儀軌之後,以後要天天要供養叁寶,這些都是學處嘛,受了願菩提心的學處,後頭還有,學處的裏邊還有斷四個黑法,修四個白法。天天要供養叁寶,精勤地積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個是增上菩提心的因。
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這一科是傳承,除了一些古代的祖師大德們,他們說了之外,還沒有看到經論上有什麼依據,但是這個有好處,所以說還是要做。就是說受了願菩提心之後,每天要供養叁寶,精勤地積集資糧,能夠使菩提心增上的,這是有好處的,這還是要做。下邊是真正的學處。
壬二 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
第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今初
“第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這一輩子受了菩提心了,下一輩子乃至成佛,都要不離發菩提心。這個不是說發個願就算了,還要修的。能夠使余生也不離發心,那麼要修二個:一個是“斷除能失四種黑法”,四種不好的要失菩提心的法要斷除;有四種能夠不退失菩提心的白法要行持。
癸一 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裏邊有這麼說:假使你做了這四個法的話,那麼你余生――就是以後投生的時候呢,菩提心本來受了的了,你會忘失;或者不現行,就提不起來了。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還有四個法,你如果成就了,修好了,那麼你沒有成佛之間,生生世世,哪裏投生,都不會忘失菩提心;或者能夠現行,做起來。這個就是願心的學處,我們說願心學處主要是指這個。
四黑法中,欺诳親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
“四黑法中”,哪四個黑法呢?“一欺诳親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當以二事了知”,欺诳和尚、“阿阇黎”、“尊重”――那些師承了、還有“福田”――有功德的人了。
當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師易知。言尊重者,謂欲爲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這個事情呢,“欺诳”由二個事情來看:一個是境;一個在境上做什麼事情。
第一個是境,境是什麼呢?“二師易知”,和尚阿阇黎這個大家都知道,親教是和尚,阿阇黎是假使我們傳戒的時候:一個和尚、一個教授;一個是羯磨教授阿阇黎。“易知”,就不講了。
什麼叫“尊重”呢?“謂欲爲饒益”,給我們作饒益的那些師承,就是上師。“福田”呢,“謂非師數”,不是我們的師承,但是他有功德的,這叫福田。對這四種人呢,不能欺诳。
“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這個解釋不是宗大師自己搞的,是《迦葉問品》的《釋論》裏邊講的。和尚阿阇黎一般都知道;這個尊重做饒益我們事情的師承;福田呢,雖然不在師承的數裏邊,但是他是有功德的,這些叫福田。在這些人面前不能作欺诳。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謂于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诳則成黑法。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在這個境,就是和尚阿阇黎等等他們面前,做什麼事情,就成了黑法了,就是做了壞事呢?“謂于此等隨一之境”,在這些和尚阿阇黎尊重福田,隨便哪一個,這個境,不要全部的,只要一個好了。“故知欺诳則成黑法”,明明知道是這樣子的而欺诳他、騙他,這就是黑法,犯了第一個黑法。這個黑法一犯的話,那麼下一輩子就忘失菩提心,或者現行現不出來。
欺诳道理者,《釋論》解雲:「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什麼叫欺诳呢,欺诳的道理是什麼呢?什麼叫欺诳呢?“《釋論》解雲”,《釋論》它裏邊這麼說,“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假使這個境就是那些師承,那些和尚阿阇黎,或者是尊重或者是福田,他們是有功德的人或者是師承,他以悲心說法,對我們說我們做的事情不好,犯了什麼。他不承認,以虛妄的語來蒙蔽他們,欺騙他們。這個就第一個黑法成立。
總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以不誠實的心、欺诳的心來作蒙蔽師長的一切的方便,不管你怎麼做,怎麼說,都是這一類的,第一個黑法。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當說,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那麼這個欺诳呢,有二種,一種雖然是谄诳,是不真實的話,但不是欺騙性的;一種是欺騙性的。谄诳而不是欺騙性的呢,那是下邊要說的,不是屬于這一類的。這裏說的呢“以欺诳心”,是虛妄,假的,以假的事情,虛妄語來蒙蔽師長的,這就是犯第一個黑法。假使不是欺诳性的,事實還是這樣子的,那種谄诳呢,那不是這一類。那麼爲什麼呢?《集學論》裏邊說的“斷除黑法就是白法”。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四個白法裏邊,第一個白法就是正對治這個。
若于尊重啓白余事,而于屏處另議余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所以說,“若于尊重啓白余事”,對你的師承裏邊“啓白余事”,說這個話。“而于屏處另議余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你在師長面前說這個話,在其他地方說那個話,說這個話善知識已經允許,那就是欺騙師長,也是弟子欺騙師長的一種方式。這也是犯了第一個黑法了。那麼這是第一個黑法,欺诳師長的。
于他無悔令生追悔。
本來人家沒有犯什麼罪,也沒有悔心,心裏很坦然,你使他追悔,你擾亂他,說他犯了什麼,使他心起懷疑,追悔心生起來了,這個犯第二個黑法。…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