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其中亦二”,也是分二个来讲,一个是境,什么境呢,你所对的人,“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就是对方那个补特伽罗,那个有情呢,他没做坏事,做的好事,做了好事当然不追悔了,这很好嘛。“于境作何事者”,那么你对这个境,对这个补特伽罗,你做什么事情呢?“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他本来不该忧悔的,你说一些话,令他产生忧悔,使他心里生起忧悔的意乐心,这个样子就是犯第二个。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
《释论》里边说,“同梵行者”,一起修行的人,同参;“正住学处”,在修戒。“以谄诳心”,不正直的心说你这个戒没做对,“而生蒙昧”,到底他也搞不清楚了,他就产生忧悔的心。
“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前面那个第一个到第二个,这二个法,你这个谄诳心说他呢,他受你欺骗或者不受你欺骗,就是前面那个受不受欺骗了,即使他不受你欺骗,也犯罪的。第二个,他追悔不追悔,哪怕不追悔,也犯罪,皆同罪。《释论》也这么说。
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释论》里说第二个罪已经蒙蔽的,就是说他已经产生悔了。这个里边有这个简别。一个是说这两个法呢,管你欺不欺骗,受不受骗,生不生悔,都是犯了这个黑法了。《释论》也同样地说,意思这两个是同的。
但是《释论》里边第二个罪就是使他补特伽罗要起追悔的念头,说第二个罪那些话呢已蒙蔽,把他说糊涂了产生蒙蔽,没有蒙蔽当然是不在了,他说已蒙蔽的才犯。这是《释论》里边加了这么一条。
这是第二条,我们再说一条。第三条就是说修大乘的人,修菩萨道的人,你说他的坏话,这个罪是很重,也是黑法之一,第三个黑法。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正趣大乘,进入大乘的那些有情,发菩提心的,说他的坏话。这个恶名字说呢?下边有好几种,下面会讲。这个正趣大乘的有情,到底哪一类叫正趣大乘的有情呢?这个里面有好几种。这个文也是很隐,我们根据拉卜楞寺格西的话来说一下,因为其它注解也没有。
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
那么说一个境,就是你所对的境,就是正趣大乘的有情是怎么样子的有情呢?有的人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发心仪轨受了。“而具足”,就是说他的仪轨是如法地做了的,那么这样子的人呢,就是你去说他恶名呢,就犯第三个黑法。
有的人说开始是发了心了,后来仪轨没有好好做,这个也算。这个宗大师说这些跟经相违的,不对的。
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释论》里边说这个补特伽罗是怎样的人呢?单说他是菩萨,也没有说是什么菩萨,也没详细说明了。“然余处”,其它地方又怎么说呢?“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他受了菩萨戒的学处的。那么你说他的恶名就犯第三条黑法。“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那么宗大师的看法呢,他说“正趣大乘”这个补特伽罗――有情,应当是说“具足发心”的。“具足发心”呢,根据拉卜楞寺格西的话呢,就是前面的已经发心够量的那些,那就是比较高的,就是初发业的发心的够量的菩提心的那些人。这些人你不能说他坏话,一说的话,就是犯了黑法就是自己要遭报的。那么这是把境搞清楚了。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
“于此作何事者”,那么对这个境作什么事情犯了黑法呢?“谓说恶名等”,说他的不好的名声等。
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
“由瞋恚心发起而说”,发起说不是说错了,或者是听错了,自己听人家说,自己也不知道。是“瞋恚心”,是瞋恨的心来说的。这个解释呢,“与《释论》同”,《释论》也这么说的。
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
“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怎么说呢,对那个境,就是说对什么样的菩萨说这个恶名呢?“《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那个菩萨他要求大乘法。“信解大乘”,或者要修这个修学大乘的法。“为遮彼故”,不要他去,遮止他。“对彼而说”,说他的坏话。那么这个就是说对这样的补特伽罗对他说不好的话呢,就是犯了黑法了。
然了义者即可。
这个是说只要你了义了,你话说清楚了,对方知道了,就算犯了。那么什么叫恶名呢?
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
恶称就是说这个人他的本性,就是天性很坏的,到底犯什么坏事,没有说。那么什么叫恶名呢?
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
恶名就是说有具体的事情了,他做了非梵行,做这个犯戒的事情。“分别而说”,就是不是笼统地说了。这里说“恶名等”呢,就是说恶称、恶名、恶誉、恶赞都在里头了。
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
恶誉就是详细说,他怎么怎么,如是这般地做那些非梵行的坏事,广分别地去说。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是《释论》解。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就是前面三种:恶称也好,恶名也好,恶誉也好,后头要说的那些话,都叫恶赞。那么你说这些话,只要你说清楚了,就犯了第三个了黑法。这个“是《释论》解”,《释论》的解释。
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这些毛病我们现在的凡夫,这些人最容易犯的,宗大师他当然是不犯的,但是他站在我们当时的有情身份上说是最容易犯的,要提高警觉,大家不要犯了。虽然容易犯,但是“过失深重”,不能犯的。“前已略说”,前面已经说过了,你诽谤菩萨的罪极重嘛。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前面说了很多过失,这里又说一个,假使你说对一个菩萨起毁訾心,起一个毁谤的心。“则此菩萨”,那么你这个毁谤的菩萨呢要“经尔劫”,你起几个刹那的毁訾心,要经过那么刹那数的劫数在地狱里边受苦。这是果报极大了,因为对方是菩萨,而且是发了心的菩萨。
《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前面说过的,菩萨一般是不会下恶道的,那么偶尔要下恶道是什么?主要是毁谤菩萨,你要毁谤菩萨,你这个菩萨就要下恶道去的。其它的业呢,菩萨不会下恶道。
《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就是说没有授记的菩萨,你假使以忿恨心毁訾或者斗争,毁訾、毁谤那些已经授了记的菩萨,那么随你这个心有多少刹那,你还要经过那么刹那的劫数重新再修行。就是你以前修的,劫数要很长很长,才能够生起功德嘛。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这个忿恨毁谤的心生多少刹那,那么要经过多少刹那的劫数再去修那个道。所以说他跟菩提就离开得非常遥远了,“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所以说任何情况之下,应当消灭这个忿心,不要说强调说我这个忿恨心是在什么情况无可奈何而发的,不行!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要有忿恨的心;假使有现起呢,马上努力把它消除,防护,不要生起来。
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
那么就是前面那个经,就是《摄论》,它又说,应当念这个心,就是毁谤的心,恶心了,瞋恨心了,它是不好的。“悔前防后”,前面做的要悔;后面没有做的要防护,不要做;不要爱乐,不要起欢喜,对这个恶心不要起欢喜心。“彼当学习诸佛法”,你要好好地学佛法,这个恶心是不要的。
下边就是说恶心的坏处,“若有瞋恚”,假使你有个恶心有的话,过去有的慈悲会薄弱。因为瞋恚心来了,慈悲心就会减损下去。假使过去没有慈悲心的,你再怎么修也很难生起慈悲心。这个样子瞋恚心是断菩提心的根本。因为我们知道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慈悲嘛,慈悲没有的话,菩提心也生不起来了。所以说这个瞋恚心危害是极大。
那么下边有两个《释量论》的颂,比较麻烦一些,我们下次讲。
第七十六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四个黑法和四个白法,这就是我们修了愿心菩提心的学处。四个黑法里面,一个是“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这些背景是他的境。这个境上做什么事呢?他们随便哪一个,他欺诳他,这个就是黑法。什么叫欺诳呢?他引一本《摄论》里边说:那些和尚阿阇黎等等他们有悲心,举他所犯的罪,那么他欺诳的话,来蒙蔽他们,这就是欺诳。
第二种,人家没有做错事,也没有悔恨,你跟他说一些话,令他本来不该悔恨的,生起忧恼、忧悔起来,那么这一种,令他“于学处而生蒙昧”,这个是一种,第二个。
第三个,正趣大乘的有情,所以宗大师他抉择,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已经如量的那些发心的,具足发心的人,这一类人,你对他说一些不好的话:说他犯什么罪啊,怎么样子犯等等。这样子过失极大,因为他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对于这些人,你对他的具瞋恨心毁谤,那么你毁谤的心有多少刹那,就要经过多少刹那的劫的时间在地狱里住。另外一种,没有授记的菩萨,假使有瞋恨心毁谤已经授记的,那么你起多少恶心的多少刹那,那么你以后要修行上路,那就是说要经过多少刹那的劫才能够恢复上路、上道,这个就是说对我们…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