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45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有极大的阻碍了。要这些瞋恨心要防护,要灭掉它。要无间地要努力,悔除那些已经做的;防护以后不要再做了。

  下面我们看下去,二百四十一页,“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那么你应当要知道,瞋恨的心,对菩萨起的恶心,这个不是好的。那么以前做了要忏悔;以后还没有做的要防护,不要再做;不要去爱乐这些不好的事情。那么要该怎么呢?要好好学佛法。假使你瞋恚心生了,以前的慈悲心,过去有的,可以使它薄弱下去了;假使过去没有慈悲心的,那么就再怎么修很久的时间,也生不起来。那么这是我们说慈悲心的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如果慈悲心生不起来,那么菩提心的根子就断掉了,所以说这个过失很大。

  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假使你能够把悲心的违缘――瞋恚心把它灭掉的话,照前面的去好好修,可以慢慢地增长乃至无量,成大悲,悲无量心。

  《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

  我们有一个注解,看一下。《释量论》的话。那么《广论》里边,“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那么我们说根据《释量论略解》,那里面说,这个一个问答。

   《释量论略解》云:「问:一切有情应有大悲心,以悲心从前念同类生,时无始故。曰:悲心以自种子为因者,若无违品损害,则于心中自然而转成彼体性,以是从自种子所生之心功德故。若悲心后发生瞋恚等逆品违害其种子,则不能相续增长故,非一切有情皆能成就大悲心也。」

  它就说一切有情应该都有大悲心的,为什么?大悲心它是同类因,前面一个念头的悲心、大悲心,可以产生后面念头的大悲心。这个时间的无始,那么大悲心无始以来这个同类因相生等流果,应当每个有情都会有了。这个回答怎么说的呢?悲心把自己种子作因,前面的种子是同类因,后面的大悲心种子现行。假使没有“逆品损害”,“则于心中自然而转成彼体性,以是从自种子所生之心功德故”。假使没有违品,违背大悲心的那一类的其它的心,来损害他的话,那么这个心无始以来同类因相继,自然转成它的体性,转成大悲的体性。因为它自己种子所生的嘛,这个心本来就有那个功德。

  “若悲心后”,假使你本来起了悲心了,后来起了瞋恨心,发生“瞋恚等逆品”,那么瞋心、恚心、恼害心等等,这一类给大悲心是毁害的。这些“害其种子”,把他的种子损害了,那么这个悲心不能“相续增长”,不能继续地生下去,更不能增长。所以说一切有情不是说都有大悲心的。

  那么原来的意思是这个。那么我们这里说引它这一段,就是说:只要没有瞋恨心的违害品,大悲心就会得增长,那么重点就是要灭除瞋恨心。

  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这也是《释量论》的文,这里好象是没有注解,这个大概不太难了,就没有另外写。它说 “由前等流种”,就是说前面的大悲心了。前面的同类因,生了它后来的等流果,慢慢地增长。这些悲心他好好修的话,那么有什么量可以住得住?它不增长呢?这里讲《释量论》了,是讲“量”的。那么这里就是说它的《略释》里这一段文没有写出来,你们等一下补一下也可以。

  《释量论略解》云:「悲等诸觉心,若已修习,于何量住,应不住增长,何以故,以是从前同类种子增长者之心中功德故。」

  “悲等诸觉心”,悲啊慈啊那些觉心。“若已修习”,假使你已经开始修了。“于何量住”,依什么量站得住脚,说它不能增长呢?“何以故,以是从前同类种子增长者之心中功德故”,因为它前面同类因的种子,生下它的等流果,慢慢地增长,只要你好好地修的话,决定会增长,没有一个理由说它不能增长的。

  那么这个说只要没有瞋恚心,违品除掉好了,悲心自然会增长的。这里就是说,不要去说那个发菩提心的人的坏话。那么坏话的原因就是瞋恨心、毁谤。所以这个瞋恨心要灭除。灭除是不是困难呢?就要把违品――瞋恨心那些除掉,那么大悲心自然会增长的。大悲心增长了,那就赞叹了,不会毁谤了。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非增上心”就不是正直的心,对对方起谄诳的心,不正直。

  境者,谓他随一有情。

  随便哪一个有情,对方都可以。那么对他作什么事情呢?

  于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

  对他作谄诳。什么叫谄?什么叫诳?后面有。

  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

  “增上心者”,“非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释论》说为自性意乐”, 自性意乐就是自己的内心的话,“非增上心”就是不正直,自性意乐就是正直的心,这个后头有。

  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

   “秤斗”,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里边用小称、大斗了,这些作矫诈,就是欺骗,欺骗人赚钱,这是一种。

  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垄,后彼自愿往惹玛。

  另外一种呢,过去有一个公案:一个胜智生,一个人,他名叫胜智生。他想派这一个人到惹玛那个地方去。他故意不说,他说:“我想叫你到垛垄去。”垛垄很远的地方,那个人听了就不想去,他说:“要么到惹玛去可以。”(胜智生)他说:“呵,正好,你到惹玛去吧。”这是“谄诳”,(胜智生)本来是叫他到惹玛去的,故意说一个远的地方,让他自己选,选惹玛。“后彼自愿往惹玛”,那么这一种也是谄诳。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着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着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集论》里边就说这二种,谄也好,诳也好,都是有个贪心:贪着利养或者什么东西,有这个增长的势力产生的。它的体属于贪、痴的一分,一部分是贪,一部分是痴。

  下面什么叫“诳”?“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自己显一些功德,不实在的,骗人!自己装了好人。“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自己有过失,隐起来,不给人家看到,这是谄。一个“诳”现假的功德;一个“谄”是把过失盖住。“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所谓“矫隐”,就是说对自己的过失故意作一种方便,使它不显露出来,这是不正直,不是正直的心。对人家随便哪一个有情现谄诳的心,这也是四个黑法之一。

  那么四个黑法说完了,要说四个白法。

  癸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谓凡诸有情。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第一个白法里面对境是什么?“谓凡诸有情”,是哪一个有情都可以。

  事者,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人,对随便哪一个人,对什么有情,对他说故知的妄语:明明知道的,而说假话。断除,不说。即使有断命的因缘,或者下至戏笑,戏笑是最轻的,最严重就是断命的因缘。不管你重到为了命的因缘也好,乃至开玩笑也好,都不“知而说妄语”。明明知道的,“故知而说妄语”,这些都不说。

  若能如是,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对一切的有情都不说妄语的话,那么前面的四个黑法里面,对于亲教师、轨范师,就是和尚阿阇黎等等,殊胜的那些有情之前,当然不会打虚妄语。所以说这个是针对、对治第一个黑法的。

  第二白法,境者,谓一切有情。事者,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二个白法,它的境也是一切有情。那么做什么事呢?“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对一切有情不作谄诳的事情,不装了有功德,也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住增上心”,增上心就是心正直住,我们说直心是道场,就是这个。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装一个样子给人家看,假相不要装,“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那么我们说的对有情欺诳,这是针锋相对的,对于前面的第四个黑法针锋相对地对治它的。对一切有情不做欺诳的事情,都是正直心,增上心。

  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

  第三个白法,他的境是一切菩萨。

  事者,谓起大师想,于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这是对前面的诽谤菩萨的对治。境是一切菩萨,事情呢,对一切菩萨作佛的想。“于四方所”,东南西北到处了,宣扬菩萨的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那么我们呢,就是宗大师他谦虚,他示现跟我们一样:我们这些凡夫虽然也做了一些相似的,就是不是真正的相似的微善,很小的善法,也做了一些。这个善法很小,也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然无增相”,做是做了一点点,不能增长。增相极少,没有。“尽相极多”,而把它损坏,消尽的,消灭的相却是极多。为什么原因呢?“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至穷尽”,增长的相倒没有,而他消灭的相却是极多,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有个习气嘛,对那些“菩萨”――就是说发菩提心的;“伴友”,同梵行的,同参,对他们起瞋恨心、瞋恚心、毁訾的心,破坏他们。这样子把我们相似的一点点的善法,都很快地消尽了。那么这样做不好嘛,如何断除它呢?

  “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能够断除瞋恨心,断除“破坏菩萨”的那些坏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根据《集学论》说的,“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如果把它断掉了,那么你对一切补特伽罗产生的过失都不会有了。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

  那么这里问题就回过来了:诽谤菩萨的罪很大,“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哪一个地方菩萨住在那里,就是什么人是菩萨化的,菩萨示现的——我们不知道嘛。那么这个怎么办呢?

  当如《迦叶问经》所说,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净相,赞扬功德。

  既然哪一位是菩萨你不知道,那么你该怎么做呢?…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