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当这样做,根据《迦叶问经》里边这么说:对一切有情起佛的想,“于诸有情如来想”嘛,我们读过的菩萨戒里有。“修清净相”,一切有情都是清净的相,不要观他的过失,而要赞扬他的功德。那就是说为了避免对菩萨起瞋恨心而导致产生极大的过失,而菩萨又不知道,他也不说:“我是菩萨。”又不说的。那怎么办呢?
那么就是《迦叶问经》里边,就是说对一切有情都当佛的想,都当他是清净的相。当然喽,哪个敢谤佛呢?佛是功德最大的,清净的相,一切过失没有的,你要谤也无所谤了,那么这样子只有赞叹他的功德,那么是不是到处四方去赞扬他的功德呢?也不是。
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有机会,尤其听众他来听开示、听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赞一切有情的功德,并不是说你不到四方到处去宣传就犯了过失了,这个就是说不是那么死的。就是有人来之后,那你就赞叹一切有情的功德,作他大师的想,并不需要你到四方到处去说这些话,不说就成过失了也不是。
“此能对治第三黑法”,这个白法正恰是对治第三个黑法的。第三个黑法就是诽谤菩萨,那么把一切有情作佛的想,赞叹他的功德,那就不会诽谤了。就是对治前面第三个。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
自己教化的有情。
事者,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就是说自己所成熟的有情是对境;那么做什么事情呢,“不乐小乘”,使他受“正等菩提”,学大乘,这个就是说对自己呢,要使所化的有情,都学大乘,不要学小乘。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假使说你要所化的有情,他里边根机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都有。你叫他修大乘,他发不起大乘的意乐心:“哎哟,大乘那么辛苦,要牺牲头目脑髓。”他发不起这个心,那么不是你要化大乘没有成功,有没有过失呢?“则无过咎”,这个并没有过失。因为并不是你不化他,而你化了之后,他自己发不起这个心,你没有这个能力,使他一定要发心。这个不是你的过失,你已经劝化过了,他自己发不起大乘的心,那过失不在你。所以说呢,即使他没有受你的化,但是你的责任尽到了,“则无过咎”,没有过失。因为这个是你能力达不到了,不是你没有做。不是不负责,是能力达不到的关系。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这一个正对治第二个黑法的。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答曰:「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这里一段说,假使说你至心地要安立他于究竟的乐――就是无上菩提,那么决定不会令他忧恼,而做那些令他忧恼的事情。那么该怎么做呢?下边《师子请问经》说:“有什么办法,使一切生,将来生生世世,不退失菩提心呢?不要说醒的时候,梦里面都不舍,那有什么办法呢?”
“答曰: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那么不管你在村子里也好,城市里也好,随便你住在哪里一个境,环境里边都好,都是“正趣菩提”,修菩萨的道。那么你这样子做的话,以后生生世世不会舍掉了。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若具四法不舍大愿,谓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里边说了四个具体的条件,假使说你有具备四个法,那么你将来不会放弃菩提的大愿。哪四个呢,第一摧伏我慢;第二断嫉妒心;第三除悭贪的心;第四看人家富乐,人家得了安乐或者是大富,你内心不妒反而生欢喜心。这四个顺了菩提的,所以说这四个东西能够断除呢,前三个断除我慢、妒忌、悭贪,而反过来对他的富乐生欢喜心,这样的话呢,那就容易使将来不舍菩提大愿。
《宝云经》说:「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如如若人多观察。」
《宝云经》里它也这么说,“一切威仪路中”,不管你行住坐卧都要修菩提心,随你做什么好事,都是以菩提心作前导,就是回向菩提。那么你这样子做的话,将来生生世世也不会舍弃“菩提心”这个宝贝。“如如”,这样子、这样子,应当要多多地观察,去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就是说将来可以不舍菩提心了。
等明显宣说。
这些经论都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些道理。这些就是说要安立他于究竟乐该怎么做,(宗大师)就是他举了三个经,都提供了我们一些方法,都从不同的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不舍菩提心愿的方法。
辛三 设坏还出之方便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
如果四个黑法犯了,那么该怎么把它还净呢?这里宗大师举了很多的说法,这些说法一般是错误的。
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多作是说”,很多人都这样说:犯了四个黑法,跟“心舍有情”,加起来共五个;或者再加一个,说“「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他四个黑法是犯了;加一个弃舍有情,不去度他,舍了;或者再加一个呢,我菩提心,这个发心不要了,不能成佛了,这个心愿也就不发了。他们说一共有六种,加起来六种。
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
这个六种,“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这个六个里面假使做了一个,随便你做哪一个。“若越一时”,我们昼夜有六时嘛(昼三时夜三时),假使你犯了这个六个,时间过了一个时刻(就是我们是二十四小时嘛,四六二十四,超过四个小时),这么这个愿心就舍掉了。
“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假使四小时内你追悔了,那么没有舍掉。这个是仅仅是失去的因,是可以忏悔的。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
除了这个六个法,你犯的是六次发心,就是每天昼三时夜三时地发菩提心,跟修福慧的二个资粮,假使犯了这二条的话,是不舍离愿心的,仅仅是退失的因。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
他们的说法呢,假使你已经退失了菩提心了,舍了愿心了,那你只有重来了,依发心的仪轨重新受愿心了;假使退失的是因呢,那就不要重受了,只要忏悔就可以了。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者,即彼无间弃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毕竟非理。
那么宗大师就说了,其中他说了六个里边他自己说:他不能成佛了,他的成佛的发心也舍掉了。像这样子的人,你这个念头一起了,无间,你这个菩提心就退掉了,愿的菩提心就舍掉了,何必等“一时”呢?还要隔四个小时干什么呢?“故一切种毕竟非理”,所以说前面说的话,“若一时内而起追悔”,这个话都不合理的。他就举一个,你说六种里边超过四个小时嘛就是退了,菩提心愿失了,四小时内忏悔嘛仅仅是因可以忏悔的,但是他就指出一个,自己不能成佛,菩提心都舍掉了,你当下就舍了菩提心了,愿心就没有了,还等什么四个小时呢?所以这些话都不合理的,宗大师就驳掉了。
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是于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故于现法而正遮止。
这个四个黑法,并不是说现在退了菩提心的因,是说将来,“他生”就是后生,使得他的发心呢,这个菩提心现不起来,所以说现在要遮止,并不是说犯了黑法,现在的菩提心就没有了。所以前面说的也不对的。
《道炬论》云:「此为余生忆念故,如说学处应尽护。」
《道炬论》就说这个道理,就是说下一辈子,后世能够忆念起菩提心来,所以说这个学处要保护,并不管现在的,不说现在退不退菩提,修愿心的问题。就是说如何使下一辈子以后投生的时候,不退失,能够忆念我们发的菩提心,那么这些要做到,不要犯。
言如说者,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即此经意亦是如此。
“如说”,就是这个一句话――“此为余生忆念故,如说学处应尽护”, 这个“如说”两个字就是根据《迦叶问经》所说,这个“如说”就是指的《迦叶问经》。“即此经意亦是如此”,那么《迦叶问经》里的意思也是这样子的,这是根据《迦叶问经》而说的。
四白法时显然说云:「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
那么假使,《迦叶问经》里面说到四个白法的时候,很明显地说,他说:迦叶,假使那些菩萨成就四个法,“一切生中”,就是将来的一切生了。“生已无间”,“一切生”,这一辈子过了,“一切生”,生下来无间,没有间隔的,菩提心马上能生起。就是成就四个白法呢,以后投生的时候,一投生之后生下来,菩提心就能生起来的。一直到菩提,从现在这个四个白法修了成菩提成佛,中间一切生,生了无间,马上菩提心就能现起来,中间不会忘失的。那么这是说四个白法的好。
“四黑法时”,那么讲四个黑法的时候,虽然没有说现世、后世,明确地说呢,根据这个白法应当知道是根据后世说的。那么这个就是证明前面的四个黑法不管现世,是后世能不能忆念的问题。
然于现法若行黑法,则所发心势力微弱。
但是,你在现世假使说你这四个黑法做了,那你发的心的力量是很小,后辈世就会忘失,生不起来。
若非尔者,则具菩提心律仪者,为戏笑故,略说妄语,于有情所略起谄诳,瞋恚菩萨略说恶名,于他善根略令生悔,自无追悔,过一时竟,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那么指的后世,根据经文也证明了。他说,反过来,假使说不是这样子,不是指后世的话,那么依菩提心律仪发心的,发了愿心,菩萨有这个学处嘛,就是四黑法,四白法嘛。那么你开玩笑的时候,略略地…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