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當這樣做,根據《迦葉問經》裏邊這麼說:對一切有情起佛的想,“于諸有情如來想”嘛,我們讀過的菩薩戒裏有。“修清淨相”,一切有情都是清淨的相,不要觀他的過失,而要贊揚他的功德。那就是說爲了避免對菩薩起瞋恨心而導致産生極大的過失,而菩薩又不知道,他也不說:“我是菩薩。”又不說的。那怎麼辦呢?
那麼就是《迦葉問經》裏邊,就是說對一切有情都當佛的想,都當他是清淨的相。當然喽,哪個敢謗佛呢?佛是功德最大的,清淨的相,一切過失沒有的,你要謗也無所謗了,那麼這樣子只有贊歎他的功德,那麼是不是到處四方去贊揚他的功德呢?也不是。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此能對治第叁黑法。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咎”,有機會,尤其聽衆他來聽開示、聽經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贊一切有情的功德,並不是說你不到四方到處去宣傳就犯了過失了,這個就是說不是那麼死的。就是有人來之後,那你就贊歎一切有情的功德,作他大師的想,並不需要你到四方到處去說這些話,不說就成過失了也不是。
“此能對治第叁黑法”,這個白法正恰是對治第叁個黑法的。第叁個黑法就是誹謗菩薩,那麼把一切有情作佛的想,贊歎他的功德,那就不會誹謗了。就是對治前面第叁個。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自己教化的有情。
事者,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就是說自己所成熟的有情是對境;那麼做什麼事情呢,“不樂小乘”,使他受“正等菩提”,學大乘,這個就是說對自己呢,要使所化的有情,都學大乘,不要學小乘。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咎,非所能故”,假使說你要所化的有情,他裏邊根機是千變萬化,各式各樣都有。你叫他修大乘,他發不起大乘的意樂心:“哎喲,大乘那麼辛苦,要犧牲頭目腦髓。”他發不起這個心,那麼不是你要化大乘沒有成功,有沒有過失呢?“則無過咎”,這個並沒有過失。因爲並不是你不化他,而你化了之後,他自己發不起這個心,你沒有這個能力,使他一定要發心。這個不是你的過失,你已經勸化過了,他自己發不起大乘的心,那過失不在你。所以說呢,即使他沒有受你的化,但是你的責任盡到了,“則無過咎”,沒有過失。因爲這個是你能力達不到了,不是你沒有做。不是不負責,是能力達不到的關系。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這一個正對治第二個黑法的。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樂,定不爲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師子請問經》雲:「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舍,何況于醒時。」答曰:「于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舍。」
這裏一段說,假使說你至心地要安立他于究竟的樂――就是無上菩提,那麼決定不會令他憂惱,而做那些令他憂惱的事情。那麼該怎麼做呢?下邊《師子請問經》說:“有什麼辦法,使一切生,將來生生世世,不退失菩提心呢?不要說醒的時候,夢裏面都不舍,那有什麼辦法呢?”
“答曰:于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舍”,那麼不管你在村子裏也好,城市裏也好,隨便你住在哪裏一個境,環境裏邊都好,都是“正趣菩提”,修菩薩的道。那麼你這樣子做的話,以後生生世世不會舍掉了。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若具四法不舍大願,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悭,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裏邊說了四個具體的條件,假使說你有具備四個法,那麼你將來不會放棄菩提的大願。哪四個呢,第一摧伏我慢;第二斷嫉妒心;第叁除悭貪的心;第四看人家富樂,人家得了安樂或者是大富,你內心不妒反而生歡喜心。這四個順了菩提的,所以說這四個東西能夠斷除呢,前叁個斷除我慢、妒忌、悭貪,而反過來對他的富樂生歡喜心,這樣的話呢,那就容易使將來不舍菩提大願。
《寶雲經》說:「若于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爲前導,于余生中亦不舍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
《寶雲經》裏它也這麼說,“一切威儀路中”,不管你行住坐臥都要修菩提心,隨你做什麼好事,都是以菩提心作前導,就是回向菩提。那麼你這樣子做的話,將來生生世世也不會舍棄“菩提心”這個寶貝。“如如”,這樣子、這樣子,應當要多多地觀察,去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就是說將來可以不舍菩提心了。
等明顯宣說。
這些經論都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些道理。這些就是說要安立他于究竟樂該怎麼做,(宗大師)就是他舉了叁個經,都提供了我們一些方法,都從不同的側面給我們提供了不舍菩提心願的方法。
辛叁 設壞還出之方便
第叁犯已還出道理者。
如果四個黑法犯了,那麼該怎麼把它還淨呢?這裏宗大師舉了很多的說法,這些說法一般是錯誤的。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雲「我不能成佛」棄舍發心,共爲六種。
“多作是說”,很多人都這樣說:犯了四個黑法,跟“心舍有情”,加起來共五個;或者再加一個,說“「我不能成佛」棄舍發心”,他四個黑法是犯了;加一個棄舍有情,不去度他,舍了;或者再加一個呢,我菩提心,這個發心不要了,不能成佛了,這個心願也就不發了。他們說一共有六種,加起來六種。
若越一時則舍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這個六種,“若越一時則舍願心”,這個六個裏面假使做了一個,隨便你做哪一個。“若越一時”,我們晝夜有六時嘛(晝叁時夜叁時),假使你犯了這個六個,時間過了一個時刻(就是我們是二十四小時嘛,四六二十四,超過四個小時),這麼這個願心就舍掉了。
“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假使四小時內你追悔了,那麼沒有舍掉。這個是僅僅是失去的因,是可以忏悔的。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除了這個六個法,你犯的是六次發心,就是每天晝叁時夜叁時地發菩提心,跟修福慧的二個資糧,假使犯了這二條的話,是不舍離願心的,僅僅是退失的因。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他們的說法呢,假使你已經退失了菩提心了,舍了願心了,那你只有重來了,依發心的儀軌重新受願心了;假使退失的是因呢,那就不要重受了,只要忏悔就可以了。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發心者,即彼無間棄舍,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那麼宗大師就說了,其中他說了六個裏邊他自己說:他不能成佛了,他的成佛的發心也舍掉了。像這樣子的人,你這個念頭一起了,無間,你這個菩提心就退掉了,願的菩提心就舍掉了,何必等“一時”呢?還要隔四個小時幹什麼呢?“故一切種畢竟非理”,所以說前面說的話,“若一時內而起追悔”,這個話都不合理的。他就舉一個,你說六種裏邊超過四個小時嘛就是退了,菩提心願失了,四小時內忏悔嘛僅僅是因可以忏悔的,但是他就指出一個,自己不能成佛,菩提心都舍掉了,你當下就舍了菩提心了,願心就沒有了,還等什麼四個小時呢?所以這些話都不合理的,宗大師就駁掉了。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于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于現法而正遮止。
這個四個黑法,並不是說現在退了菩提心的因,是說將來,“他生”就是後生,使得他的發心呢,這個菩提心現不起來,所以說現在要遮止,並不是說犯了黑法,現在的菩提心就沒有了。所以前面說的也不對的。
《道炬論》雲:「此爲余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道炬論》就說這個道理,就是說下一輩子,後世能夠憶念起菩提心來,所以說這個學處要保護,並不管現在的,不說現在退不退菩提,修願心的問題。就是說如何使下一輩子以後投生的時候,不退失,能夠憶念我們發的菩提心,那麼這些要做到,不要犯。
言如說者,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如說”,就是這個一句話――“此爲余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這個“如說”兩個字就是根據《迦葉問經》所說,這個“如說”就是指的《迦葉問經》。“即此經意亦是如此”,那麼《迦葉問經》裏的意思也是這樣子的,這是根據《迦葉問經》而說的。
四白法時顯然說雲:「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那麼假使,《迦葉問經》裏面說到四個白法的時候,很明顯地說,他說:迦葉,假使那些菩薩成就四個法,“一切生中”,就是將來的一切生了。“生已無間”,“一切生”,這一輩子過了,“一切生”,生下來無間,沒有間隔的,菩提心馬上能生起。就是成就四個白法呢,以後投生的時候,一投生之後生下來,菩提心就能生起來的。一直到菩提,從現在這個四個白法修了成菩提成佛,中間一切生,生了無間,馬上菩提心就能現起來,中間不會忘失的。那麼這是說四個白法的好。
“四黑法時”,那麼講四個黑法的時候,雖然沒有說現世、後世,明確地說呢,根據這個白法應當知道是根據後世說的。那麼這個就是證明前面的四個黑法不管現世,是後世能不能憶念的問題。
然于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但是,你在現世假使說你這四個黑法做了,那你發的心的力量是很小,後輩世就會忘失,生不起來。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爲戲笑故,略說妄語,于有情所略起谄诳,瞋恚菩薩略說惡名,于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過一時竟,皆當棄舍菩薩律儀。
那麼指的後世,根據經文也證明了。他說,反過來,假使說不是這樣子,不是指後世的話,那麼依菩提心律儀發心的,發了願心,菩薩有這個學處嘛,就是四黑法,四白法嘛。那麼你開玩笑的時候,略略地…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