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34

  ..续本文上一页是若于有情福田植施等种,亦能出现时、究竟一切利乐。

  打个比喻,假使我们看到个良田――肥沃的田,你这个田里边好好地种种子的话,将来结的果实呢,是又多又好。那么对这个田呢,就生极爱的、宝贝的心、珍爱的心。同样的,这个有情也是我们的福田,有情还是个田,它长的什么?长的是福报。“植施等种”,在有情这个田里边,我们种下什么?是布施、持戒这些种子布下去的话,它能长出什么?能够出“现时”――现前的、或者是“究竟”的“一切利乐”:增上生、决定胜都能够从这些田里边长出来。这个田是什么呢?就是有情。

  若获定解,亦起爱执,故于是等应当思惟。

  “若获定解,亦起爱执”,假使说这个道理我们能够生起决定的见解,不动摇的,任何人、恶友不能使你改变的,自己也不会采取怀疑的,这个决定胜解生起之后,那么对一切有情决定会生爱执,爱护他就像爱护自己一样。因为有好处嘛,看到好处,对我有恩,对我有饶益嘛。

  “故于是等应当思惟”,所以这个道理要好好思惟,思惟有什么好处?他爱执能生起来,自爱执能够灭下去。这个对我们有极大的好处,所以要多思惟。说嘛这么说,但是懂了之后,不等于思惟过了,懂单是理解,我们说是一个表面的,真正要能够产生力量的,要靠思惟的。

  《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入行论》还有一句话:有情跟佛一样,都能生佛法。佛能够教化我们,使我们成佛;有情也是说一个福田,我们好好对他做的话,就能够成佛道,都能够使我们成佛的。那么我们对佛非常恭敬,而对众生为什么不恭敬呢?这是说我们是颠倒嘛。佛我们是知道恭敬了,因为他使我们成佛的,能生出佛法来的;那么有情还是我们的福田,也能够使我们成很多佛法。《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我们大家都念过,成佛要靠众生嘛,没有众生成不了佛的。所以说你有情能够生,从有情的福田上能够产生一切的佛法,为什么我们对有情毫不恭敬呢?甚至于弃舍他,不管他呢?

  此如《令诸有情欢喜颂》说,若杀有情则能引其堕三恶趣,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若于有情不与而取及施资财,发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恶趣。

  这个道理呢,就像《令诸有情欢喜颂》有这么一个颂。藏地有,这里没有听说过。它里边内涵主要是说:假使我们杀了有情,那么决定引我们到三恶道去了,对有情有损害了,决定生三恶道。假使说反过来,“若救其杀”,本来他该杀的,你把他救了,这么“能引善趣”,就可以生到善道去了。不但到善趣,而且得长寿。

  这个我记得有一个狗,好象是杀狗场里买来的,那么就是救它,救有情了。哪个买的嘛,很好,放了个生。那么还有的人就是宿命论,他说这个狗嘛,该杀掉的,你救也没有用的。那不是救出来了吗?它就没死了嘛。还有牛嘛,还不是要杀的?救了嘛。所以说不能把业报看得那么死。

  “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若于有情不与而取”,那么类推,这是杀。盗呢?你对有情不与取,偷他的东西,或者呢,你布施他的东西;或者呢,你对他起瞋恨心;或者对他起慈悲心;布施他,对他起慈悲心,能生善趣。假使说你不与取,对他起瞋恨心,那么也引生恶趣。这个道理前面的因果讲得很清楚了。

  特缘有情乃得发心,为利有情始修诸行,是故成佛亦须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满,当审思惟。

  这些业果的问题,前面是讲过了。特别的,我们要发菩提心,没有有情怎么发呢?大悲心嘛,看到一切有情在受苦,我们要救他。要救他呢,自己力量不够,大悲心之后增上心,要救他,你叫哪个救啊?等人家去救,他苦得不得了,人家又不去,你怎么办?增上心,我来救。这个担子我来担。但是担子担起来了,你能力有没有?没有。没有该怎么办?赶快成佛嘛。成了佛一切能力都有了,才能救嘛。所以说我们发菩提心,没有有情怎么发呢?所以说有了有情之后,才能发大悲心,增上心、菩提心都能生起来。那么离开有情就生不起了。

  “为利有情始修诸行”,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你发了心之后,修菩萨行、六度、四摄,这才修得起。所以说成佛,没有有情成不了佛的。这个《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边,我们念的时候都念得很多。如果离开有情的话,你成什么佛呢?声闻缘觉只救度部分的有情,有缘的,他成不了佛嘛。修行虽然很好,但是成佛不能,成不了。所以说呢,我们没有离开有情的话,心也发不起菩提心,菩萨道也行不了。那么我们成佛,没有有情就成不了了。“要依有情施等乃满”,要依靠有情才能发菩提心,才能把我们布施等等六度,才能够圆满。那么我们成佛就是依靠有情了,怎么对他不管呢?这个道理要好好地思惟。

  《释菩提心论》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下边《释菩提心论》说:“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他说世间的善恶趣,“其爱非爱果”,善恶趣里边的爱非爱果:善趣的爱果,恶趣的非爱果,哪里来的呢?都是从有情身上来的。你说你对有情作利益的事情,就生善趣,受爱果;你对有情作损恼的事情,那就生恶趣,受非爱果。这一切因果都从有情身上来的。乃至于成佛,也要依靠有情,才能发菩提心,才能修菩萨道,最后圆满成佛,离不开有情的。

  “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那么我们说人天里边的资财――人天福报,“梵”――大梵天,“释”――帝释天,“猛利”――大自在天(前面讲过的),“护世”――四天王天,他们里边的受用,“于此三趣中”,这个三趣,我们就说,一般的是五趣,也有说六趣的。这个三个善道:天、人、修罗,归于三个善趣。这个善趣里边的受用,他的资财等等――人天福报。“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那么在三个善趣里边的受用呢,无非是对有情做了利益的事情产生的,这个有什么希奇呢?这个毫不足怪的。你说一切利乐,都从利益有情而来,这个才能生到善趣。这个前面说的嘛,善趣的爱果,都是利益有情而来的。

  反过来,“地狱鬼畜中”,这个三恶趣。“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反过来,三恶趣里边的有情,他受的苦恼呢,不是一种,那前面我们讲下士道的时候,讲三恶趣的苦,那是很厉害了。这些苦从何而来?损有情而来的。对于有情做损害的事情,就要受恶道的苦。越做得厉害,苦就越厉害。那么无间,造无间业,最厉害的那是无间地狱,最苦的地方去。所以说都离不开有情。而利益有情得好处,损害有情受苦恼。这个道理,现实的就摆在那里。

  “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我们说“饥渴”――饿鬼,“互打击”等等――这是畜生,及受“侵害”――地狱里边受狱卒的害,等等苦,“难遮”,遮也遮不住,你哪里去躲呢?躲不了的。“无穷尽”,苦也很多,受不完的苦。“皆损有情果”,都是损害有情感的果报。那么就是说跟有情是息息相关,离不开有情的。我们所以受爱果、善趣是从利益有情而来;恶趣里边受大苦也是从损恼有情而来。想要避开有情,自己解脱,做不到的。

  诸声闻等果报下劣,是由未能广行利他;诸佛获得究竟果位,是由广利有情而生。应思此理,不应刹那贪着自利。

  我们说声闻缘觉,他是不是毫不利他?并不是,他还是度了很多人嘛。我们说舍利弗、目犍连度了很多众生。但是他度的众生就是不广,有缘的才度,无缘的就不管了。那么他的果报呢也下劣,这是自了汉,寂灭涅槃,到此为止,再也不能上进了,佛的十力、四无畏等等的功德他是没有的。

  那么他为什么果报下劣呢?“是由未能广行利他”,因为他利益众生太少了,但是多少利益一点,他至少他也脱离苦了。没有广行利他,最上的果他得不到,究竟的果、上品的、优胜的他得不到。“诸佛获得究竟果位”,佛、三世诸佛,得到最究竟的,就是最高深的果位呢,他有什么原因啊?“广利有情而生”,因为广利一切有情呢,就得到最殊胜的果。那么还是离不开众生。

  “应思此理,不应刹那贪着自利”,这个道理好好地思惟,不能有一刹那时间来贪着自利。就是说把自利的心全部消灭,一刹那也不给它生起来。那么这样子呢,这个道理多思惟呢,会产生这个效果,因为我们都离不开有情的。而利益有情得好处,得安乐;损害有情受苦恼。你要自利的话,决定要损他,对他要损恼,那么将来的果报呢?就是自己受苦了。这个道理呢好好想。好好想之后,哪怕一刹那的自利的心也不要给它生起来了。

  即前论云。

  就是前面那个论,《释菩提心论》,它说。

  「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这就是宗大师的话,把原文引下来了。“于有情离贪”,就是说舍弃这个悲心,这个贪不是说贪心的贪,就是利一切有情的心――大贪。我们说大概念过这个《真实名经》呢,大贪欲,什么贪欲等等,这个大贪就是以贪灭贪嘛。这个密法里的一些特殊的修法,就是这个大贪,就是大悲心。假使你有情离开大悲心了,这个“如毒应弃舍”,这个是跟毒一样的赶快要丢掉,就是说不能给有情离悲心的。“诸声闻离贪”,声闻缘觉他对有情的大悲心没有起来,这是悲心是有,有缘的就度,但是大悲心度一切有情的悲心没有起来。那么“岂非下菩提”,他证到的是下劣的菩提果,这大家都看到了,因为他离了这个大悲心的,他的果就下劣了。

  “由不…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