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饶益的有情众生那么多,那么每一个众生身上有多少福加起来,众生无边,那就福呢,福德也是无边了,所以说容纳不了。这个因也是正的,也是现成,可以成立的。也就说理与教,都能够成立的道理。“有情界无量,欲利亦复然”,有情皆是数是没有量的嘛,虚空无尽嘛,无尽的世间有情,哪有算的完呢?你想利益他,所得到的福报,当然也是无尽、无量了,那么这个道理也是成立的道理了。所以说“正因亦现成”,这个因也能成立的。
又能障碍舍心增长,增长悭贪能令舍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属及诸资财,先已有者不应摄持,若他施与亦不应受。
这里说你所有的眷属也好、乃至资财也好,假使他能够障碍你的私心、舍心增长的,就是障碍舍心不使他增长的;或者呢,增长悭贪,能令舍心呢,舍的心呢,没有生的不生,已经生出的,退失的。那么这些眷属也好,资财也好。已经有的,不要摄持了,赶快散掉。假使人家布施你的,过去没有,人家布施你了,不要受。受了之后,倒霉吗,障碍你的舍心增长,增长悭贪,舍心呢,未生不生,生已退失。那么这些东西是,要不得的,你不要去受了。
《摄波罗蜜多论》云:「由何增长悭悋过,或能不令舍心增,虚诳摄持为障碍,菩萨应当尽断除。若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财宝或王位,皆非菩萨所应取。」
“《摄波罗蜜多论》云,由何增长悭吝过,或能不令舍心增,虚诳摄持为障碍,菩萨应当尽断除”,这个什么东西,增长我们的悭贪和过失的?或者呢,不使我们的舍心呢,不给它增长,什么原因呢?就是摄持:“虚诳摄持”。这个摄持呢,虚诳,不是真正的摄持,你心里想摄持,实际上不可靠的。这个摄持了,就作了我们障碍了,就是增长我们悭贪了,舍心不能增长了。“菩萨应当尽断除”,那么修菩萨道的人,把这些事实的障碍呢,赶快要断掉它,完全把他断完。
“若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财宝或王位,皆非菩萨所应取”,凡是能够障碍我们布施心的,或者障碍我们证得菩提道的,那么财宝也好,王位也好,什么也好,菩萨都不要去取它。那么当然了,反过来能够帮助我们布施的,帮助我们修行的,那个也可以。但是出家人呢,王位是不要的。一般说出家人呢,财宝王位是不需的。那么在家的呢,就可以看你什么情况了,但是障碍的,就不要。
如是行时,若由悭心贪着资具,应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证菩提,我亦誓愿随佛学习。
假使说我们修行的时候,有悭贪的心还没有放下,对这个资具呢,生起贪着了。那这个时候呢,你要想一想,佛他怎么做的,佛是榜样嘛。“能仁”,佛在他作太子的时候,国王,王宫里的一切享受全部舍掉了,太子身也舍掉了,头发剃了去修苦行去了。而这样子一切有的东西都舍完了,证菩提的。那么我也应当发愿了,随佛学习了,向佛学习了,佛是我们榜样嘛,我们多少的向他学习了,慢慢地也能够圆满菩提了。
我将身财一切善根,于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贪资财而受用者,如同诸象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干岸已,于地滚倒,见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复如前,如是思已当修无贪。
那么这里讲个比喻了。他说,“我将身财一切善根”,这个行菩萨道的人,你把自己的身体,财产,一切善根,已经发了愿了,都要布施一切有情了。假使我现在还是贪着资财,而去受用它。那么就像什么呢,那些象,这是印度有这些现象了,我们是在没有象的地方呢,看不到这些事。就是大象呢,太阳晒得厉害的时候,赶快去洗澡嘛,阴凉一下嘛。洗澡洗好了之后,到了岸上了,它因为身上有湿的嘛,想把地上滚一滚,把湿的滚掉嘛。那知道这一滚呢,身上沾了很多土。沾了很多又打脏了。打脏了,再去洗。洗了之后吗,又滚。滚了又洗。那这样子搞不完了。“如是思已”,这样子,我们假使贪着资财的话,就像一个象一样的,水里洗了又滚,滚了又洗,那就受苦无边了,那么我们赶快要修无贪了,不要像象那么笨。
即前论云:「应念诸佛殊胜行,当自立誓思随学,为除贪着摄持故,以善分别观察心。我身已施诸众生,施身果法我亦舍。我若反贪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即前论云”,就是前面的那个论,它又说了,“应念诸佛殊胜行,当自立誓思随学,为除贪着摄持故,以善分别观察心”,我们要想佛对那个殊胜的修行,他是我们的榜样嘛,所以说《释迦牟尼传》应当多看呵。释迦牟尼示现的,在南阎浮提示现的,一个凡夫的身,就是叫我们学他的榜样了,学习的,所以说应当多看。那么我们要经常忆念到,佛的殊胜的那些修行,自己要誓愿,要随佛学。“为除贪着摄持故”,为了要断除贪着那个资产,摄持它不放。“以善分别观察心”,好好的来观察,分别来观察我,以分别心来观察,就是有分别的智慧了,观察我们这个心,怎么观察呢?
“我身已施诸众生,施身果法我亦舍。我若反贪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我这个身体发了菩提心了,早已布施给一切众生了。布施这个身体的果报,也布施掉了,什么都布施完了。这样子的人,现在对外边的财物,反而起贪心了。这个就象洗垢一样,洗了又洗,洗了又洗,这个是太笨了。“非我理”,我不应当这样子做。
如是多思能舍胜利,若能引发广大欢喜,及多思惟摄持过患,若能引发极大怖畏,则能任运生惠施心。
那么你这样子呢,多多地思惟,能够布施的胜利。“若能引发广大欢喜”,施了、能施的胜利,假使能够引发极大的欢喜心。同时多多思惟摄持这个资财的过患。同时呢,抉择摄持的过患中间呢,引发起极大的恐怖心。这样子多多思惟之后,就能够任运地产生惠施的心。布施的心就任运能生了。就是看它的过患、它的功德。功德生欢喜心、过患生恐怖心。那你惠施不可了,任运就可以惠施了,不要考虑就惠施。那这是修的惠施的心的一个方法嘛,布施嘛,就是靠这个心嘛。
如是修习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诸佛菩萨传记等后,亦当引发能舍之心。
那么我们前面说要修慈悲心、菩提心,那么同时要看佛菩萨的传,要学习他们的榜样了。那么这样子呢,这些已经有了,那么到这里呢,应当引发这个能舍的心了。因为现在到修六度的时候了,第一是舍心了,布施波罗蜜多了,那么要引发能舍的心,那么这个心怎么生起呢?
发起道理者,如《入行论》 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
我的身体跟受用的一切资财,同时我三世的一切善根,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毫无故惜地布施,全部布施完了。
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就是我的身――内身、受用――外边的资财、我修善法的善根,这三个东西是我们所缘的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这三个所缘的境呢,就思惟,把它拿来布施一切有情。
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
你假使能够这样子,“于一切所有”,自己所有一切,就是说身、受用、善根、乃至施的果报了。破我爱,我所爱,把我,我所爱,我所爱这是属于我的了,我所的爱把他破掉。那么这样子经常修习的话,布施他的心,修习的这个布施,经常修习布施他这个心呢,这就是菩萨了,修布施波罗蜜多的菩萨就是这样的了。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此等一切是汝物,于此我无我所慢,数数观察此希有,随行正遍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
这就是前面宗大师说的话,引一个原文来了,这个《摄波罗蜜多》的一个论里边就把这个道理来说了。“此等一切是汝物”,我所有现在一切资财等等东西,都是人家的东西(前面说过的),寄放在我家里的东西,并不是我所有的。因为你早发心布施给人家了。“于此我无我所慢”,既然是人家东西了,这个我所的这个慢心就生不起来。不是我的嘛,生什么我所慢呢?假使我有很珍贵的东西,这是我的,那就骄慢心有了:“哦,我有什么,我有什么。”你现在人家的,你怎么办呢?没有了。我所的心没有了,慢也生慢不起来了。“数数观察此希有”,你好好地、经常地去观察这个很希有的道理,这是很殊胜的了。
“随行正遍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这个事情呢,这样子想呢,是很希有的,是随了这个正遍觉,佛的功德来做。我们学习佛嘛,依佛的功德,作我们的榜样,随着佛来,跟了佛来做的。那么哪一个有这个功德的人,就叫菩萨,菩萨是学佛的嘛,学佛就叫菩萨。那么我既然以这样子殊胜的希有心来跟了佛学呢,这样的人呢,就叫菩萨了。“难思胜士佛所说”,这也是不可思议的,胜,殊胜的人,这是佛亲自所说的。
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集学论》中作如是说,故从现在当修意乐。
这里一段很重要。现在我们才学了一点东西,这个能力很薄弱。胜解也没有,定解也没有生起来,那么你该怎么做呢?要布施身这不是开玩笑的,有的人,他说:“我要布施身体了,烧身,烧指头了。”这个很勉强的,为了功德而烧,没有意思的。要真正施心来了,为利有情而成佛了,这样做才有意思。那么现在你,我们一般都是初学了,第一阿僧祇劫还没有进去,那么这个最低这个要求的、够量的菩提心都没有,应该怎么作呢?力嘛薄弱、胜解嘛还没成熟、胜解行菩萨嘛谈不上。“意乐将身”,那么我心里这么想,把身体呢,已经施给有情了,这个要想。但是呢,“不当真实施彼肉等”,真正他说:“你施给我了,你拿一斤肉来,我来吃。”这个你不要做了,真正的把肉割下来给人家吃呢,这个还早。“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但是呢,虽然真正的,肉呵,什么东西割下来给人家不要做,但是这心里…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