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21

  ..续本文上一页,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如是思已,取报恩担”,这个这样子思惟之后,报恩这个担子再重,也要把它担起来。不能自己自了算数了,这个是不行的。这个为什么要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就是从这个方面看的。我们说从生死流转能够逃出去,这是好事情。但是你自己走了,一切有情不管了,这是不对了,所以说要好好地思惟之后,报恩的担子,那么多的父母有情,一切有情的担子,要把它担起来,这个再重还是要担。

  “即前书云”,就是前面这个《弟子书》里又说,“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这也是讲母亲的恩。婴儿,开始才产下来的小孩子,“全无能”,他一点能力也没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半点都没有。那么他要吃了,喝了,还有穿衣服了,乃至他一举一动大小便了,除了母亲,哪个给他搞这些事情呢?“饮谁慈力”,他吃母亲的奶,授之于他乳了酪了这些东西。“依慈多劳”,她慢慢给他哺养成人,花了很多的辛劳。这样的母亲,虽然最下等的人,也不敢,也不能够把她舍掉。最下的人,哪个还是想,乐意把她舍掉呢?就是最下等的人,他还要报报恩了。我们说乌鸦还知道报恩,这个畜生还知道报恩,人不报恩了,最下流的也不会这样子做,何况佛弟子。这个就是这么说。所以说这个我们要警惕了,都是佛弟子,也是学大乘法的人,甚至于金刚乘的人,这个担子不能舍。

  

  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

  一样的道理。他说我们在没有出胎之前,由哪个的腹里边安住,就是住在他母亲胎里边,就是母亲嘛。在母亲胎里安然而住。母亲呢到处照顾,不使胎儿受损,自己呢就受了很大的限制。那么生出来之后,洗脏的又是母亲,哪一个你这么的悲心,那么的谨慎,就是前面说的“十指玩弄”,抱在怀里了,来把他抱起来,这样子哺养呢?“此母烦恼苦无依”,那么她对我们从生到出胎养大,花了那么的劬劳。现在这个母亲,因为她有烦恼,受苦,烦恼造业受苦了。“无依”,没有人救她。最下众生孰乐舍?那么最下流的人,也不会把她舍掉,何况佛弟子。这个都是警策自己了。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

  这也是同样的意思,《无边功德赞》它里边,这本书里边也说,有情因为无明就像把我们迷掉了,像瞎子一样,看不到真理了。“意乐衰损慧”,我们因为无明的盲,把我们的智慧都衰损了。智慧没有了,看不清楚了。过去的成为我们父子关系,互相承事的,就是过去他做过我们的孩子,承事自己父亲,他百般地承事自己的。“慈悲饶益我”,或者是父亲饶益他的孩子,互相的关系。那么这个关系都是很密切的,都是很亲的。现在我自己“弃此独解脱”,把他甩掉了,自己就解脱去了。“非是我之法”,这不是我们佛教里的法了,不是我们的法。我们是学佛的人嘛,不该这么做的。所以说应当发愿,度脱一切没有依怙的众生。这就是发大乘心,不要舍众生。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那么这里说了那么多,是指一切有情对我们有恩了,我们要报他的恩了。那么怎么报呢?“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那么真正的报恩,这里就说了。母亲,一切有情是我们的母亲,或者是父亲了。她对我们有无边的恩,如何报呢?那么“生死富乐”,在世间上生死流转的那些财富啊,世间的快乐啊,“母自能得”,一切有情自己有这个能力去追求嘛。前面说过的,畜生也能求嘛。畜生只要想吃东西的时候,它也会去追求。要喝水的时候,它也能找水来喝嘛。哪个妨碍它,它会跟它去斗争,把它排除。这个畜生都能,何况人呢?所以说生死里边的富乐,母自己她有这个能力,也可以得到的。

  但是这些世间的富乐呢,都是欺诳。前面说过的,一下儿上,一下儿下,无常的,衰损的。“崇高必堕落,集聚终归散”,这些都是无常欺诳的,都是欺诳的。“故我往昔”,所以说,我往昔,过去由于烦恼这个魔,烦恼就是魔,为烦恼的魔所伤害了,等于说受了重伤了。如果再把这个硝盐这些刺激的东西摆在这个伤口上去,“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那么苦上加苦了。那么就是说这些世间的快乐呢,本来就不是乐,行苦嘛。行苦里边,再去追求,又造了很多业,那不是苦上加苦吗?所以这些呢,我们报恩不是这样的方式去报了。“慈心饶益”,真正我们要慈悲心,去饶益他的话。“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应当把他们安立在解脱涅槃这个快乐,出生死的快乐,这个报恩才是真的报恩。

  那么我们现在碰到的事情呢,世间上的矛盾很大的,一般对世间上的子女呢,总要求是报恩了,报恩嘛就是世间的恩。但是佛弟子的看法呢,世间的恩,要不要报?也是要报,这个不究竟的。你说报了之后,并不能使她真正地脱苦,甚至于苦上加苦。那么真正的报恩呢,要使他解脱了,证涅槃,还要佛的无住涅槃。那么这个方式呢,就不能直截了当地跟他们顶起来讲了,这是要婉转地,要很协调地慢慢地做了,这个就要花点功夫了。你说你要出家,父母一下子同意你出家,不容易的。当然也有过少数的父母,尤其是西藏的,他很愿意把子女送到庙里出家去的,但是在汉地毕竟是少数。那么这些事情呢,就是要善巧了,不要太生硬的。因为佛教的道理我们是懂了,他们还不懂的。对不懂的人讲内行话,他是不能理解的。所以说,这个真正的恩呢是这样子的,而他们是不理解的,那么我们要中间做一些,不要太直的给他们说了。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这就是前面宗大师的话,引原文来说了。过去因为烦恼的魔,把自己损害了,等于生个大疮。那么如果说在这个疮里边再去加一点灰水,就是硝盐之类的刺激的东西呢,“反令苦病苦”。这个本来是苦的病,疮了,更苦。就是说世间上的一切富乐,本来就是苦,这是坏苦嘛,那你说再去给他增加这些苦,那苦上加苦。追求这些富乐的时候,又要造很多的业,那不是苦上加苦,是什么呢?而且终究逃不出个行苦了。那么假使有过去余生,就是过去宿世对自己慈悲,或者是恭敬,或者是对自己有恩、有利益的人,要报他恩的话,我们不能用世间上的那些苦的东西来报恩了,只能是用涅槃了。真正脱离苦的涅槃,而且要无住涅槃。除了使他证涅槃,还有什么方法报恩呢?只有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报恩。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

  我们说不报恩,这个担子呢,这是“重于大海及须弥”的,这是极重。这个里边的文,是西藏的文了,跟我们的理解有点不一样。他就是说不报恩,他说是这个担子,这个担子呢,极重,比大海、须弥山还要重。假使能报恩呢,那么就是智者,佛菩萨所赞叹的。

  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那么这个话呢,下边引《龙王鼓音颂》来说,“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他说,大海、须弥山、大地这个很重,他说这个不是我的重的担子。而不知报恩呢,却是我最重的担子。那这个是最不好的东西了,这个担子最重了。这个担子是什么?欠了很多的恩了,你不报了,这个重量是极大了,比大海、须弥山跟大地更重。大海、须弥山、大地是很重的担子,但是不报恩,欠了人家那么多恩,这个担子却比那个还要重。那么你说,这个那么重的担子,你不报的话,不是对不起人嘛?赶快要报。“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那么假使这个人心不掉举,不掉的话就是不忘恩了,能够报恩,知恩报恩呢,这个恩呢不失坏,不要忘失这个众生对我们的恩。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最赞叹的。宗大师前面那句话,就是这一个颂里边的引来的。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

  这个呢,宗大师说得很肯切的。这个我们就观想一个很险的山坡,自己的母亲,因为没有正念,为什么?无明嘛。心狂,心狂乱了;眼睛又盲,又是瞎了,就是前面的,因为无明了,盲了,把智慧的眼睛遮掉了;也没有引导。就是在这个险坡里,心既狂,眼又盲,又没有人带她走路,步步蹎蹶趣向,一步步的,她这个年纪大了,走路又不是健步,她是一蹎一蹶地在走。走向什么?最恐怖的险崖,再上去,掉下去,那是千丈的深渊,太危险了。这个时候,母亲不要求人家救?不望她的儿子,望什么呢?那么这个她,自己的母亲,你孩子不救,哪个救呢?这个就是宗大师很恳切的话。所以呢,我们决定要“从此而救度之”,一定要把她救出来。这个担子非担不可,不担是不行的。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这是报恩的观想嘛。他说我们这样子观想了,看到一切父母,做过我们母亲的众生,因为烦恼魔,这个魔就是烦恼了,扰乱…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