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心。我们说被魔扰乱,不能怪她了,怪魔嘛。那么烦恼魔扰乱她的心,她做的坏事,不能怪她,该灭掉烦恼嘛。这个前面都讲过了,烦恼是最大的怨敌嘛。他受的魔是烦恼,把她的心扰乱了。“心自无主”,因为烦恼魔把她心扰乱之后,她自己作不了主了,这个成狂乱了,乱干了。“又离慧眼”,又是无明盖了,智慧眼睛没开,这个增上生、决定胜观不到。如果你有慧眼,当然求增上生了、决定胜了。她没有慧眼,不会去追求这些。又没有善友引导她走路,她自己乱走。“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因为烦恼乱的心,又是没有慧眼,又没有善友,善知识引导,那么一刹、一刹那都在做坏事。就像步步蹎蹶,一步一步都在很危险地,一跛一跛地在走。“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总的来说,在三界生死流转;别的来说,就更危险地说,恶趣里边,奔驰,又在跑,最危险的地方在跑,那个一下去就死掉的了。那么这个在生死危险之中,尤其是恶趣的险难之中,又是心狂了,又是没有眼睛,又没人带路,这个正危险得不得了的时候,当然要希望来救她了。母决定望自己孩子,那么孩子当然决定要救自己的母亲了。“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这样想了,救度一切众生,使他出离生死,报恩的心决定会生。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这个就是说,这是《集学论》的一句话,它的原义呢,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在受苦,不要去看他的过失了。但是这里宗大师引来呢,就是说众生在受苦。这个受苦的情况呢,就是前面一样的,因为烦恼的魔,把她心狂乱了;那么无明的痴使她眼睛瞎掉了。在很多的危险的地方,一拐一拐地在走。“自他恒忧事”,自也好他也好,都是碰到的那些苦、忧的事情,众生受苦都同的。那么这里说众生都在受苦,都在受这些忧苦的事情,那么他的过失呢就不要说他了。就是我们说,一个人已经受了极大的苦了,你还说他不好,你不要说了。那么这里是从慈悲心出发了,他的《集学论》的原义就是说众生在这样子情况受苦之下,就不要看他过失了。看他的功德,赞叹他就可以了。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这个原义呢,宗大师说,我们这样子观众生在受苦呢,他已经够苦了,不要再说他的过失了;反过来呢,见他一个功德,如果他有一些些功德呢,应该要觉得他在这么的危险之中,还能产生一些功德呢,这是希有难得了。那么这是原义是如此了。但宗大师引这段文的意思呢,“然此亦合苦恼之理”,引这段文来配众生受苦,这个也配得上。那么配众生受苦呢,就是我们要报恩了,就是这个意思了。那么这段文总的说呢,既然你知道恩了,母亲在这么危险的地方,没有人救。那么你不报恩,谁报呢?
子二 正发此心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
那么下边就分三科。
丑一 修慈
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
“初修慈中慈所缘者”,第一科,修慈,慈心、悲心、增上心。修慈里边,所缘的什么呢?缘的是哪些众生呢?修慈所缘的众生就是“谓不具足安乐有情”,那些有情没有得到安乐的,那么修慈嘛,慈是与乐嘛。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前面说的我们是七重因果呢,是悦意慈,悦意慈里边就生出这个与乐慈跟那个拔苦的悲,那么这里讲的是与乐慈。一切没有得到安乐的有情,不具足,是我们所缘的境。然后使他们安乐嘛,这是慈的。
行相者,谓一念云何令遇安乐,二惟愿令其获得安乐,三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那么慈的行相呢?就是说要这么想,以什么方法使他碰到安乐的事情,惟愿令其安乐,我一定要发愿,使他得到安乐。那么哪个使他安乐呢?我应令其遇诸安乐,要我来使他安乐,就是说我们要第一个发愿使他安乐。但是这个安乐呢,要他令他安乐,要他一定要得到安乐。哪个给他安乐呢?我要给他安乐,这个责任心就提起来了。
胜利者,
它有什么好处?
《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
他说,“遍于无边俱胝刹”,无边的俱胝这个数目不可数的刹土,里边呢,尽其每一个刹土里边无量的供养品供养,以这个供养的时间呢,很长的,不断地供养胜士,供佛菩萨了。“不及慈心一数分”,这样子的财物呢,不及慈悲心一念,一念的慈悲心,数分,就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恒河沙数分之一,还不到。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究竟田,佛,“常时供养,其福尤大”。就是说起慈心呢,比无边的刹土的,无量的供具供养最胜的福田,他的福报还要大,那慈心福报大了。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这里一本经里又说慈心的功德大了。在东北方有一个佛,叫大自在王佛。他的世界呢叫千庄严。这个里边有情呢都是具足安乐的。这个安乐呢好象入灭尽定一样的安乐。灭尽定是一切烦恼的心都息下来了,只留下一个阿赖耶识了,第七识也灭掉了,那么跟比丘入灭尽定一样的安乐。在这样子的佛土里边,你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的年,就是无量数的时间,修净梵行。那么在佛的净土里边修净梵行,功德很大了。“若于此土”,现在娑婆世界。“最下乃至于弹指顷”,时间很短,乃至一弹指那么短。你缘一切有情发慈心,那么这一弹指顷的时间,缘一切有情,生一个慈心,与乐的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那么你生的福报呢,比在那个佛刹里边,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的福报还要大。那就是慈心的功德极大了。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一天人皆慈爱,二彼等恒守护,三喜乐四多安乐,五毒六刀不能害。七无劳事得成,八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宝鬘论》也说:“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每天三时”,一天六个时候,白天三时,每天三个时候,都是来布施。布施什么?极多,“三百罐饮食”,每一时都供养三百罐饮食,这个福报极大了。但是你这个福报呢,不及须臾间,须臾就是极短的时间了,修慈的福报一分也不到。那么就是说修慈的福报要比这些供养的福报要大得多。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那么这里说你修慈心的话,假使没有解脱,你还得到八个功德,修慈的八个功德。哪八个功德呢?第一个“天人皆慈爱”,你要修慈心的话,天人对你都起慈爱心,你自己慈心嘛,当然人家对你也慈了;“彼等恒守护”,因为他对你起慈爱呢,就保护你了,他们“彼等”就天人了,恒常地来守护你;“喜乐”,自己内心快乐,很高兴,做坏事的人呢,一天到晚愁的,做好事的人呢,心里是坦然,很高兴,你起慈心,自己就心安乐。“喜乐多安乐”,心嘛是喜乐,身嘛多安乐,身心都快乐了;“毒刀不能害”。
这个“天人皆慈爱”,第一个功德;“彼等恒守护”第二个;“喜乐”,心喜是第三;身安乐是第四个;“毒不能害”,第五个;“刀不能害”,毒药害不了你,刀杖那些兵器也害不了你,这是五、六;“无劳事得成”,那么你不要花很多的气力,什么事情很容易成功,第七个;“当生梵世间”,下一辈子呢,可以生到梵世界去,那这就是说修慈无量的话,下辈子生梵天嘛。
这个就是说假使你没有得到解脱,你修慈心,哪怕你没有得到解脱的话,还有八个功德可以得到。
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
假使有慈心的话,天人都慈爱你,给你起慈心了,爱护你,保护你了。“自然集会”,你不要喊的,他自然会来保护你的。那么这里举个例,“佛以慈力战败魔军”,佛在成道之前,这个波旬天王,魔王呢,佛要出三界了,他很忧虑了,就先是派魔女来迷了,不成功呢,就派大批的魔军来打了,结果呢,佛以慈心把他们降伏了。所以说“守护中为最胜等”,慈心,一切守护里边最大的守护就是慈心。佛,这个日月天的魔王,这样大的魔军来围攻,而佛呢,起慈心,就把那些部队全部打败了,摧败了,他们的箭都成了花朵,不能伤害,反而成了壮严。所以说真正守护里边,最胜的守护是慈心了。所以我们要得保护呢,你好好修慈心,最大的守护。一方面慈心的力量很大,再一方面人天还会保护你。
“故虽难生,然须励力”,虽然这个慈心要生起来是不容易了,但是因为它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也还是要努力去修起来。
《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
《集学论》里边说的,一切心,就是说你这个所有的,一切心就是经常要去思惟《金光明》这个经里边一个开示的,修慈悲的一个偈。“下至语中读诵而修”,哪怕你就是念一念,念念它的话也好,如果真正的定中修更好。那么《金光明经》 的一个偈是什么呢?
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于三千世三界中 ,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等。
这个以此金光,《金光明经》里边的一段文,它是金光的殊胜的鼓的声音,在这个声音希望听到之后呢,三千世界里边,所有的恶趣苦,恶趣的苦,阎罗的苦,受阎罗王执法的苦,匮乏苦,就是求不得苦等等。“苦愿息灭”,一切苦都愿意把它息灭。就是说发愿了,听到鼓声之后,一切这个三千世界所有的苦,全部愿它都消灭。“等”,这样子的颂,这是修慈悲心的一个偈。
修慈次…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