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心。我們說被魔擾亂,不能怪她了,怪魔嘛。那麼煩惱魔擾亂她的心,她做的壞事,不能怪她,該滅掉煩惱嘛。這個前面都講過了,煩惱是最大的怨敵嘛。他受的魔是煩惱,把她的心擾亂了。“心自無主”,因爲煩惱魔把她心擾亂之後,她自己作不了主了,這個成狂亂了,亂幹了。“又離慧眼”,又是無明蓋了,智慧眼睛沒開,這個增上生、決定勝觀不到。如果你有慧眼,當然求增上生了、決定勝了。她沒有慧眼,不會去追求這些。又沒有善友引導她走路,她自己亂走。“一一刹那造作惡行”,因爲煩惱亂的心,又是沒有慧眼,又沒有善友,善知識引導,那麼一刹、一刹那都在做壞事。就像步步蹎蹶,一步一步都在很危險地,一跛一跛地在走。“總于生死,別于惡趣奔馳懸險”,總的來說,在叁界生死流轉;別的來說,就更危險地說,惡趣裏邊,奔馳,又在跑,最危險的地方在跑,那個一下去就死掉的了。那麼這個在生死危險之中,尤其是惡趣的險難之中,又是心狂了,又是沒有眼睛,又沒人帶路,這個正危險得不得了的時候,當然要希望來救她了。母決定望自己孩子,那麼孩子當然決定要救自己的母親了。“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這樣想了,救度一切衆生,使他出離生死,報恩的心決定會生。
《集學論》雲:「煩惱狂癡盲,于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憂事,衆生苦皆同。」
這個就是說,這是《集學論》的一句話,它的原義呢,就是說一切衆生都在受苦,不要去看他的過失了。但是這裏宗大師引來呢,就是說衆生在受苦。這個受苦的情況呢,就是前面一樣的,因爲煩惱的魔,把她心狂亂了;那麼無明的癡使她眼睛瞎掉了。在很多的危險的地方,一拐一拐地在走。“自他恒憂事”,自也好他也好,都是碰到的那些苦、憂的事情,衆生受苦都同的。那麼這裏說衆生都在受苦,都在受這些憂苦的事情,那麼他的過失呢就不要說他了。就是我們說,一個人已經受了極大的苦了,你還說他不好,你不要說了。那麼這裏是從慈悲心出發了,他的《集學論》的原義就是說衆生在這樣子情況受苦之下,就不要看他過失了。看他的功德,贊歎他就可以了。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于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于他尋求過失”,這個原義呢,宗大師說,我們這樣子觀衆生在受苦呢,他已經夠苦了,不要再說他的過失了;反過來呢,見他一個功德,如果他有一些些功德呢,應該要覺得他在這麼的危險之中,還能産生一些功德呢,這是希有難得了。那麼這是原義是如此了。但宗大師引這段文的意思呢,“然此亦合苦惱之理”,引這段文來配衆生受苦,這個也配得上。那麼配衆生受苦呢,就是我們要報恩了,就是這個意思了。那麼這段文總的說呢,既然你知道恩了,母親在這麼危險的地方,沒有人救。那麼你不報恩,誰報呢?
子二 正發此心
第二正發此心分叁。
那麼下邊就分叁科。
醜一 修慈
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初修慈中慈所緣者”,第一科,修慈,慈心、悲心、增上心。修慈裏邊,所緣的什麼呢?緣的是哪些衆生呢?修慈所緣的衆生就是“謂不具足安樂有情”,那些有情沒有得到安樂的,那麼修慈嘛,慈是與樂嘛。這裏我們要說一下,前面說的我們是七重因果呢,是悅意慈,悅意慈裏邊就生出這個與樂慈跟那個拔苦的悲,那麼這裏講的是與樂慈。一切沒有得到安樂的有情,不具足,是我們所緣的境。然後使他們安樂嘛,這是慈的。
行相者,謂一念雲何令遇安樂,二惟願令其獲得安樂,叁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那麼慈的行相呢?就是說要這麼想,以什麼方法使他碰到安樂的事情,惟願令其安樂,我一定要發願,使他得到安樂。那麼哪個使他安樂呢?我應令其遇諸安樂,要我來使他安樂,就是說我們要第一個發願使他安樂。但是這個安樂呢,要他令他安樂,要他一定要得到安樂。哪個給他安樂呢?我要給他安樂,這個責任心就提起來了。
勝利者,
它有什麼好處?
《叁摩地王經》雲:「遍于無邊俱胝刹,盡其無量衆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他說,“遍于無邊俱胝刹”,無邊的俱胝這個數目不可數的刹土,裏邊呢,盡其每一個刹土裏邊無量的供養品供養,以這個供養的時間呢,很長的,不斷地供養勝士,供佛菩薩了。“不及慈心一數分”,這樣子的財物呢,不及慈悲心一念,一念的慈悲心,數分,就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恒河沙數分之一,還不到。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究竟田,佛,“常時供養,其福尤大”。就是說起慈心呢,比無邊的刹土的,無量的供具供養最勝的福田,他的福報還要大,那慈心福報大了。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雲:「于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刍入滅定樂。設于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這裏一本經裏又說慈心的功德大了。在東北方有一個佛,叫大自在王佛。他的世界呢叫千莊嚴。這個裏邊有情呢都是具足安樂的。這個安樂呢好象入滅盡定一樣的安樂。滅盡定是一切煩惱的心都息下來了,只留下一個阿賴耶識了,第七識也滅掉了,那麼跟比丘入滅盡定一樣的安樂。在這樣子的佛土裏邊,你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的年,就是無量數的時間,修淨梵行。那麼在佛的淨土裏邊修淨梵行,功德很大了。“若于此土”,現在娑婆世界。“最下乃至于彈指頃”,時間很短,乃至一彈指那麼短。你緣一切有情發慈心,那麼這一彈指頃的時間,緣一切有情,生一個慈心,與樂的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那麼你生的福報呢,比在那個佛刹裏邊,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的福報還要大。那就是慈心的功德極大了。
《寶鬘論》雲:「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一天人皆慈愛,二彼等恒守護,叁喜樂四多安樂,五毒六刀不能害。七無勞事得成,八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寶鬘論》也說:“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每天叁時”,一天六個時候,白天叁時,每天叁個時候,都是來布施。布施什麼?極多,“叁百罐飲食”,每一時都供養叁百罐飲食,這個福報極大了。但是你這個福報呢,不及須臾間,須臾就是極短的時間了,修慈的福報一分也不到。那麼就是說修慈的福報要比這些供養的福報要大得多。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那麼這裏說你修慈心的話,假使沒有解脫,你還得到八個功德,修慈的八個功德。哪八個功德呢?第一個“天人皆慈愛”,你要修慈心的話,天人對你都起慈愛心,你自己慈心嘛,當然人家對你也慈了;“彼等恒守護”,因爲他對你起慈愛呢,就保護你了,他們“彼等”就天人了,恒常地來守護你;“喜樂”,自己內心快樂,很高興,做壞事的人呢,一天到晚愁的,做好事的人呢,心裏是坦然,很高興,你起慈心,自己就心安樂。“喜樂多安樂”,心嘛是喜樂,身嘛多安樂,身心都快樂了;“毒刀不能害”。
這個“天人皆慈愛”,第一個功德;“彼等恒守護”第二個;“喜樂”,心喜是第叁;身安樂是第四個;“毒不能害”,第五個;“刀不能害”,毒藥害不了你,刀杖那些兵器也害不了你,這是五、六;“無勞事得成”,那麼你不要花很多的氣力,什麼事情很容易成功,第七個;“當生梵世間”,下一輩子呢,可以生到梵世界去,那這就是說修慈無量的話,下輩子生梵天嘛。
這個就是說假使你沒有得到解脫,你修慈心,哪怕你沒有得到解脫的話,還有八個功德可以得到。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爲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假使有慈心的話,天人都慈愛你,給你起慈心了,愛護你,保護你了。“自然集會”,你不要喊的,他自然會來保護你的。那麼這裏舉個例,“佛以慈力戰敗魔軍”,佛在成道之前,這個波旬天王,魔王呢,佛要出叁界了,他很憂慮了,就先是派魔女來迷了,不成功呢,就派大批的魔軍來打了,結果呢,佛以慈心把他們降伏了。所以說“守護中爲最勝等”,慈心,一切守護裏邊最大的守護就是慈心。佛,這個日月天的魔王,這樣大的魔軍來圍攻,而佛呢,起慈心,就把那些部隊全部打敗了,摧敗了,他們的箭都成了花朵,不能傷害,反而成了壯嚴。所以說真正守護裏邊,最勝的守護是慈心了。所以我們要得保護呢,你好好修慈心,最大的守護。一方面慈心的力量很大,再一方面人天還會保護你。
“故雖難生,然須勵力”,雖然這個慈心要生起來是不容易了,但是因爲它有這麼大的功德呢,也還是要努力去修起來。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集學論》裏邊說的,一切心,就是說你這個所有的,一切心就是經常要去思惟《金光明》這個經裏邊一個開示的,修慈悲的一個偈。“下至語中讀誦而修”,哪怕你就是念一念,念念它的話也好,如果真正的定中修更好。那麼《金光明經》 的一個偈是什麼呢?
其文爲「以此金光勝鼓音,于叁千世叁界中 ,惡趣諸苦閻羅苦,匮乏苦苦願息滅」等。
這個以此金光,《金光明經》裏邊的一段文,它是金光的殊勝的鼓的聲音,在這個聲音希望聽到之後呢,叁千世界裏邊,所有的惡趣苦,惡趣的苦,閻羅的苦,受閻羅王執法的苦,匮乏苦,就是求不得苦等等。“苦願息滅”,一切苦都願意把它息滅。就是說發願了,聽到鼓聲之後,一切這個叁千世界所有的苦,全部願它都消滅。“等”,這樣子的頌,這是修慈悲心的一個偈。
修慈次…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