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先于親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這個修慈的次第怎麼修呢?他是先在親友裏邊先修,這個容易生起;再中庸的,這個親生起了,對中等的再修;最後怨敵,對他們也修慈心;怨敵也修起了,這是有限的數字了,遍一切有情,無邊的,再廣泛地修,“如次修習”。
修習道理,如于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那麼修習的道理是怎麼一回事呢?假使說“如于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我們想一切有情,他在受苦,這是苦苦。假使說,地獄,惡趣的苦,這樣子數數地思惟道理。當然了,衆生那麼多的苦呢,決定要生起悲愍心了,要拔苦了,要救他的苦了。那麼這是悲了。這是打個比喻了。
“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那麼同樣的,我們要不斷地思惟,有情他沒有快樂:有漏的快樂,世間流轉的快樂;無漏的快樂,出世的修行的快樂,乃至證涅槃的快樂,他們都沒有。有漏的樂也沒有;無漏的樂也沒有。這個道理好好地修的話,那麼這個“欲與樂心任運而起”,這個修多了之後呢,你想給他快樂的心呢就任運而起,自己就生起來了。那麼就像觀衆生苦呢,拔苦的心就會自己生起來一樣。他缺乏快樂呢,你好好地思惟呢,與樂的心也會生起來。“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不但是這樣子生起與樂的心,還要著意,一切好的快樂,殊勝的快樂,那是成佛的快樂等等,要施給一切有情,這是修慈。
我們說念文呢是很快,一個小時就念了很多,但是要修呢,卻不是兩句話,或者看個兩天,觀想兩天就成功的。這個《菩提道次第》,我們一輩子也修不完的,不要看得很輕易。這個從頭,依止法開始,一節一節地修,都要夠量,然後,才能起效果。如果說泛泛地看一遍,念一遍,甚至于學了一遍就算數了,那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說我們知道之後就要行了。如何行呢?好好思惟嘛,抽空自己把那些好好觀修。
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七十一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慈悲心,講的是慈心,那麼有叁種。悅意慈,先是修母,那麼知恩、報恩。下邊就是說慈心的下邊,報恩這個下邊就是說,正發利他的心呢,第一個是慈心,慈心麼我們昨天與樂慈,昨天講了。它的修法、次第都講了。現在我們要補充一個材料,就是這個問題呢,經常有人問,好象是沒有太清楚的。尤其在這個講後頭的大乘,後頭的菩薩有六種的殊勝,這個跟種性的那個六處殊勝呢,可能會混淆,那麼不如把前面的這個種性的六處殊勝講一下,那麼跟後面講的時候呢,就不會混淆了。
那麼在講《菩薩地》的時候,種性我們也講了一下,但是它的《聲聞地》講過了,所以講得是很略。那麼這一次我們就補充《聲聞地》的,那麼《聲聞地》跟《菩薩地》呢,他的種性,就是他的功能不一樣。那麼菩薩的種性跟有這個堪能性,可以得到佛的一切智,證無余涅槃;那麼《聲聞地》的種性呢,他的堪能性就是證到有余涅槃,無余涅槃這兩個。他的功能不一樣,但是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所以說把《聲聞地》的種性情況了解之後,對以後我們講這個菩薩的六處殊勝的時候就不會有混淆了。
那麼這裏呢,我們就看《瑜伽師地論》的二十一卷。我們是有個別有書的,也有個別的我們給一些講義了,那麼前面的我們就不說了。
《瑜伽師地論》雲:「雲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證。」
“雲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什麼叫種性呢?有種性的補特伽羅,他有一個法,就是種子的法。“由現有故”,這個法,他現實地有它,那麼“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有這個法的那個補特伽羅——有情呢,他“若遇勝緣”,遇到殊勝的因緣,那麼就有堪能性,有這個勢力。“于涅槃”,這裏當然是《聲聞地》,聲聞涅槃;那麼菩薩呢,就是菩薩無余涅槃,一切智。能夠得到,能夠證到。
《瑜伽師地論》雲:「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由此當知,此種子法,謂聲聞菩提種子。有附所依,有此種子法故,名諸種性補特伽羅。未遇生緣,安住自性,無有變異,亦無失壞,故名爲住。」
那麼下邊注解,“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這是“意地”就是《瑜伽師地論》一個地,它說“複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這是在《瑜伽師地論》的第二卷的第一頁裏邊有的,它說一切種子識是阿賴耶識了,假使有涅槃法的,就是有種子的,那麼種子都具足的;假使沒有涅槃法的,那麼叁種菩提種子就沒有。那麼種子有叁種了:聲聞的菩提種子;緣覺的菩提種子;跟佛的、菩薩的菩提種子了。“由此當知,此種子法,謂聲聞菩提種子”,那麼我們解《聲聞地》呢,當然聲聞了。“有附所依,有此種子法故,名諸種性補特伽羅”。所依,他所依的身心嘛。有這個種子法,有這個堪能性了。他就叫聲聞,他有聲聞性的這個種性的補特伽羅。“未遇生緣,安住自性”,沒有碰到緣的時候,生起這個種子緣的時候呢,他住在自性裏邊,堪能性是有的,“無有變異”,不會壞掉了,“亦無失壞”,既不會變,也不會失壞。“故名爲住”,他就住在這個種性裏邊,假使碰到勝緣,殊勝的因緣到了之後,他的就發起作用來了,有堪能性,有勢力,能夠證涅槃。
《瑜伽師地論》雲:「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爲界,或名爲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性,以何爲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于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是名種性。」
“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那麼這個種子有多少差別的名字?或者叫種子或者叫界或者叫性,這是它的名字,這個我們不去管他了。“問:今此種性以何爲體”?那麼這是重要的,一個種性,它的體是什麼?“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就在我們依的身心上邊,有這麼一個相貌。這個相貌呢,“六處所攝”,我們的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了,它所攝的。“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無始以來一直傳下來,法爾就是天然如此的,不要去這個造作的。天然是有這個種性。“于此立有差別之名”,就在這個法爾所得的那個東西體呢,它的名字也很多了。又叫種性,又叫種子,又叫界、性。這個就叫作種性。
《瑜伽師地論》雲:「此中所依,謂有識身。《攝大乘論》說:此出世心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如是應知,附所依義。又如下說: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又如下說:如此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是說六處所攝。又此種性,非無不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若許爾者,應不建立有無種性二種差別。然實不爾。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那麼看注解,這個注解很重要,所以我們印下來了。“附在所依,有如是相”,這句話呢,這個所依我們有識身,我們有識的身,就是我們的身了。那麼這個《攝大乘論》,我們學過了,回憶一下這個大概都想得起來。
“此出世心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我們這個出世的心、清淨的心是從佛的最清淨的法界等流,而“正聞熏習種子所生”。聽聞正法,如理聽聞正法,正聞,這個聽了之後,就種子熏習下去了,所生的這個聞的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這個熏習的種子在哪裏呢?“寄在異熟識中”,就在阿賴耶識裏邊。“與彼種合俱轉”,它但是不是異熟識,不是阿賴耶識,它寄在它裏邊的,跟它和合,同時生起的。“尤如水乳”,這個我們學過的。再回憶一下,都能記到。那麼跟水跟乳一樣,完全可以混起來的,不像油了水了兩個是粘不攏的,粘不住的,水乳就是膠融一體了。“如是應知,附所依義”,這個“附所依”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附在我們身上了,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了。
“諸種性者,所有諸相”,謂一切沒有涅槃法的補特伽羅,他呢跟它是相違的。“諸種性者”,他的相跟沒有種性的,跟沒有涅槃法的補特伽羅,他的相是不一樣的。這個就叫作“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之相”,就是與那些沒有涅槃性的,沒有種性的這些相是不同的。
“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因爲跟它們相違了,就是說它有這麼的相,跟普通的一般不一樣。下邊,這個下邊呢,後頭要說的。“又如下說”,後邊要說的。
“如此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是說六處所攝”,這個種子呢,下邊馬上要講,並不是說在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裏邊有個別個別的異相。就是在這個有種性的那些人的,他的身上,六處裏邊有特別殊勝的一個功能,這麼叫作“六處所攝”。
“又此種性,非無不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沒有種性的,沒有涅槃法的補特伽羅呢,他是沒有的。“若許爾者,應不建立二者種性有無差別”,假使他也可以熏習,那麼有種性,無種性差別就沒有了。“然實不而”,但他們熏不上去的。“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這是本性住的種性,還有習修成的種性了。
《瑜伽師地論》雲:「雲何種性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性,爲當言細?爲當言粗?應答言細。何以故?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故名爲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