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若種、若果俱說名粗。」
“雲何種性安立”,這怎麼安立的?“謂應問言,今此種性,爲當言細”,這個是粗了細的問題,粗細問題呢,他就是說還沒有産果的時候,很微細,看不到,叫細;已經産生果了,比較明顯了,那麼看得到了,叫粗。這個我們不管了。
《瑜伽師地論》雲:「問:如是種性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墮一相續墮多相續者:相續有四: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叁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如攝事分說。今此義中,唯約諸根相續爲論。由前已說,六處所攝,故作是問:如是種性墮一墮多?」
“問如是種性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這個問題呢關系很大,所以我們要仔細說一下。這樣的種性,它是一個相續裏邊的呢?還是很多相續同時有的?那麼相續這個名相有四種:一種是自性的相續,自己的身心也叫相續。二他身相續,他的,其它有情的身心也叫相續。那麼所以說到相續呢,我們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了,都是作爲一個了,它有四種可以說的。那麼第叁種呢,諸根相續,每一個根,六根,它都有相續。那麼境界相續,對客觀的境界,它今天如此,明天如此,它有相續的。這個四個相續裏邊,我們指哪一個呢?是諸根相續。因爲講到六處了,諸根相續。那“由前已說,六處所攝,故作是問”,因爲前面說了,我們這個種性六處所攝的了。那麼六處所攝的,這個種性還是在六根裏邊的一個根裏邊相續的根裏邊呢?還是很多的六根都有呢?所以說問這個問題。
《瑜伽師地論》雲:「答:當言墮一相續。答當言墮一相續者:此中義顯,唯墮意處,故言墮一相續。攝大乘論說:寄在異熟識中,彼異熟識意所攝故。」
“答當言墮一相續”,我們說不是六根都有,在一個相續裏邊。“此中義顯,唯墮意處”,在意處裏邊,就是意根裏邊有。“故言墮一相續”,那麼就意根有,其它的眼耳鼻舌身是沒有這個,沒有在裏邊的。那麼爲什麼說意根有呢?《攝大乘論》說:“寄在異熟識中,彼異熟識意所攝故”,這個《攝大乘論》裏邊又這麼講,這個種子就寄托在異熟識裏邊,第八識裏邊了,這個異熟識就是意處所攝的,這個異熟識屬于意處的,所以說這是只墮一個相續,意根,意處裏邊。那麼這裏很明顯了,這六處就是六根,就是六個處。
《瑜伽師地論》雲:「所以者何?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爲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所以者何”?爲什麼說是墮一個相續呢?“若法異相,俱有而轉”,假使法不是一個同相的,就是六個根都有,那麼就六個法,六個根就不一樣了,同時“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假使說六處都寄的有,那麼六個不一樣了,“種種相續,種種流轉”,“有別異相”。“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而我們這個種子呢,在六處裏邊沒有別異相。這個別異相講的很多,因爲這個不太重要了,不去管它了。“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那麼因爲它是在意處裏有了,只有一處有了,所以沒有別異相。這個呢,就是證明“墮一相續”,就是說種子呢只在意處裏邊所攝的,前面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處種子不攝在裏頭。“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爲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這就證明“墮一相續”。
《瑜伽師地論》雲:「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等者:有涅槃法補特伽羅,是名種類。安住種性位中,是名分位。彼所有相。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是名六處殊勝。依如是義,假想安立諸差別名。謂爲種性、種子、界性。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爲種子,亦非余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爲種子。如是決擇分說。由是當知,種子非于六處別異相,是故言墮一相續。」
它說“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等者,有涅槃法的補特伽羅,叫種類。那麼安住種性類,怎麼叫分位?如是種位分位,就是有補特伽羅的衆生,他安住在他種性的位置裏邊。他有什麼特征呢?所有相續,與一切沒有涅槃法的補特伽羅不一樣的,他叫做六處殊勝。他這個六處是跟那些沒有涅槃法的衆生不一樣,是比他們殊勝的。“依如是義,假想安立差別名”,叫“種性、種子、界性”等等。那就是說,有種性的補特伽羅,他的六處殊勝呢,真正的寄是寄在意處裏邊,但是因爲意處裏邊有這個種性,那麼意處是種了,那麼它整個六處呢,就比那個沒有種性補特伽羅的六處要殊勝了。所以說呢,住在種性的分位上的這個補特伽羅,就是有種性的補特伽羅呢,他的六處呢是殊勝的,這就是六處殊勝。那麼我們後頭講菩薩有六種殊勝,那就是說另外的問題,不要混淆。那麼今天把這個六處殊勝呢就明確地說這個六處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處,這與後邊的六種殊勝是不一樣。
那麼另外一個問題:很多人問的不少次了,總是五六次是最少的,那麼個別的當然更多了,問了這個還要問,問了又問,那麼今天呢,我們想總結,再來說一下。就是前面的那個什麼,“于自利者唯寂滅爲足之心,不能遮除”,等等。這一套文章呢,我們有一個講義,因爲當時講的時候我也講清楚了嘛,講義就沒有念了。從後來的一些反映看呢,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呢,根本還是搞不清楚。即使給他文字解釋了,他心裏還是一片空白,不曉得所指的是什麼東西。那麼這個情況呢,我們還是回顧一下,我們抄的一個講義裏邊,就是說“由此發心”,到“雙求菩提與利他故”。有一個講義,是《略論釋》的。它這個講義呢,很簡單,沒有轉彎抹角的,但是這些問題呢,基本上講了。那麼這個大家看一看,翻一翻。
《略論釋》雲:「以發心必須具足自他二利,單緣自利發心固不圓滿,單緣利他發心亦不圓滿,須緣自他二利,且不自滿足,乃爲真實圓滿發心,此即發心之定量。又對治自利滿足之過,當觀佛功德,對治緣他滿足之過,當觀慈與悲。求無邊自利,當證佛法身;求無邊利他,當證報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無邊而發心,即爲具足性相。」
《略論釋》裏邊有一句話,“以發心必須具足自他二利”,我們發菩提心,不但是利他,還要自利。單是利他,當然很好了,但自利不夠,自利方面還不圓滿,這個心還是不圓滿的。所以說不但是利他要圓滿,自利也要圓滿。
“單緣自利發心固不圓滿,單緣利他發心亦不圓滿,須緣自他二利,且不自滿足”,自他二利要圓滿,而且這個圓滿呢無邊無際的要去求,要去做,不以此爲滿足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圓滿的發菩提心,這個就是發心的定量。我們說,發心怎麼樣子才算一個量呢?這個就是這個量。既要利他圓滿,又要自利圓滿,而且不以這個圓滿爲滿足,還要不斷地去做。
那麼下邊就是說,這個遮了不遮的問題,它就兩句很簡單的話。“又對治自利滿足之過”,自利圓滿了,就是說要自利圓滿,要遮了它這個過,那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單是這個求聲聞的涅槃了,不能遮自利的過了,自利圓滿的過不能遮了。那麼這是什麼叫過失呢
自利圓滿的這個過失,它要怎麼對治呢?要觀佛的功德,就是觀自己要成佛麼。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異熟身的功德,我都要得到,這自利才圓滿。如果你單是利他,慈悲方面去做,那麼利他固然圓滿了,自利沒辦法圓滿。你沒有跟佛比較嘛,跟佛一比較才知道自己不夠麼。所以說要看佛的功德,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這些功德看了之後,就感到自己單是聲聞涅槃是不夠的,還要滿足這個很大的功德,才能夠達到佛的標准。那麼這個自利要,以寂滅爲滿足這個心如何對治呢?就是如何遮呢?就是要看佛的功德了。佛功德那麼大,你單單是證到了寂滅了,遠遠不夠,那麼這個才能遮了。你就要觀佛的功德。那麼自己也就要成就佛同樣的功德了,最這才能夠自利圓滿了。
“對治緣他滿足之過”,自已證了涅槃了,以爲利他就完了。這個用從慈悲去看了,“當觀慈與悲。求無邊自利”,你要利他,少數的聲聞緣覺,少數的人利了,而且利的最多使他圓涅槃,這個遠遠不夠。利他滿足要緣無邊的衆生,使他們都成佛,這才滿足。所以說從慈悲心來看,單是證到這個寂滅的,利他是不滿足的,要從慈悲去看,要慈悲,要予樂拔苦。一切有情予的樂,要是成佛的樂,拔的苦,乃至等覺菩薩的苦也要拔掉。那麼這個是無邊的利他了。那麼這是把利他的滿足,這個要遮掉呢,要修慈悲心了。
那麼這樣子既觀佛的功德,又修慈悲。那麼自利利他的那些以寂滅爲滿足的這個都可以遮除了。
下邊再給你簡單地總結一下,要求無邊的自利就是圓滿的自利,而且永遠不滿足的,不會滿足的自利,就是觀佛的法身,這是智慧才證到法身的。要求無邊的利他,不斷地度衆生,無邊際地、盡未來際地救衆生,“當證報化二身”,那麼要求報化身,這是福德資糧了。
“如是合自他二利無邊而發心,即爲具足性相”,這個合攏,把自利利他兩個都是無邊無際的永遠不滿足的自利利他的合攏來了,那就是真正的具足性相的發心,圓滿的發心了。那麼就是說“發心利他故,欲正等菩提”了,就是《現觀》的這兩句話了。
那麼這個注解呢,因爲文字比較這個符合我們的漢人的口味呢,好看一些,那麼你看不懂嘛,把這個看一看,再不會不懂了吧?我想再不會不懂了吧。這個問題應當解決了。
那麼現在我們要把下邊的接下去了,修慈前面是講了,現在是修悲。我們說,利他的因:知母、念恩、報恩。利他真生起來,真行,真要利他的真的行呢,就是慈心悲心增上心了。
醜二 修悲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叁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修慈心講過了,修悲心,悲心所緣的境是什麼?“由其叁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廣論講記(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