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24

  ..续本文上一页性若种、若果俱说名粗。」

  “云何种性安立”,这怎么安立的?“谓应问言,今此种性,为当言细”,这个是粗了细的问题,粗细问题呢,他就是说还没有产果的时候,很微细,看不到,叫细;已经产生果了,比较明显了,那么看得到了,叫粗。这个我们不管了。

  《瑜伽师地论》云:「问:如是种性当言堕一相续,堕多相续?堕一相续堕多相续者:相续有四:一自身相续,二他身相续,三诸根相续,四境界相续。如摄事分说。今此义中,唯约诸根相续为论。由前已说,六处所摄,故作是问:如是种性堕一堕多?」

  “问如是种性当言堕一相续,堕多相续”?这个问题呢关系很大,所以我们要仔细说一下。这样的种性,它是一个相续里边的呢?还是很多相续同时有的?那么相续这个名相有四种:一种是自性的相续,自己的身心也叫相续。二他身相续,他的,其它有情的身心也叫相续。那么所以说到相续呢,我们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了,都是作为一个了,它有四种可以说的。那么第三种呢,诸根相续,每一个根,六根,它都有相续。那么境界相续,对客观的境界,它今天如此,明天如此,它有相续的。这个四个相续里边,我们指哪一个呢?是诸根相续。因为讲到六处了,诸根相续。那“由前已说,六处所摄,故作是问”,因为前面说了,我们这个种性六处所摄的了。那么六处所摄的,这个种性还是在六根里边的一个根里边相续的根里边呢?还是很多的六根都有呢?所以说问这个问题。

  《瑜伽师地论》云:「答:当言堕一相续。答当言堕一相续者:此中义显,唯堕意处,故言堕一相续。摄大乘论说:寄在异熟识中,彼异熟识意所摄故。」

  “答当言堕一相续”,我们说不是六根都有,在一个相续里边。“此中义显,唯堕意处”,在意处里边,就是意根里边有。“故言堕一相续”,那么就意根有,其它的眼耳鼻舌身是没有这个,没有在里边的。那么为什么说意根有呢?《摄大乘论》说:“寄在异熟识中,彼异熟识意所摄故”,这个《摄大乘论》里边又这么讲,这个种子就寄托在异熟识里边,第八识里边了,这个异熟识就是意处所摄的,这个异熟识属于意处的,所以说这是只堕一个相续,意根,意处里边。那么这里很明显了,这六处就是六根,就是六个处。

  《瑜伽师地论》云:「所以者何?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所以者何”?为什么说是堕一个相续呢?“若法异相,俱有而转”,假使法不是一个同相的,就是六个根都有,那么就六个法,六个根就不一样了,同时“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假使说六处都寄的有,那么六个不一样了,“种种相续,种种流转”,“有别异相”。“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而我们这个种子呢,在六处里边没有别异相。这个别异相讲的很多,因为这个不太重要了,不去管它了。“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那么因为它是在意处里有了,只有一处有了,所以没有别异相。这个呢,就是证明“堕一相续”,就是说种子呢只在意处里边所摄的,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个五处种子不摄在里头。“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这就证明“堕一相续”。

  《瑜伽师地论》云:「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等者:有涅槃法补特伽罗,是名种类。安住种性位中,是名分位。彼所有相。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是名六处殊胜。依如是义,假想安立诸差别名。谓为种性、种子、界性。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如是决择分说。由是当知,种子非于六处别异相,是故言堕一相续。」

  它说“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等者,有涅槃法的补特伽罗,叫种类。那么安住种性类,怎么叫分位?如是种位分位,就是有补特伽罗的众生,他安住在他种性的位置里边。他有什么特征呢?所有相续,与一切没有涅槃法的补特伽罗不一样的,他叫做六处殊胜。他这个六处是跟那些没有涅槃法的众生不一样,是比他们殊胜的。“依如是义,假想安立差别名”,叫“种性、种子、界性”等等。那就是说,有种性的补特伽罗,他的六处殊胜呢,真正的寄是寄在意处里边,但是因为意处里边有这个种性,那么意处是种了,那么它整个六处呢,就比那个没有种性补特伽罗的六处要殊胜了。所以说呢,住在种性的分位上的这个补特伽罗,就是有种性的补特伽罗呢,他的六处呢是殊胜的,这就是六处殊胜。那么我们后头讲菩萨有六种殊胜,那就是说另外的问题,不要混淆。那么今天把这个六处殊胜呢就明确地说这个六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处,这与后边的六种殊胜是不一样。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问的不少次了,总是五六次是最少的,那么个别的当然更多了,问了这个还要问,问了又问,那么今天呢,我们想总结,再来说一下。就是前面的那个什么,“于自利者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除”,等等。这一套文章呢,我们有一个讲义,因为当时讲的时候我也讲清楚了嘛,讲义就没有念了。从后来的一些反映看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呢,根本还是搞不清楚。即使给他文字解释了,他心里还是一片空白,不晓得所指的是什么东西。那么这个情况呢,我们还是回顾一下,我们抄的一个讲义里边,就是说“由此发心”,到“双求菩提与利他故”。有一个讲义,是《略论释》的。它这个讲义呢,很简单,没有转弯抹角的,但是这些问题呢,基本上讲了。那么这个大家看一看,翻一翻。

  《略论释》云:「以发心必须具足自他二利,单缘自利发心固不圆满,单缘利他发心亦不圆满,须缘自他二利,且不自满足,乃为真实圆满发心,此即发心之定量。又对治自利满足之过,当观佛功德,对治缘他满足之过,当观慈与悲。求无边自利,当证佛法身;求无边利他,当证报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无边而发心,即为具足性相。」

  《略论释》里边有一句话,“以发心必须具足自他二利”,我们发菩提心,不但是利他,还要自利。单是利他,当然很好了,但自利不够,自利方面还不圆满,这个心还是不圆满的。所以说不但是利他要圆满,自利也要圆满。

  “单缘自利发心固不圆满,单缘利他发心亦不圆满,须缘自他二利,且不自满足”,自他二利要圆满,而且这个圆满呢无边无际的要去求,要去做,不以此为满足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圆满的发菩提心,这个就是发心的定量。我们说,发心怎么样子才算一个量呢?这个就是这个量。既要利他圆满,又要自利圆满,而且不以这个圆满为满足,还要不断地去做。

  那么下边就是说,这个遮了不遮的问题,它就两句很简单的话。“又对治自利满足之过”,自利圆满了,就是说要自利圆满,要遮了它这个过,那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单是这个求声闻的涅槃了,不能遮自利的过了,自利圆满的过不能遮了。那么这是什么叫过失呢

  自利圆满的这个过失,它要怎么对治呢?要观佛的功德,就是观自己要成佛么。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异熟身的功德,我都要得到,这自利才圆满。如果你单是利他,慈悲方面去做,那么利他固然圆满了,自利没办法圆满。你没有跟佛比较嘛,跟佛一比较才知道自己不够么。所以说要看佛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这些功德看了之后,就感到自己单是声闻涅槃是不够的,还要满足这个很大的功德,才能够达到佛的标准。那么这个自利要,以寂灭为满足这个心如何对治呢?就是如何遮呢?就是要看佛的功德了。佛功德那么大,你单单是证到了寂灭了,远远不够,那么这个才能遮了。你就要观佛的功德。那么自己也就要成就佛同样的功德了,最这才能够自利圆满了。

  “对治缘他满足之过”,自已证了涅槃了,以为利他就完了。这个用从慈悲去看了,“当观慈与悲。求无边自利”,你要利他,少数的声闻缘觉,少数的人利了,而且利的最多使他圆涅槃,这个远远不够。利他满足要缘无边的众生,使他们都成佛,这才满足。所以说从慈悲心来看,单是证到这个寂灭的,利他是不满足的,要从慈悲去看,要慈悲,要予乐拔苦。一切有情予的乐,要是成佛的乐,拔的苦,乃至等觉菩萨的苦也要拔掉。那么这个是无边的利他了。那么这是把利他的满足,这个要遮掉呢,要修慈悲心了。

  那么这样子既观佛的功德,又修慈悲。那么自利利他的那些以寂灭为满足的这个都可以遮除了。

  下边再给你简单地总结一下,要求无边的自利就是圆满的自利,而且永远不满足的,不会满足的自利,就是观佛的法身,这是智慧才证到法身的。要求无边的利他,不断地度众生,无边际地、尽未来际地救众生,“当证报化二身”,那么要求报化身,这是福德资粮了。

  “如是合自他二利无边而发心,即为具足性相”,这个合拢,把自利利他两个都是无边无际的永远不满足的自利利他的合拢来了,那就是真正的具足性相的发心,圆满的发心了。那么就是说“发心利他故,欲正等菩提”了,就是《现观》的这两句话了。

  那么这个注解呢,因为文字比较这个符合我们的汉人的口味呢,好看一些,那么你看不懂嘛,把这个看一看,再不会不懂了吧?我想再不会不懂了吧。这个问题应当解决了。

  那么现在我们要把下边的接下去了,修慈前面是讲了,现在是修悲。我们说,利他的因:知母、念恩、报恩。利他真生起来,真行,真要利他的真的行呢,就是慈心悲心增上心了。

  丑二 修悲

  二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修慈心讲过了,修悲心,悲心所缘的境是什么?“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