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P20

  ..续本文上一页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对于我们有害的,她都给我们救护,给我们救出来,把我们防护,不受损害;一切利乐,能够使我们快乐的,利益的事情,“悉皆成办”,都给我们做。这个父母都这样子嘛:孩子的一切,有损害的事情,他全部给你排除了,甚至于自己去受;一切利乐,自己该享受的,都拿给孩子享受,都成办。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

  “特于今世”,那么就观想了,特别呢,过去无始以来都是这样子的,那么今世的想呢,更现实了,特别于今世呢,“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那么就观想现世的母亲。开始呢,十月怀胎,在这个胎里边,她这么大一个肚子,非常不方便。但是她很注意,总是保持这个孩子不要受损害,“恒久保持”,一切该做的事情想做的都不做,就是为保持这个胎儿不受损害了。那么有的东西呢,本来要吃的,也敢不吃了;本来要运动的不敢运动了;本来要怎么地,都不做了。目的是保护这个孩子。那么生了之后,这个孩子呢,还是胎毛了,“黄毛疏竖”,细细的毛,这个看起来很脏的。但是母亲呢,一点也不嫌脏,她“附以暖体”,抱在自己怀里边,十个手指捧玩,当做很宝贝的,把他抱起来。“哺以乳酪”,喂他的奶。“授以口食”,孩子没有牙齿,自己亲自咬了给她吃。他的鼻涕、脏东西给他擦掉。那个大小便呢,也不嫌脏,给他擦干净。种种的方便,各式各样的,一点也没有厌烦的,而最好的方法,使这个孩子,资养他长大。

  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那么长大一点之后呢,孩子饿了、渴了,马上给他吃,给他饮;冷了马上给他穿衣服;要用钱的时候,钱不够了,马上给他钱用。这些东西,吃的用的,都是自己舍不得用的;给孩子呢,却是慷慨,一切都给。

  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

  这些饮食,这个衣服、资财是不是很容易得来的呢?都是很艰难得来的。“是负罪苦”,是背了罪、背了苦、背了恶名、受了各式各样的艰辛,求的来。求来干啥?给孩子用,所以说来之不易。这个我们以前在社会上干工作的时候就看到了:在单位里边,总是吵架,什么东西了,多得很,所以赚几个钱极不容易。甚至于有些不正规的钱呢,还要犯罪。那么还要有些钱拿了,人家要讥嫌,要骂等等。但是做母亲的,不管她受多少苦,多少辛苦,人家怎么骂,她拿来钱呢,都是拿来先给孩子用了。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假使孩子有病了,她就非常之难受,最好自己代受。孩子要死呢,她宁可自己死,希望孩子就不要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孩子的病呢,宁可自己来害。“较其子苦宁肯自苦”,这个孩子有苦呢,她宁可自己受苦,叫孩子不要苦。这个“出于自心实愿易代”,并不是假装的,是真心地愿意代他受。“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她用尽了方法,如何把孩子的苦除掉?尽自己所知的,所能的,只要自己有多少所知的、所能的方法,一切都用上去了。“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只要对孩子有利的,使他快乐的,没有一个不尽自己所知所能去做的;凡有损苦的,对孩子有利的,是受苦的事情,尽自己所知所能都给他遣除。这些道理,要好好思惟。那么现世的好思惟了,过去的就不好思惟。自己的母亲,过去没看到,看看人家的嘛,这个容易思惟了。

  有时候也有说,我们说世间上呢,确实也有一些父母呢,对子女是比较不合理的,就是不太欢喜的,也有。但是你想一想,毕竟是十月怀胎,给你养下来。给你养大了。像旧社会里边,我们是听到很多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节制生育了。孩子养下来,养下来之后,当然大户人家是无所谓了;穷的,假使女孩子的话,就马桶里一丢就不要了。养不起了么,一个女的,没啥用处,那么没有把你丢在便桶里边,养大了,这个恩就不小了,那其它的就不要计较那么多了。这些道理呢,应多多地思惟。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

  那么这个不是想一次两次了,多多地修,那么念恩的心确实生起来了,不是口头的说说而已了。那么真正内心是发起这个对母亲的感恩的心,生起来了,那么就调个所缘境了,对父亲,对其它的亲戚朋友,也一样的,一个个去修。

  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

  那么这个亲友修完之后,中等的,对自己没有亲,也没有怨的人,也去修知母,就是把她当作自己母亲的恩,这么去想。那么这个也生了之后,“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那么最后呢,对怨家,也把他当自己母亲的这么地修,念他的恩。这个次第呢,跟修平等舍就不一样了。平等舍是从中等修起,再修亲,再修怨。这是从亲生起,再修中等,再修怨家。

  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假使怨家的,也能够生起跟母亲一样的心,念恩的心生起了。那么就“遍缘十方一切有情”,这个一起来,总的缘起来,都是母亲,这样子的广地修习,推广。那么亲友毕竟是少数了,要遍及到十方一切有情呢,就要推广了。

  那么次第是这样子,那么修的具体的呢,他举了一些,当然是我们可以回忆,但是你可以补充很多现实的,自己看到的。也有我们过去的一些文章,就是写父母恩的那些,有这个很好的字、辞这些,也可以参考。总之要把自己的母亲的恩,确实生起来。那么这个下边的就好办了。如果这个念恩的心生不起,那报恩的心也不过是泛泛的。

  尤其是,这个我也听到很多了,因为现在的人呢,是父母从小恩宠太大了,总感到自己了不得了,一般对父母都不太好。那么这个就是要念恩的心多修。多修之后,就会改变你对父母的感情。这个改过来之后,才能说后头的修法。如果对现实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还感到感情上格格不入,感到讨厌,说她不好。那么你这个修行呢,上不了路了,到此顶住了。那么这个事情呢,要事实上呢,要通过很多的具体的事实,要把它冲过去。尤其对自己母亲不太孝顺的,经常观母亲过失的,这个要把它克服,把念恩的心,念、修得把一切母亲的过失都盖完了,看不到了,那么再可说修下边的了。

  

  寅三 报恩

  三修报恩者。

  自然我们修了念恩了,那么大的恩在我们身上了,那要报。忘恩负义,这个是很可耻的了,一般人性都是知恩要报恩,都天然会生起这个心来嘛。畜生也这样子嘛,你给它喂它,这个狗你天天喂它的呢,它就会保护你嘛。人家贼来了,它就会保护你了嘛,这个何况是人呢?你对他有恩呢,他要报恩嘛,所以第三科呢,要真正恩,念恩生起来,报恩就容易了。“三修报恩者”。

  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

  既然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母亲,“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就是除了我们要流转生死呢,这个过去的事情想不起来了,没有宿命通嘛,认不到她是我的母亲。认不到,并不是说她没有恩,实际上呢,一切有情都实实在在的,都是我有恩的母亲,那么就是现在因为流转生死了,而认不到而已。不能说认不到,恩就忘掉了。“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她们在受那么大的苦,地狱饿鬼畜生的苦、人间的苦等等,没有依怙,没有依靠的人。“盼子作救拔”嘛,父母受苦,希望孩子救嘛。那么自己“舍而不虑”,舍了他,不去管他,自已了脱生死,这是自了汉。“薄无惭愧”,你这个太没有人性了么,你这个心太薄了,不厚道嘛,没有惭愧。父母这么有恩,他在受苦,你不管他,自己跑掉了算数,这样子怎么好说呢?“何甚于此”?那个感情的薄,没有惭愧,哪里比这个再过甚,再过于的,再比这个再多的,哪里还有呢?就是最薄、最无惭愧的就是这些人,所以说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这个宗大师不是自己说的话,《弟子书》里边就有这个,他就引原文。“诸亲”,我们的母亲。“趣入生死海”,在生死流转。“现如沉没”,现在正在受苦,好象沉在大水的,大水的苦海水里,沉在底下一样,或者在地狱饿鬼畜生的受大苦的时候。“易生不识而弃舍”,自己因为投生,换了一个生呢,认不到过去自己父母了,这就不管了。“自脱”,自求解脱,自己了了生死,不管父母了。“无愧何过此”?这个无惭无愧还有比这个再过份的,哪里还有呢?就这样的人呢,太无惭愧了,是最大的无惭无愧的人了。自己的有恩的正在受大苦的时候,你却不管他,跑掉了,这个无惭无愧,哪有比这个再过的呢?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最下流的还不应当这样做,何况我们是佛弟子呢?所以说对有恩的人不能弃舍。所以这里就说了,一定要发大乘心了,菩提心要生起来,不能单顾自己了。而现在一般人都是只顾自己了,这个事情我管不了了,就跑掉了。独善其身,把自己保住就不管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那么最下等的人,尚且不应理,在佛教里边,大乘法里,怎么可以这样子做?

  如是思已,取报恩担,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

《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